订单查询
首页 汇报类
西安首轮城市总体
大小:174.95 KB 发布时间: 2022-10-07 15:58:04 ** **
下载文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首轮城市总体,欢迎阅读。

西安首轮城市总体规划回忆

周千峙

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安的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是伴随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而诞生的。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也开始编制。1954年8月编制完成,报送中央。同年10月29日国务院批准《1953年一1972年西安市总体规划》(图1)。这个总体规划勾画的是1953—1972年西安城市发展的前景,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西安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我有幸亲历了这一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半个世纪过去,当时的许多情况仍不能忘怀。

1搞建设先要编制城市规划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先是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此同时,中央就开始酝酿以建设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00多个工业项目为主要任务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负责筹划的是陈云同志任主任的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人们习惯称作“中财委”。为了迎接大规模的建设,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建筑工程部。(1952年11月,决定成立国家计委。)

苏联援助的工业项目是陆续增加的,1952年是50项,1953年5月确定为141项,1954年10月增加到156项。这100多项如何布局、放在哪里、怎么建?经反复研究,有了初步方案,除东北以外,主要布局在京广线及以西地区,并确定了一批重点建设城市。西安是其中的一个,还有兰州、包头、太原、大同、洛阳、武汉、成都。由于我国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各行各业都学习苏联,聘请苏联专家来华指导。苏联专家提出,搞经济建设,城市规划非常重要;建设那么多的项目,首先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于是,从设计、施工等单位抽调技术人员,抽调新毕业的大学生,由建筑工程部组建城市规划队伍。由于各城市不可能同时建立起自己的规划队伍,西安等上述八个重点建设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全部由建工部派规划组帮助编制。

1953年9月,中共中央还特别强调:重要的工业城市规划工作必须抓紧。对于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更应迅速组织力量,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争取尽可能迅速地拟定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报中央审查。

从50多年的实践来看,苏联专家关于首先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议和中央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2规划人员提前介入选厂定点

按照总的布局设想,西北是建设的重点,有几十项准备放在这里;而西安则是重中之重,将安排十多项。中财委及时安排了到西北选厂定点。选厂定点,特别是大型企业的选厂定点,对企业的生产和城市的发展关系都极大。规划人员提前介入了这项工作。

1953年春天还没来临的时候,大约二三月份,周干峙:西安首裕城市总体规划回忆中财委派出工作组到西北选厂,研究到底能摆哪些项目、怎么摆。带队的是二机部副部长万毅(张学良将军旧部,中将)。同行的有中财委管建设的杨放之、蓝田,建工部城建局长孙敬文、规划处长史克宁、翻译刘达容,以及何瑞华和我两位年轻的技术人员。苏联专家是亚历山大・穆欣。年近六旬的穆欣是苏联建筑科学院的通讯院士,有不少城市规划的实践,是一个非常有经验有水平的规划专家。他1951年来华,任城市规划顾问组组长。他的意见很有权威性,也很受尊重。我1952年夏天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建工部中央设计院。因为承担的建校工程任务没有结束,延迟到年底才去设计院报到。1953年1月,被调到建工部城建局规划处,不久就跟随中财委的工作组到西北选厂。

当时,对西北选厂这件事非常重视,专门安排一架安2飞机送工作组直飞兰州。飞机从北京起飞,到太原加油再飞兰州。在兰州、银川、西安考察,重点是兰州、西安。

工作组每到一地,就着手调查资源情况、自然条件,踏勘现场,与当地政府一起研究适宜安排什么项目、怎么安排。苏联专家穆欣还给当地领导讲应该怎么考虑、为什么这么考虑,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工作、收集提供什么资料。他建议地方成立测量队,建立坐标体系,测绘地图。各地领导对穆欣的意见都非常重视。

从兰州到银川,工作组乘吉普车到初选的现场踏勘,按照日本人留下的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对照地形地貌,了解是多大的村庄、多大的平地、河川山头的走向,研究怎么布局。我们就当场勾画草图记录下来。

经过几次考察调查,基本确定了在兰州放哪几个项目、在西安放哪几个项目。玉门有石油资源,兰州主要是发展石油工业。西固地区地势比较平坦,沿黄河用水方便,安排炼油厂。西安主要安排机械工业。

3初出茅庐担当规划总图编制重任

安排多少个项目确定下来以后,中财委要求尽快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具体落实这些项目的位置。

1931年入党的老党员任震英时任兰州市城建局局长,是一位有相当经验的中年建筑师。他在大学里学的就是城市建筑与规划,了解苏联的城市规划建设经验,俄语又好,便于和苏联专家沟通;他长期在兰州搞地下工作,熟悉兰州的情况。他是主持兰州城市总体规划的理想人选。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任震英主持的兰州城市总体规划在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中是名列前茅的。西安当时的规划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希望中央帮助,请建工部组织力量支持西安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开始,何瑞华和我都被安排参与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跟着苏联专家做方案。后来何瑞华被抽调到包头规划组。在西北选厂及西安规划的过程中,部里和苏联专家对我进行了考察,认为有比较扎实的建筑学基本功,理解能力比较强,便让我具体负责规划总图的编制。苏联专家放手让我干,他们进行指导,提出修改意见。有关经济和人口方面的工作由建工部城建局规划处的同事赵瑾负责。

编制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最紧迫的任务是安排好将要建设的大型企业,以便抓紧设计、施工。当时属于苏联援建的项目有15个,还有国家在西安建设的大项目6个;另外,地方工业也有要新建扩建的企业。这些企业都要安排好。工业区怎么布局,它们与城市是什么关系,生活设施怎么考虑,基础设施怎么配套,路网绿地怎么布置,旧城怎么对待,文物古迹遗址很多而且情况尚不清楚该怎么处理,这些都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考虑,还要为将来的发展留出余地。矛盾错综复杂,怎么下手。

苏联专家指出,要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非常熟悉城市的状况,这是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条件。在苏联专家的具体指导下,我边学边干,研究苏联的经验,了解西安的历史,调查西安的现状,向老师请教,向同事请教。穆欣反复告诫我们:“搞规划,每公顷土地要去20次”。在后来几十年的规划工作中,我牢记这句话,搞规划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满足于在图纸上做文章;一定要反复去现场,深入地调查研究,才可能因地制宜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编制西安总体规划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十几次到西安出差。每次都结合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方案。回北京以后向专家汇报,听取意见,进行调整修改。我第一次提出的总图方案没有通过,第二次提出的方案得到基本肯定。最后的总图就是在第二个方案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完善而形成的。

4保留古城格局,避开汉唐遗址,两翼发展工业

城市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西安是历史悠久的古城。编制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十分了解西安的历史,延续西安的历史。为此,我想方设法查找有关资料,读县志,了解唐长安什么样、明西安又是什么样。

县志里有一张唐长安的简图,可以看出长安城的格局;一块破碎碑的拓片也很有价值,可以查出唐长安108个坊的名称。对我了解西安历史帮助很大的还有一本《长安史迹考》。这是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到西安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后写的,非常生动具体。我从中了解了不少历史情况,进一步了解了唐长安的布局,兴庆宫、大明宫在哪里,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另外,印象很深的是还有一张民国时期的万分之一的地图,上面有兴庆池、曲江池、木塔寨等等的位置;一些村庄的名字,如“汉柏梁台”也是历史的记忆。这张地图为我反复进行现场调查提供了线索。

研究这些历史资料,使我明白了汉长安、唐长安、明西安的大致位置和相互关系(图2)。汉长安是先有宫殿再建城墙。城墙是随地形走的,不规则的。唐长安是隋代画的图唐代兴建,当时已是百万人的大城市,是比古罗马还要早的按规划建设的古城。现存的西安旧城是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原隋唐长安皇城遗址上延伸扩建而成的,相当于唐长安的“政府所在地”的位置。其南面是唐长安的108个坊,北面是汉长安和唐长安宫殿、后花园遗址。

研究这些历史资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西安城的宝贵,知道除了地上许许多多文物古迹遗址外,地下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而且情况还不清楚,因此意识到哪些地方最好不要动。

当时,政务院曾发出要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中央文化部也明确要求对汉城遗址“在未发掘清理前不得进行建筑”。我脑子里明确了安排新建工业区时,要避开旧城以及旧城北面那些汉唐遗址。

再者,研究西安的现状发现,陇海铁路横贯西安城北。对城市来说,不宜于越过铁路向北发展。否则,城市被铁路分割为南北两块,不经济也不方便。因此,新建企业安排在铁路以南、旧城的东西两侧比较合理。而且,从调查得知这里地形平坦,地质条件也较好,适合于工业及住宅建设;这里的交通运输也比较好组织,便于引出铁路专用线。这样的布局不仅矛盾比较小,避开了汉唐遗址,而且有利于企业和城市将来的发展。总体布局的大体设想清晰了:保留老城格局,利用旧城,参考唐城,工业区放在旧城东西两侧,旧城作为行政中心,南郊作为文教区,铁路北作为仓库区和发展备用区。用半个八角形的环状放射型道路系统把上述用地联系起来,这就形成了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设想得到穆欣的肯定。

5规划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

当时,苏联的城市规划强调为生产服务、为周干峙:西安首轮城市总体规划回忆劳动人民服务,注重对人的关怀、对居住环境的改善。结合西安的情况,确定了编制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的几个原则:一是在旧城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在扩建过程中对旧城逐步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新的社会生活要求;二是保证工业、各企业有良好的生产活动和发展条件,又有方便合理的居住地区;三是为居民规划美好的生活居住区,有足够的公共福利设施;四是考虑城市建设投资的经济合理;五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建筑艺术来建设美丽的城市。

当时,西安的城市性质被确定为“轻型的精密的机械制造与纺织工业城市”,所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在研究土地使用分区时,首先考虑的是工业区如何布局。因为它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影响到城市的整个布局。

在安排工业区时考虑了几个条件。首先应满足各企业自身的一般要求:比如,地形乎坦,土地平整量小,便于排水;地质条件好,宜于建设;引铁路专用线比较方便;市内外交通方便;附近有良好的生活区,靠近城市便于享用城市的公共福利设施;有发展余地。第二要考虑满足企业间生产、协作的要求,把相近的企业成组布置。第三要符合城市卫生要求(有危害性的工厂远离市区),考虑防空安全,符合城市建设紧凑经济的原则。

根据这些条件,把新建的企业集中安排在东郊、西郊两个工业区。东郊工业区主要是军工企业。西郊工业区主要是电力机械企业。集中布局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有效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分设东西两个工业区还有利于平衡上下班公共交通流量。至于东郊的纺织工业城是在总体规划之前就已定下来并开始建设了。当时i产河电厂先建成。纺织厂挨近电厂布置是为了用电用气方便。但是它离城市是远了一点。

在研究土地使用分区时,还考虑了工业发展备用地区、交通运输地区、居住用地区、仓库地区。大规模的建设,砖瓦等建筑材料怎么解决也是必须考虑的。规划在旧城东北、西北、东南的黄土塬地区,选择土质可以制坯而且挖平后可以进行建筑的地方作为砖窑用地。

在安排居住区时我们考虑了几个因素:一是便于和工作地点联系,减少交通;二是相对集中构成整体,配套的公用事业和福利设施比较经济合理;三是有各种文化福利设施,可利用名胜古迹及自然地形建设公园、绿地和各种文化设施。为此,东西郊工业区、南郊文教区及旧城都布置有规模大致平衡的居住区。

6专家意见不一,李富春拍板定布局

当时,各部门都有苏联专家作顾问。因为工作性质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苏联专家的意见也不可能一致。关于各项目的布局定点,争论就挺大,很难统一意见。最后是李富春到西安主持会议,有关的中苏专家一起讨论,再作结论。1953年10月3日,政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乘专列来到西安,随专列同来的各工业部门的苏联专家有几十位。

工业方面的专家主要是从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建设、生产、发展来提出安排意见。城市规划要考虑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要求,考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考虑人口平衡,考虑历史。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考虑整个城市的发展。

安排参加那天会议的规划专家只有穆欣和西安市城建局长李廷弼两位,是明显的少数派。在开会的前一天,穆欣说最好有一张两万五千分之一的规划图,可以具体说明我们的观点和道理,可惜来不及画了。我说我试试看。我用了一个通宵,在天亮的时候画完了这张规划图。穆欣说没想到那么快你就画出来了。在会上,穆欣用这张规划图说明规划布局、为什么这么布局,终于说服了大家。李富春最后拍板定案,同意规划专家提出的布局方案。决策以后,各方面专家都很尊重这个方案。

具体布局定下来了,这些项目真正落实到图纸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每个项目占地多大,工业区占地多大,配套的居住区多大,道路多宽,整个城市规模多大,都要经过计算。还要结合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综合平衡。在计划经济年代,以国民经济计划和对将来发展的估计作为规划城市规模的依据。城市规模主要反映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我们先根据工业、交通、机关、高校等的发展情况,计算出城

图3唐长安示意图

市的基本人口,再根据《劳动平衡法》计算出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进而得出城市的人口规模。然后,根据不同的人口数字,参照苏联的用地指标,分别计算出生活用地以及工业、铁路、仓库、卫生防护带用地,其总和就是城市的总用地规模。规划到1972年总人口为120万。

当时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规划指标体系,只能套用苏联的。但在实际采用的时候也结合我国的情况、西安的情况,做了一些调整。

7吴良镛主张唐长安格局,穆欣增加广场体系

在研究总体布局、路网系统的时候,我向老师吴良镛先生请教。吴良镛先生说,可以采用唐长安格局,用方格路网(图3)。于是我进一步找文献资料,研究唐长安格局。但唐城的遗迹都找不到了。我又向老师莫宗江先生请教怎么找。他还专门来到西安。他见到万分之一的地图,上面有一些唐朝建筑的遗址和反映历史的村名,十分惊喜。他说,早晨太阳刚刚出地平线的时候,如果有城墙遗迹,地上会有投影。第二天早上六点,我们骑上自行车,按照地图上的大致方位去找。可惜,跑了两天也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据文献记载,唐长安采用的是坊里制,左右匀称的棋盘式格局。108个坊实际是108个村落,每个约20公顷一40公顷。每个坊的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坊门,早开晚闭。坊与坊之间相隔挺大,南北相隔70米一80米,东西相隔130米一150米。北面宫殿后面有很大的后花园,里面还养着外国进贡的非洲狮子。从大明宫到曲江,还有夹城。在西安的规划中,兼顾历史和地形,保留了棋盘式格局。旧城作为行政中心。干路网以旧城区为中心,联络各个地区。延伸城内东西与南北的十字大街,保持与东西南北各区的联系。南北大街作为全市的中轴线。在旧城外规划若干条环路联系各区。城东南角是黄土塬,地形变化大,有高岗。路网随地形而改变,成为半个八卦,不完全是棋盘式。

“一五”期间,一般城市的干道规划宽度在40米一60米。大环路(现二环路)规划为80米,是想恢复古时“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在规划水道系统时,设想引水通过大环路流到各处,所以在路上留了一条水道。1958年时曾被作为“马路过宽”的典型受到批判。但没过几年又说多亏规划了80米,为交通发展留下了条件。规划基本采用了棋盘式路网,又增加了广场体系。这是苏联专家提议的,借鉴了苏联和欧洲的规划手法。在城市的各个节点设置广场,作为城市人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广场和干道组合构成城市建筑艺术的重要部分。

规划中设置了社会广场(市中心广场、各区中心广场)、交通广场、集散广场、贸易广场,以及表现建筑美的广场(如烈士纪念塔前广场)。市中心广场位于中轴线上、行政大街正中,并规划了两条放射路与城市大门(火车站广场、公路总站)相连。它是全市建筑艺术考虑的焦点。放射路是欧洲一些著名广场常采用的手法,因在西安古城中拆迁量大而没有实现。这对于保持旧城的传统路网格局倒是一件好事。区中心广场形式多种多样,均匀分布,便于居民接近。规划方案还参照世界有名的广场实例(当时的天安门广场约6公顷、莫斯科红场4.96公顷)和苏联的标准,对广场的大小提出了建议(市中心广场4.5公顷,区中心广场2~3公顷),并指出要避免过大的广场,不仅在建筑艺术处理上得不到良好效果周干峙:西安首轮城市总体规划回忆还会增大建设费用和管理费用。

8让居民都能享受水面和绿地

水面与绿地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当今人们对此越来越关注。在总体规划里也有专门的考虑。

西安气候干燥,对于水面的需求是殷切的。据文献记载,唐城内曾有100多条渠道和100多处水池,是渠道池沼很多的城市。研究西安的水源情况发现水源集中在南部。规划引水人城,恢复曲江池公园,流入兴庆池成兴庆公园,引入居住区内的低洼地成小湖泊,在全市均匀分布水面,使多数人能够享受。渠道与道路的走向相吻合,并兼顾排泄雨水的功能,尽量少挖土方。许多水道经大环路分流,所以大环路规划了80米宽,水道、绿地、街心公园贯穿全线。

绿地能够调节气温、湿度,减低烟尘噪音与风速,对城市的卫生安全有重要的作用。规划的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卫生防护绿地、郊区绿地组成。公共绿地包括全市性的大公园、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心花园、儿童公园、林荫道五种类型。全市规划了大雁塔、小雁塔、兴庆池、韩森埭等十个大公园。这些大公园既有活跃的文娱区、儿童游戏区,也有安静的休息区,设有俱乐部、科学馆、展览馆、剧场、运动场、食堂等,为居民休息、运动、文化教育、科学普及创造条件,满足居民文化生活的要求,所以叫做文化休息公园。

在哪些地方建公园绿地?一是历史上的名园或宫廷所在地,如曲江池、含元殿等;二是地形复杂不宜建筑的地段,如旧城东西的砖窑低洼地区;三是可能形成水面的地方,如兴庆池遗址;四是原有公园及树木较多的地区,包括把郊外树多地形变化大的地段也辟成公园;五是名胜古迹或遗址的地方,如大雁塔、小雁塔、韩森蟓公园等。主要公园绿地之间以林荫路、林带联系起来,形成绿地系统,与道路系统相协调,和街坊内的绿地、郊区的绿地相连接。人们随处都可接近绿地,可在绿树下散步直至郊区。

当时考虑的是尽量让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水面和绿地;把已经知道的名胜古迹遗址遗迹都规划成绿地,既可改善城市环境,又可把它们保留下来。城墙城河也作为公园绿地保留下来,似西安城的一条绿色项链。像这样以扩大城市绿地来保护文物古迹,同时又改善城市环境的规划手法,在以后西安的城市建设中被继续沿用。当时也有一种意见,为解决交通问题要拆掉城墙。多亏许多老干部说,城墙有利于防空,符合人防备战要求,从抗战时就在城墙上挖了不少防空洞,还有作战的碉堡。城墙有利于防原子弹、防地面冲击波,就这样免遭厄运。我们在城墙城河外规划了环路,同样可以解决交通问题。

9尊重规划,严格执行规划

首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是十分认真的。如果说这个方案比较成功的话,我想主要是学习苏联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经验,较好地结合了西安的历史特点和现实,考虑比较周到,大的布局比较合理,保留了原来的格局,保护了汉唐遗址,又为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有一点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规划人员开始就参与了选厂定点工作,这对于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工业区内部的各项功能完善安排都是非常必要又非常有利的。

这个规划不能说完美,可贵的是得到尊重和贯彻执行。执行规划也是十分认真的。当时虽然是外行领导内行,但这些当领导的外行非常虚心,学习努力。他们十分尊重规划、尊重规划人员,听得进技术人员的意见。虽然那时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不够,但一开始就抓城市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所以没有出现混乱情况,使总体规划起到了综合协调控制的作用。

当时的西安城建局局长李廷弼和城建局的同志们,如张景沸、何家成和测量队长郑宝璋等,严格执行规划,决不走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西安旧城的格局得以延续、城墙城河等古建及众多遗址得以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事例很能说明问题:就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次我刚好回北京。我收到西安市城建局局长李廷弼的一封来信。打开一看,毛笔写的,十分恭正,还签名盖章。说的是市里要建人民剧院,准备选在中轴线的一侧、靠近规划的主要广场,问这么安排行不行。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特稿他是城建局长,我是一般的年轻的规划人员,为这事还专门写信给我征求意见,可见对规划人员的尊重。其实那年我去了十次西安,用不着专门写信。李廷弼局长尊重规划到了这样的程度:他说“我这辈子就为这张图了”。

前面说到在研究企业、工业区布局的时候,苏联专家意见也不一致,争论很激烈。但在李富春拍板定案以后,这些专家都顾全大局,坚决执行,服从规划组提出的布局意见。按中苏两国政府协定,不少大工厂是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他们派人来规划组要工厂的坐标、出人口位置、铁路专用线走向,再进一步做工厂设计。当时许多工程都要上马,工厂、居住区、道路都要开工,都来规划组要有关数据。因为我负责总图,李廷弼局长还特别交代,所有提供出去的坐标、标高等资料,由我签字确认才算数。

1注重整体保护,城市发展要考虑资源的承载力

在首轮西安总体规划的编制中,我作为规划编制组组长负责总图和规划成果的汇总,并执笔撰写《西安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当时很年轻,懂得比较少,没有作长远、宏观考虑的经验。虽然尽了很大努力,虚心向专家、老师、同行请教,还是有不少不足。从专业上看,肯定不够全面,疏漏也比较多。今天回过头来看,像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三点特别应该引起注意。

一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意识。当时想到的是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是劳动人民的创造,是西安的宝贵财富,要想办法保留下来。用公园绿地的形式,既保护了又利用了。但对西安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13朝故都,整体的保护意识还不强。脑子里想到要保护传统特色,但保留得还是少了,非常有历史价值的唐代的东西少,明代的也不多。城里的坛庙、清真寺、道观保留了一些,近代建筑如张学良公馆、杨虎城公馆,留下了一些。其他的保留得少了,是遗憾。

二是要强调城市设计。当时也对一些主要街道的建筑艺术处理提出了要求,确定了几条要重点美化的街道,如市中心的行政大街、南北中轴线大街、大环路,还有文教区的东西大街,并指出,“在保护古建筑的地方,如城楼、钟楼附近进行建筑,要与古建筑融洽调和,取得风格上的一致”。但城市设计的观念还不够强,观点不鲜明,考虑得不够细,旧城里没有控制好,后来还是盖了不少高楼。

三是要特别重视水资源。规划时对水的问题重视不够,考虑不全面。过去规划只考虑水资源够吃够用,没考虑环境用水。这两者的比例大体上是一比一。记得当时水厂的一位姓孙的老工程师主张引用地表水。苏联专家不同意,认为地下水资源丰富,处理也简单,省钱。结果,沿着泸河、灞河打了不少深井。几十年过去,超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资源越来越少,出了不少环境问题。地面下沉,地面出现裂缝,后果严重,又不得不考虑用地表水,去黑河引水,越引越远。水资源是各个城市发展中都回避不了的大问题。我们提出要“以水定城”,城市发展一定要考虑环境容量,考虑资源的承载力,切实解决水资源问题。

今天,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更要用区域的观念、生态的观念、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的观念,作深入的筹划考虑。

西安首轮城市总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288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