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教育类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大小:80.86 KB 发布时间: 2022-10-11 12:11:03 ** **
下载文档

小编在这了整理了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 1 课 古代埃及

一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 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 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 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 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 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 围绕金字塔之迷,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 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 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二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希罗多德说过: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 课: 古代埃及。

2.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 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1 . 图片展示: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 尼罗河岸灯火通明

2. 材料展示: 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 啊, 尼罗河, 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 养活着埃及!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 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你用你神秘的方式, 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让我们歌唱! 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 养育着所有的人民, 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 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3. 教师提问:

(1) 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 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

提示: 尼罗河是唯一水源, 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 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 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 定期泛滥, 利于农业发展。

(3) 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

提示: 便于航行。

4. 教师小结: 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 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 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 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 象形文字

1 . 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

2. 教师提问: 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与事物形状相似。

3. 资料链接: 纸莎草纸古埃及人在距今 5000 年前发明了纸莎草纸, 纸莎草纸的制作材料是纸莎草。 它盛产于尼罗河沿岸的水生植物。 人们将纸莎草的粗茎切割下来, 剥去外皮, 将里面柔软又有韧性的茎芯儿切成薄片 。 再将切成片儿的茎芯横、 竖编织或叠放。 然后用锤子将两层茎芯儿敲打, 直至融合成一张薄纸。 融为一体的薄片 儿在经过晒干、 打磨等工艺处理后, 世界上最早的纸就诞生了。

4. 教师小结: 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 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目标导学二: 金字塔

1 . 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2. 教师提问: 埃及有句古谚语: 人类畏惧时间, 而时间畏惧金字塔。 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 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运、 建造金字塔的?

提示: 学生自由回答; 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几种推想: (1) 用一个巨大的杠杆, 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 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 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2) 用土堆成斜坡, 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 也有人认为, 第(2) 种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因而推测开始用土堆, 然后用杠杆。 也有些人认为, 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 因为他们觉得古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来建造这么伟大的建筑。

目标导学三: 法老的统治

1 . 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法老的图片

2. 教师提问: 说说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 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 集军、 政、 财、 神等大权于一身。 在宗教上, 他被认为是“神之子”, 具有无上的权威。

3. 思维延伸: 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 修筑豪华的陵墓, 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 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三、 课堂总结

金字塔外形雄伟壮观, 内有许多甬道和墓室相通, 还有绘画、 雕刻等艺术品, 实际上是一座地下宫殿。国王的尸体经防腐处理, 制成了干尸, 放置在棺木中, 这就是“木乃伊”。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三 板书 设计

1. 自然环境

2. 文明历程:

3. 文明成就: 太阳历、 数学、 象形文字、 解剖学、 金字塔等

4. 法老统治

四 教学反思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素质教育理念, 让学生走上台演讲, 是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时刻, 他们所表现的积极性, 空前高涨, 这种教师当“导演”, 学生当“主演” 的课堂教学方式, 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 了解楔形文字; 理解《汉穆拉比法典》 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

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 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 初步学习根据图例, 观察地图, 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 的“相关史事”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 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汉穆拉比法典》 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 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 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 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 .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 思考: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 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 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 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 北部被称为亚述, 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 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为阿卡德, 南部为苏美尔。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 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 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 除洪水泛滥季节外, 雨量一般较少, 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 每年 3 月至 7月 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 问题思考: 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 教师归纳: 受制于自然条件, 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 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

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 楔形文字

1 . 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 教师讲述: 楔形文字, 又称为钉头文字, 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由苏美尔人发明, 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 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 . 教师讲述: 公元前 18 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 学生活动: (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 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 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 成为了 四方之王。 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 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 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两自 由民发现是国王, 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自 由民 A:“我尊敬的国王, 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 疼死我了。 我要找他算账。”自 由民 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 我才打他的。”国王:“好了, 好了, 我来给你们判决, 你(自 由民 B) 打伤了他(自 由民 A) 一只眼睛, 你就让他把你的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 A 做着向 B 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 教师提问:

(1) 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

(2) 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

(3) 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 教师指导: 学生回答问题(1) 时, 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 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学生回答问题(2) 时, 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 的组成部分和内容。 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学生回答问题(3) 时, 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 有权自由民、 无权自由民和奴隶。 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 A 换成是奴隶, 那国王对自由民 B 的判决就不同了, 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 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 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 问题思考: 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 的特点。

提示: 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 严厉

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 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 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 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 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三 板书 设计

1. 自然环境

2. 文明历程:

3. 古巴比伦王国: 君主专制制度

4. 《汉谟拉比法典》: 严格的社会等级

四 教学反思

古巴比伦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做到了国家有法可依, 实在是不简单。 法典对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这也是法典的先进之处, 所以法典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并成为研究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第一手材料, 它不愧为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 3 课 古代印度


一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 文明历程; 印度种姓制度; 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 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 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 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 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 中把印度称为“身毒”, 《汉书》 中把它称为“天竺”, 《大唐西域记》 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 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3 课: 古代印度。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 . 教师提问: 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 非常准确, 就是埃及。

2. 教师讲述: 大约在公元前 1500 年左右, 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 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 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 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 力量强大, 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 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 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 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 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1 .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 他们的名称是什么, 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 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 印度的等级制度, 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 意为“肤色, 品质”; 第一等级婆罗门, 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 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 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 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 手工业者, 要向国家纳税, 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 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 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 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 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 互不通婚, 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 共住。

2. 教师提问: 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 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 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 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 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 问题思考: 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 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 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在奴隶制的发展中, 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 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 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 . 教师提问: 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 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 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 那么,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 6 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 自已修行以求来世”, 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 但是, 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 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 拓展延伸: 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 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 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 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 顺从、 放弃斗争, 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 的假平等, 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 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后来, 阿育王也信了佛教, 并把它定为国教。 大建佛塔、 寺院、 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 资料链接: 乔达摩· 悉达多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他想, 人总是要老、 要死, 能不老不死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 岁那年, 他离别双亲和妻儿, 去深山访道经过 7 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 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 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 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 大雄也是尊称, 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 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 2500 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 在公元前 3 世纪, 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 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 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 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 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三 板书设计

1. 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 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 种姓制度

4. 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四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印度的教学, 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 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 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 标创设情境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 相互探讨、 共同体验、 共同感受, 让学生在相互尊重、 信任、 合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陶冶情操, 发展积极、 健康的情感。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 4 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和地形特点, 理解其以及对爱琴文明发展的影,响; 理解希腊城邦特点; 掌握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内容; 理解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 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 亚历山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古希腊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 这也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 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评价

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 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 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 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 , 其距离为 42. 1 95 公里。 这个比赛项目 的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 490 年9 月 1 2 日 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 史称希波战争, 雅典人最终获得了 反侵略的胜利。 为了 让故乡 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 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 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 为了让故乡 人早知道好消息, 他一个劲地快跑, 当他跑到雅典时, 已喘不过气来, 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 就倒在地上死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 在 1 896 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 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4 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希腊城邦

(一) 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爱琴文明

1 . 图片展示: 多媒体链接地图《古代希腊》

2. 教师讲述: 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 如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 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 它是海洋文明, 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 它最初的源头就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 出现时间 特点 毁灭克里特文明公元前 2000-前 1700 产生君主制国家; 王宫建筑群; 线形文字 A(尚未破解)公元前 1400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 新的君主国兴起; 王宫、 卫城、 王室线形文字 B公元前1200

3. 教师讲述: 公元前 1200 年因另一支希腊人入侵, 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 在爱琴文明衰亡之后的 300多年的时间里, 古希腊陷入了沉寂的状态, 这段时间被称为“黑暗时代”。 这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爱琴文明一无所知, 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神话故事中的一些记载, 并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 直到 19 世纪后期, 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为人们所认识。

4. 教师过渡: 爱琴文明毁灭之后是 300 的“黑暗时代”, 但人类历史不可能总是停留在黑暗中的, 短暂的沉寂在等待着伟大的复兴, 公元前 8-前 6 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 其表现是什么?

(二) 希腊城邦

1 . 图片展示: 古希腊城邦

2. 教师提问: 什么是城邦呢? 城邦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 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其中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比照一下现代社会还有类似于城邦的国家存在吗?

提示: 新加坡。

3. 教师过渡: 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一样的文明, 在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城邦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 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那么他们又采用什么形式对其城邦进行有效的统治的呢?

提示: 希腊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为 3 大类: ①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②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 ③处于被剥削、 奴役地位的奴隶。

4. 教师讲述: 既然拥有公民的身份, 为了一直保持公民的身份, 自然会关心自己国家的独立。 这是因为国家被其他城邦兼并, 就意味着可能沦为外邦人甚至是奴隶, 丧失原本的公民身份, 那么公民的权利和待遇自然也会随着丧失。 只因如此, 城邦制度巩固以后, 很难出现大邦吞并小邦的现象, 一来是由于地理环境导致, 岛上的山脉、 海洋把希腊人分割在孤立的小岛中, 二来正是由于公民的存在和他们的权利对于各邦的独立有重要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 雅典的民主政治

1 . 材料展示:

材料一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 是因为政权是在全国公民手中, 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材料二 伯里克利:“在我们私人生活中, 我们是自 由和宽容的; 但是在公家事务中, 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

材料三 妇女、 奴隶、 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 公民内部轮流执政。

材料四 除十将军外, 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 每个人既是统治者, 又是被统治者。

2. 问题思考: 以上材料分别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提示: 人民主权、 法律至上、 轮番而治、 公民内部的平等。

3. 教师补充: 公民大会是所有男性公民均可参加, 每月 三次左右, 听取一切官吏的重要报告, 辩论和通过各种提案。 选举国家官吏, 制定法律, 决定战争和平等大事, 公民在大会上可自由发言, 议论议案,对现行政策和公职人员进行评议, 采取公开举手的方法, 多数票为通过, 实施直接民主。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4. 材料展示: 故事《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片段)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故事中的小问题。

片 段一: 公民大会每十天就开一次, 严重影响帕罗耶干活赚钱, 但他还是很愿意去。 这是为什么?

公民意识强; 他可能抽签当上官; 他去开会还有津贴。

片 段二: 执勤的不准他妻子进入会场, 为什么?

女人、 儿童、 外邦人、 奴隶不是雅典公民, 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片 段三: 不识字的帕罗耶却能担任公职, 为什么?

任何一个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一切官职。 帕罗耶很幸运地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中的一

名。

5. 材料展示: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 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 或者任何其他行业的人, 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这位哲学家因在陪审法庭中指责雅典政治的弊端而被包含着一大批像帕罗耶这样的文盲、 保守派的法官们投票表决, 集体定为有罪。 公元前 399 年,年约 70 岁的苏格拉底受审判处死刑。

6. 教师过渡: 一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权以外, 没有任何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并判处死刑! 同学们, 你们如何看待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呢?

7. 学生辩论: 雅典民主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提示: 通过正反两方激烈的辩论, 教师总结。

8. 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一) 进步行:

(1) 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 雅典民主制是个伟大的创举, 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②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如差额选举制; 任期制; 议会制; 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行方式)。 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 有利于正确决策, 也有利于修正错误。

(3) 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二) 局限性: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三)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 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民主。因此, 雅典民主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促使雅典政治、 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 另一方面又残忍地窒息, 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的自身发展。 因此, 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目标导学三: 亚历山大大帝国

1 . 图片展示: 多媒体链接地图《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

2.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 归纳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及帝国的建立过程。

提示: 进攻波斯帝国——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进入埃及——转入两河流域——再度与波斯大军会

战。

3. 教师提问:

(1) 从帝国的疆域来看, 压力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

(2) 这些文明同属于亚历山大国管辖, 有什么好处?

提示:(1) 希腊文明、 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 (2) 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 因此, 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 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 东方文化也渗透入希腊文化。 正是这一过程中, 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4. 拓展延伸: 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 每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 随之而来的, 往往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请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提示: 消极的一面: 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 积极的一面: 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三、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重点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利弊。 了解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东征的影响。

三 板书 设计

1. 古代希腊城邦: 斯巴达、 雅典

2. 雅典的民主政治和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 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4. 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和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四 教学反思

多媒体资源丰富, 充分运用表格、 图片和文字材料,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直观认识,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 启发探究式教学, 引导学生做到论丛史出,史论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 5 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马的兴起、 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 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 的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 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 君主制建立的原因, 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 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制作年代尺, 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 认识战争的本质, 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 罗马的兴衰过程

教学难点: 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 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 亚、 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

生: 亚历山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就是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 而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 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 第一次以武力, 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 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 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 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 5 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罗马城邦

(一) 罗马的兴起、 征服与扩张

1 .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 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 公元前 509 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 450 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 3 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 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 2 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 73 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 49 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 31 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公元前 27 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 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 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 经济大危机;

4 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 教师讲述: 自公元前 1000 年, 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 聚居生活, 形成了许多城邦。 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公元前 509 年, 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 不断对外扩张, 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 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3.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 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 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 264——公元前 241 年——迦太基败

第二次——公元前 218——公元前 201 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 149——公元前 146 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 教师讲述: 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 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 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 逐渐富裕强大起来。 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 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 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5. 问题思考: 布匿战争有何影响? 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 (第一问由学生生看书回答, 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 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 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6. 教师过渡: 在罗马共和国中, 谁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呢? 我们再来看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 罗马的共和制度

1 . 图片展示:《罗马的元老院》

2. 教师提问: 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 举出相关史实, 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提示: 执政官、 元老院; 共和制法律; 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 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机构等即可。

3.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分析归纳《十二铜表法》 的内容。

提示: 诉讼程序、 所有权和债务权、 宗教法、 刑法、 民法等内容, 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4. 教师补充: 指十二铜表法(Law of the Twelve Tables ) , 公元前 452—451 年, 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 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 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 公布于罗马广场。 但他主要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利益服务, 引起平民不满。 公元前 450 年, 又增两表, 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

【实质】

“十二铜表法” 包括债务法、 继承法、 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 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 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十二铜表法” 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

“十二铜表法” 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5. 教师提问: 罗马实行共和制, 为什么又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呢? 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里,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 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 在罗马共和国里, 奴隶数量多, 使用广, 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 但是处境悲惨,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 在罗马城, 每天有 2000 多奴隶成交, 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著名的奴隶交易中心。

6. 教师讲述: 如此多的奴隶, 大多数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 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 终于, 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 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 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揭示出罗马共和国衰亡的根本原因)

7. 教师过渡: 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 震撼了罗马的统治。 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 在公元前 45 年, 恺撒以“祖国之父” 的名义实行独裁统治, 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元老院权利日渐衰弱, 原来的共和制还能继续维持吗? (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帝制)

目标导学二: 罗马帝国

1 . 建立背景: 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 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恺撒在位期间,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 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 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继恺撒之后, 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 到公元前 30 年, 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 公元前 27年, 他开始实行元首制。

2. 帝国建立

什么是元首制呢? 元首制的实质是什么? (君主制)你认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着什么? (罗马共和国由共和国变成了帝国)

3. 版图扩张与帝国前期的繁荣罗马帝国建立后, 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中国的汉帝国也日渐强盛。 古代罗马不但同中国有交往, 而且同印度、 北欧也有贸易往来。 西方谚语: “条条大路通罗马”, 正说明了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繁荣情况。这一时期的罗马帝国社会安定, 交通安全、 税收增加, 是罗马的经济繁荣起来, 这在历史上是罗马的“黄金时代”, 称为“罗马和平” 时期。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内容, 说说中国对古代罗马的称呼和两国的交往。

4. 教师过渡: 繁盛的罗马帝国, 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化, 享乐成风。 最终走向了衰落与灭亡。

目标导学三: 罗马帝国的衰亡

1 . 教师讲述: 公元 3 世纪, 罗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农业衰落, 隶农起义, 日耳曼人也开始入侵,终于导致罗马帝国走向衰落。 4 世纪末, 帝国最终一分为二。

2. 教师提问: 庞大的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呢?

提示: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内因); 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

3.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 年, 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 西欧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有人说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为什么? (提供资料, 日尔曼人实行的氏族制度)日耳曼人为了站稳脚跟, 不能实施落后的氏族制度, 也不能继续实施落后的奴隶制度, 只能选择先进的封建制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被迫实施中原的封建制度加以比较说明)

4. 问题思考: 日耳曼人统治下的西欧出现了新的阶级——大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了, 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的有关内容, 说说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 并对比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间的早晚, 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提示: 中国从公元前 475 年开始的战国时期已进入封建社会, 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早近一千年。

5. 拓展延伸: 古罗马经历了哪两个重要阶段?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了共和制, 罗马的共和制和希腊的共和制是一样的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

提示: 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相同点: ①都实行共和制; ②奴隶都没有任何权利; 不同点: 雅典所有公民都能担任各级官职, 能参政议政, 而罗马的实权在元老院手里, 雅典的公民比罗马公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三、 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欧洲的文明源头之一——古代罗马。 古罗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传统,“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 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恩格斯的论证了罗马文明、 希腊文明和欧洲文明间密切的关系。

三 板书 设计

1. 罗马的兴起、 征服与与扩张

2. 罗马共和国衰落、《十二铜表法》

3. 罗马帝国的建立、 繁荣与衰亡

4教学反思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 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 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 另外,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 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 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 6 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荷马史诗》 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知道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 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 知道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成就之一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表格, 归纳希腊古典文化的主要成果; 通过学习古希腊史学家和史书, 了解历史、 历史学、 史料的基本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希腊优秀的文明成果, 感受古希腊文明的魅力, 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 继承古希腊人求知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古希腊史诗、 建筑、 哲学、 成就及其反映的时代背景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希腊古典文化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2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2008 年 3 月 24 日, 北京奥运会圣火取火仪式在希腊奥林匹亚举行。 询问学生对奥运会起源的了解, 引出古希腊人对世界文化艺术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 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为了 给自 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 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 己比赛战车。 比赛中,先后有 1 3 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 而第 14 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 在爱情的鼓舞下, 他勇敢地接受了 国王的挑战, 终于以智取胜。 为了 庆贺这一胜利, 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 会上安排了 战车、 角 斗等项比赛, 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 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6 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文学和雕塑

1 . 图片展示: 盲诗人在唱诗

2. 教师讲述: 到底历史上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 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 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 早在古希腊时代, 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 直到 1 8 世纪初, 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将荷马其人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先搁置一边, 单从《荷马史诗》 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来说, 荷马堪称西方文学的始祖, 他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 生活场景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同时, 荷马史诗也是研究古希腊风土人情的宝贵的资料。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 和《奥德赛》 两部分, 是欧洲文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3. 材料展示:

《伊利亚特》 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Troy) 的故事, 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 集中地描写了 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 希腊联军围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将阿喀琉斯愤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 不肯出战, 后因其好友战死, 乃复出战。 特洛耶王子赫克托尔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身死, 特洛耶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 举行葬礼,《伊利亚特》 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

《奥德赛》 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 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 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 十年, 到处遭难, 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 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 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 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 皮涅罗普用尽了 各种方法拖延。 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 与其子杀尽求婚者, 恢复了 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目标导学二: 建筑艺术

1 . 教师提问: 有一句古谚说: 如果一个人到了罗马而不去看看万神殿, 那么, 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去的时候还是头蠢驴。 这个句话反映了什么?

提示: 反映的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2.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分析归纳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特点?

提示: 古希腊建筑——多使用柱子; 古罗马建筑——用柱子和拱形结构, 庄严厚重。

3. 教师提问: 根据教材相关内容, 试分析古罗马的建筑类型。

提示: 古罗马的建筑类型如下

宗教建筑: 神庙, 祭坛

公共建筑: 剧场, 浴场, 广场, 斗兽场;

纪念性建筑: 记功柱, 凯旋门;

道路工程建筑: 桥梁, 道路、 供排水系统

4. 教师提问: 古希腊、 罗马建筑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影响?

提示: 规模宏大、 类型多样、 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 公路四通八达等。

影响: 古罗马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至今仍被人所采用, 尤其是其拱券式及柱廊的建筑结构均得到了现代人的继承和发扬。

目标导学三: 哲学和法学

1 . 图片展示:《雅典学院》

2. 教师提问: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是哪几个人?

提示: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3. 教师讲述: 苏格拉底(socrates, 前 469—前 399) 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 研究的重点是人的伦理道德问题, 对自然哲学不感兴趣, 正因为他把哲学的重点从自然界转向人的问题, 人们才称他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公元前 427 年, 柏拉图(Plato ) 出生于雅典, 他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 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且体格健壮。 除了家庭的熏陶之外, 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正直善辩的苏格拉底了, 而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大的刺激。 随着年岁的增长, 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习俗越来越感到厌恶, 从而决心继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并从事于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 约公元前 387 年, 他回到雅典创办他的著名学院, 公元前 347 年, 柏拉图以八十岁高龄死于雅典。

3. 材料展示:

学生: 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 欺骗、 盗窃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 是恶行。

苏格拉底: 欺骗敌人是恶行吗?

学生: 是善行。 不过我说的是朋友, 没说敌人。

苏格拉底: 如果你的朋友要自 杀, 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 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 是善行。 ……

思考: 从对话中体现了苏格拉底怎样的哲学方法?

提示: 苏格拉底用发问和反驳的方法进行教育, 在言论中渗透着辩证法的观点, 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家善于思辩的品质。

4. 教师小结: 古希腊哲学主要探讨世界万物的起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希腊人以理智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看待自然界, 并能从万物的起源解释世界的生成。 希腊的哲学家们追求智慧, 善于思考, 热爱真理,并为探索真理而不懈努力。 希腊成为西方哲学的故乡。

5.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 是罗马人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它泛指罗马社会的全部法律制度。 公元前 450 年,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 因其刻在十二块铜板上, 被称之为《十二表法》。 它主要的法律精神在于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它是《罗马法》 和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 构成欧洲大陆国家、 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存法律制度的基础。

三、 课堂总结

勿庸置疑, 希腊古典文化是绽放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 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城邦制度的充分发展, 使古希腊人有充足的条件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创造。 从史诗、 雕塑、 建筑、 哲学、 法学等方面,古希腊人不断将探询的目 光从神的世界转移到人的世界, 既有情感的抒发, 也有理性的思索。 这是一个自由奔放、 富于想象力、 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 他们的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古典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后人研究古希腊世界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板书 设计

1. 文学和雕塑: 《荷马史诗》《掷饼者》

2. 建筑艺术代表: 希腊神庙、 罗马大竞技场、 凯旋门、 万神庙等

3.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4. 罗马法

4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 要适当收集历史图片、 名言、 人物作品等来使课堂丰富多彩, 例如学习著名建筑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就结合《帕特农神庙》 和《罗马大竞技场》 的图片来了解这两大建筑的特点和异同。 同时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去活跃课堂, 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 7 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 原因、 创始人及传播情况; 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 西欧封建制度形成, 掌握封君和封臣的关系, 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 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给出的文字、 资料和图片信息等的阅读利用, 培养学生利用图片等学习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与归纳, 从中提炼出对学习有效的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 1000 年, 在政治、 经济、 文化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优越性,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展示欧洲地图, 找出法、 德、 意三个国家。 法国、 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 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7 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基督教的兴起

1 . 图片展示:《耶稣》

2. 教师提问: 为什么在公元 1 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

提示: 犹太人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 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 才将希望转向宗教, 期盼上帝派“救世主” 来拯救他们。

3. 教师提问: 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

提示: 在基督教产生之初, 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

4. 教学补充: 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圣经》 的知识, 如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 诺亚方舟、 大洪水的故事等, 这些故事不仅是基督教的教义, 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 比如, 在大洪水的故事中, 就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的部分历史史实, 以此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 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

5. 学生自主学习: 查阅资料, 比较一下佛教和基督教, 完成表格。

提示:

名称       产生时间      诞生地        创造人        经典                   教 义                                           主要节日

佛 教   公元前 6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     悉达多   《大藏经》“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浴佛节

基督教       1 世纪    巴勒斯坦地区    耶稣     《圣经》       忍受苦难, 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圣诞节  复活节

目标导学二: 法兰克王国

1 . 教师讲述: 476 年, 日耳曼人入侵, 西罗马帝国灭亡, 相继在西欧建立起一系列的日耳曼国家, 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是最典型的西欧封建国家。法兰克(意为勇敢的、 自由的) 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 散居在莱茵河下游, 其中, 居住在三角洲的称萨利克(海滨) 法兰克人, 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 法兰克人。 3 世纪, 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 4 世纪, 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 5 世纪下半期到 6 世纪初, 在克洛维(465—511)统率下, 经过不断地武力扩张, 建立法兰克王国, 占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

2.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地图《5—6 世纪的法兰克王国》, 指出法兰克王国在不断扩张过程中的版图范围。

3. 教师提问: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 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 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什么作用?

措施: ①皈依了基督教, 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 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作用: ①在他的带动下, 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②取得了罗马教会、 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 实力强大起来。

目标导学三: 封君与封臣

问题探究: 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 探究下列问题。

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规则:

“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 ”

(1) 西欧封建制度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

提示: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2) 在西欧曾流传这样一句话: “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 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 所以, 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 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 所以, 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的现象。 这种复杂的关系, 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 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3) 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 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 封君则须保护封臣。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 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 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 通过以上探究, 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提示: ①等级森严, 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 逐级保护和负责, 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②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③层层分封。

目标导学四: 查理曼帝国

1 . 教师提问: 查理为了得到教会的支持, 采取了什么措施? 有什么影响?

提示: 措施: 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 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 1/10 贡献给教会, 称为“什一税”。

影响: 教会变得富有起来, 势力越来越大。 为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2. 图片展示:《教皇为查理加冕》

3. 教师提问: 教皇为什么要给查理大帝加冕? 查理大帝又为什么要接受教皇对他的加冕? (在学生合作探究、 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总结)

提示: 查理为了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 巩固自身统治, 需要加强与教会的关系, 而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 也需要借助查理的势力。 于是, 在公元 800 年的圣诞节, 教皇立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帝。 查理称帝不仅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 更标志着西欧新兴封建国家的独立地位得到确认,并与罗马教会联手共同统治西欧。

4. 拓展延伸: 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 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 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5.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三、 课堂总结

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 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在整个中古时期, 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 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 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

3 板书 设计

1. 4 世纪末, 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2. 法兰克王国建立(时间、 人物)

3. 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

4. 查理曼加冕; 帝国的分裂, 德意志雏形形成

4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 在教学中, 我联系前面所学知识, 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 西欧的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 学生容易受到中国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影响, 存在模糊认识, 对此应着重加以强调。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 8 课 西欧庄园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 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 农民的生产、 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 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 通过小组讨论, 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 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在领主自 营地上, 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 恨不得有三头六臂。 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 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 田沟。 春光明媚, 令人神清气爽, 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 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 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 衬裤、 兜帽、 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 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 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 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 甚至它们破旧不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8 课: 《西欧庄园》, 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 . 图片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 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 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 但是普通的庄园, 并不如此整齐。 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 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 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 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 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 进行个体生产。

3. 学生自主学习: 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 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 领主、 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 直接经营, 称为“直领地”, 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 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 荒地等, 被称为共用地”, 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 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 材料展示:

材料一 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 同时也有手工业, 有木匠、 铁匠, 庄园自 己酿造啤酒, 有自 己的磨坊和面包师, 总之, 庄园生产了人们日 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 从日 出劳动到日 落, 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 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 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 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 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 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 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 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 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 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 可以说, 他是一个被蔑视、 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 问题思考: 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 结合上述材料, 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 农奴依附于封建主, 缺乏人身自由; 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 材料展示: 庄园里的佃户除了 耕种自 己的份地之外, 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 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 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 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 问题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 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 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 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 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 庄园法庭

1 . 材料展示:

材料一 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 被罚款 6 便士; 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 被罚款 6便士; 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 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 违者罚款 20 先令。

材料二 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 侵犯了 全体村民的权益, 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 从此不得占用牧场, 违者还要被罚款; 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 也要被罚款。

2. 教师提问:

(1) 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 司法权。

(2) 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 罚金。

(3) 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 佃户在劳役中怠工、 不能完成劳役、 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 到庄园以外磨面粉、 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 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习惯法或村法。

(5) 从上述材料中, 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 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 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 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 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 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 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3 板书 设计

1. 兴起的时间、 发展

2. 性质: 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 居民: 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 领主与佃户的关系: 统治与被统治、 剥削与被剥削

5. 庄园法庭: 特点与作用

4 教学反思

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给予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表达观点的学生展现机会的同时, 一定要关注相对薄弱、 拘谨的学生, 给予他们话语权和针对性地创造条件,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教与学的过程是交往、 互动的, 师生双方相互启发、 相互交流、 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情感, 体验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 9 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 区域, 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 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 了解大学的兴起、 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2.过程与方法

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 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 树立史由证来、 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 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 感悟“走出中世纪” 来自于“人” 本身的推动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 中世纪意味着落后、 腐朽、 禁锢和迷信。 实际上, 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 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 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9 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 . 材料和图片展示: 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 村的一个农奴家庭, 从小跟着邻居学了 一手剪裁的好手艺。 今年 20 岁的他打算与自 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 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 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 他想改变。

2. 教师提问: 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 封建庄园(乡村); 关键词: 缴纳租税、 承担杂役、 无人身自由、 生活极端贫困。

3. 教师提问: 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 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 逃往城市。

4. 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 这是怎么回事? 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 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 他们从事什么工作? 又是怎样工作的?

5. 教师提问: 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1 世纪开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市再度兴起。 其中兴起最早、 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 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 教师提问: 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提示: 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 相对安全、 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 城市规模很小, 人口较少。

7.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思考:

(1) 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 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 反映了什么?

(3) 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1) 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2) 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3) 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8. 问题思考: 在自由城市里, 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市民是自由人, 享有财产权, 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 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标导学二: 城市居民的身份

1 . 教师提问: 如果乔治成功逃往城市, 他凭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就能够在城市继续生活下去吗?

提示: 按照惯例, 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日, 他就是自由民(市民) 了。

2. 教师提问: 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提示: 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 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 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 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 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 也是店铺。 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3. 教师提问: 市民阶级中分化出了哪些人? 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

提示: 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 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 商人和银行家等。 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4. 问题思考: 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

提示: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 拓展延伸: 乔治打算开一家裁缝店, 你觉得初来乍到的他能立即开起来吗?

提示: 他不能随意开店, 需要加入一个叫“行会” 的组织。 行会内部的首脑称“行头”, 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 行东以下为“帮工” 和“学徒”。 乔治需要从学徒做起, 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 期满后可升为帮工。 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 领取少量工资, 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

6. 问题探究:

(1) 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 城市重新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 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 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 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 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 城市与王权结盟, 促使王权加强, 市民阶级参与政治, 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使旧制度瓦解。

(2)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对比: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乡村(封闭) 城市(自由)

构成(主体人员) 封建庄园(封建主和农奴) 自由民(市民)

社会关系 封建主(提供土地、 奴役剥削)

农奴(缴纳地租、 服劳役)

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 拥有人身自由

经济特点 一切产品用于自身消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产品用于交换、 出卖(商品经济)

行会势力较大

目标导学三: 大学的兴起

1 . 教师讲述: 1 1 世纪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 许多希腊、 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 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12 世纪, 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

2. 问题思考: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大学的教育自主权表现在哪里?

提示: 免赋税特权、 司法特权、 教育自主权; 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 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3. 教师提问: 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怎样?

提示: 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 教皇支持大学, 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4. 教师提问: 你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看法?

提示: 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 它们是: 文法、 修辞、 逻辑、 算术、 几何、 天文和音乐。 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专业课程, 包括法学、 医学和神学。 这说明了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 课堂总结

从法兰克王国到强盛的查理曼帝国和德、 意、 法三国的雏形, 从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到自给自足的西欧庄园和那规模不大但却有着“使人自由” 的空气的城市, 我们看到了西欧文明前进的脚步。

3 板书 设计

1. 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

2. 市民阶层的形成

3. 大学的兴起

4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 我围绕“中世纪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 市民的生活、 生产情况、 大学的兴起” 展开教学, 并通过一些谚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有趣味, 是本节课应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 1 0 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 《查士丁尼法典》 编纂的目的, 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 通过阅读教材, 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 图片、 文字等资料, 创设学习情境, 设置相关问题, 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 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 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 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 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 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 衰亡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公元前 27 年, 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 亚、 非三洲的大帝国, 若干年后, 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 西罗马两部分, 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 辉煌的文化, 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 但后来却逐渐衰落、 灭亡了, 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10 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 感受它的辉煌, 了解它的衰亡。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 . 图片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 教师提问: 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地理位置优越; 商业贸易发达, 经济繁荣; 继承和保存古希腊、 罗马文化; 东西文明交汇, 互相影响。

3. 教师讲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 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527 年, 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 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 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 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 光荣不但依靠兵器, 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 无论在战时或平时, 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说说《查士丁尼法典》 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 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 从 529 年起, 委员会历时 6 年, 把自 2 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 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 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和《查士丁尼法典》。

6. 问题思考: 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 仍然承认奴隶制, 但在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它还对财产、 买卖、 债务、 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 . 图片展示: 《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 教师提问: 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 结果怎样?

提示: 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 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 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 教师提问: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穷兵黩武, 四处征讨, 国库空虚, 财尽民穷; ②外族势力入侵。

4. 问题思考: 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 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 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 更加富强, 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5. 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 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有许多不同种类、 不同特点的文化, 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 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 学会包容、 吸收和学习,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 不断进步。

3 板书 设计

1. 《查士丁尼法典》: 目的、 内容、《罗马民法大全》 的意义

2.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原因、 时间、 对文化的影响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两大问题。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两大问题分别探讨了《查士丁尼法典》 编纂的目的和内容、《罗马民法大全》 的内容和评价; 分析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拜占庭帝国对文化的影响。 学生对于拜占庭帝国的探讨比较感兴趣, 气氛热烈,展示较好, 对于《罗马民法大全》 的认识不够全面。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 1 1 课 古代日本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 6 世纪前日本的状况; 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 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 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讨论: 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 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 那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 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 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 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 但是在日 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 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 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 但是成片 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日 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 日 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 而是凋谢的时候, 樱花花期不长, 但凋谢有个特点, 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 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 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 在片 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 己人生的顶峰, 发挥自 己最大的价值, 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 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1 课: 古代日本。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6 世纪前的日本

1 . 教师讲述: 3 世纪时, 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叫“大和国”。 5 世纪初, 大和统一了日本。 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 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 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 大化改新

1 . 教师提问: 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 ①国内: 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 ; ②国际: 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 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

2.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 内容——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设国、 郡、 里三级, 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 废除一切私地、 私民, 将土地、 部民收归国有, 成为公地、 公民;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 每隔六年授田一次, 不能终生使用, 也不能买卖; 统一赋税。

3. 问题思考: 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 解决了土地国有、 部民制和中央集权制问题, 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 政治上的顽固势力, 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达到了改革的目 的。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 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 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 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导学三: 武士和武士集团

1 . 教师提问: 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封建庄园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有实力的庄园主开始把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 组成以主从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武士集团对内镇压民众抗争, 保卫庄园; 对外侵占别人的土地, 扩大自己的势力。

2. 教师讲述: 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 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 1185 年,平氏政权灭亡。 1192 年, 源赖朝从两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 的称号, 镰仓幕府正式建立, 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 教师提问: 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提示: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 名义上由天皇任命, 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 教师提问: 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 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 而不是国家。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 资料链接: 武士道源于日 本, 是以为主君不怕死、 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强调“毫不留念的死, 毫不顾忌的死, 毫不犹豫的死”, 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 没有是非观念, 只重视维护自 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三、 课堂总结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 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 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 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 强盛。

3 板书 设计

1. 5 世纪初, 大和统一日本

2. 大化改新: 背景、 时间、 内容、 意义

3. 武士集团的形成和武士道

4. 幕府统治的建立

4 教学反思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探讨了大化改新的背景、 内容、 意义、 启示等问题。 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学生在影视剧中已有所了解, 但对于武道精神的形成以及实质还不清楚, 需要加以指导。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 1 2 课 阿拉伯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简单说出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能用主要史实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作用; 了解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伊斯兰教产生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 学习从经济基础、 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 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学难点: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中国旧称大食教、 天方教、 清真教、 回教等。 截止到 2009 年底, 世界人口约 68 亿人口中, 穆斯林总人数是 1 5. 7 亿, 分布在 204 个国家和地区, 占全世界的 2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2 课: 阿拉伯帝国。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 . 教师讲述: 谈到阿拉伯, 我们会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事情, 如: 世界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大食国、 伊斯兰教等(也可由学生自己列举, 调动学生参与, 激发其学习兴趣), 而跟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密切的应是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2. 创立背景:(外族入侵, 社会动荡, 经济萧条)6 世纪以后, 阿拉伯社会氏族制度解体, 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由于外族入侵, 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 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 经济萧条。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国家, 抵御外侮, 恢复商路, 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 建立强大的国家必须团结阿拉伯民族,要团结整个阿拉伯民族,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种信仰下统一起来, 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

3.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思考: 斯兰教建立的时间、 创立人及发源地及主要传教活动。

提示: ①创立时间: 公元 7 世纪初; ②创立者: 穆罕默德; ③发源地: 阿拉伯半岛。主要传教活动——在麦加城传教失败; 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 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兵临麦加城下, 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 从此, 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 问题思考:

(1) 理解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权的国家。

提示: 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国家权力与宗教的宗教权力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二: 阿拉伯帝国

1 . 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 P56 阿拉伯扩张示意图, 描述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

提示: 北进叙利亚, 东灭波斯, 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 直抵中国唐朝边境; 控制中亚大部分

地区; 在西线, 攻克埃及, 横扫北非; 西南占领西班牙。至 8 世纪中期, 阿拉伯帝国形成, 版图横跨亚、 非、 欧三大洲, 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广为传播。 9世纪中叶以后, 随着内外矛盾激化, 帝国逐渐衰微。1258 年, 蒙古人攻陷巴格达, 阿拉伯帝国终告灭亡。

2. 教师提问: 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 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 别无神灵。 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 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 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 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 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 行政、 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 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目标导学三: 阿拉伯文化

1 . 材料展示: 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 “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 “寻求真理, 哪怕远在中国”; 阿巴斯王朝时期, 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 称为智慧之宫。

2. 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说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提示: 数学、 医学典籍、 文学等。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 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三、 课堂总结

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和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 利用伊斯兰教进行掠夺战争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 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 迅速走向分裂; 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内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发展, 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古以来, 阿拉伯人民同中国人民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往。

3 板书 设计

1.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独尊安拉

2. 阿拉伯帝国: 8 世纪中期形成

3. 阿拉伯文化成就: 阿拉伯数字、 医学、 文学; 沟通东西方文化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 基本教义、 传播以及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按时间顺序, 引导学生梳理基本要点, 并重点探讨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统一以及阿拉伯帝国形成中的作用。 在阿拉伯文化部分, 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 从不同方面归纳阿拉伯文化成就,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 1 3 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世纪晚期, 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 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 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 观看图片,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 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 亦即“他人之人”, 到中世纪晚期, 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 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 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3 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 . 教师提问: 11 世纪以后, 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 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 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 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 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 展示材料: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 成了 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 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 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 问题思考: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 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 他们和农业工人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 教师提问: 中世纪晚期, 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 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 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 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 手工业者开办作坊, 家人、 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 规模比较小。

5. 教师提问: 为了缴纳封建赋税, 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 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 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 . 材料展示: 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 负 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 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由于农业发展、 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 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 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 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在法兰西, 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 1 /5, 有的地区甚至达到 1 /3。

提示: 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 材料探究:

材料一 在城市中, 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 3、 1 4 世纪, 英、 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 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 不断提出自 己的政治主张。

(1) 材料一中, 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 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提示: 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 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 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 政治权利的扩大。 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 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 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 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 课堂总结

11 世纪后, 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 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 对外交往逐日增多, 12、 13世纪, 英、 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 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 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 所能涵盖, 特别是中世纪后期, 王权兴起、 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3 板书 设计

1. 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 租地农场的出现

3.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4.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4 教学反思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这一时期政治、 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 我主要从认识经济方面的变化入手, 运用大量史料, 引导学生探究庄园制度的变化, 了解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 1 4 课 文艺复兴运动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知道文艺复兴这一史实, 理解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 分析文艺复兴的核心: 人文主义, 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的背景, 培养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感受文艺复兴的成果, 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发展的原因, 理解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 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 培养学生发现美、 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 人文主义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 人们不禁会浮想联翩, 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 有最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 就在这片土地上, 也曾出现了斯巴达克斯、 但丁、 米开朗琪罗、 达· 芬奇、 伽利略、 马克· 波罗等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14 课: 文艺复兴运动, 走进 14、 15世纪的意大利, 探寻当时文化、 思想繁荣的足迹。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文艺复兴

(一)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

1 . 教师讲述: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地方, 以佛罗伦萨为例, 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手工业、 商业和文化中心, 在 1338 年已拥有 200 多家毛织业工场。 在 13 世纪末, 佛罗伦萨的钱庄、 银行已遍设西欧各大城市, 在西欧货币市场上取得了支配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后的社会状况是文艺复兴的“源”; 文化上回忆古代希腊、 罗马高度繁盛的文化思想遗产, 以及意大利保留了大量文化成果, 汇集大批文化名人等史实, 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文艺复兴的“流”。

2. 问题思考: 探讨意大利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的原因。

原因 教师讲解

经济基础: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在 14、 15 世纪, 意大利北部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如佛罗伦萨、 威尼斯等。 我们可以看一下书上的插图。 佛罗伦萨当时是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城市。 是当时的一个手工业中心, 作为一个小城市, 它的人口已经达到了 12 万多, 拥有 200 多家呢绒手工工场, 极盛时期工人多达 3 万。 而威尼斯的丝织业和造船业也极为著名, 它的商业贸易活动遍及西欧和东方。 这时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阶级基础: 从手工工场主、 商人和金融家中间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文化环境: 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意大利是古代罗马、 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带, 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遗存, 容易使当地的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 拜占庭帝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

籍: 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 许多学者逃到意大利。 他们带来了许多古代希腊、 罗马的文化典籍, 这其中有许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 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讲学, 促进了意大利人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

人才优势: 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竞相延揽才智之士, 汇集了众多的博学才子。 可引用佛罗伦萨美第奇的话: “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 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驮畜。 ”

(二) 文艺复兴

1 . 含义: 文艺复兴是 14~17 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 实质: 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 核心: 人文主义, 肯定人性, 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目标导学二: 但丁“文学三杰”(薄伽丘、 但丁和彼特拉克)

(1) ●薄伽丘:

代表作: 《十日谈》

思想主张: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 宣传人类平等, 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 ●但丁(如图): “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 《神曲》

思想主张: 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3) ●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 《歌集》

思想主张: 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 代替“神的学问”

目标导学三: 达· 芬奇“美术三杰”(拉斐尔、 米开朗琪罗、 达· 芬奇): 达· 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 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 自由发挥, 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关于《蒙娜丽莎》(如图) 的一些轶事1 503-1 505 年, 雷奥纳多· 达· 芬奇开始绘制《蒙娜丽莎》。 这幅画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 直到他死后数年, 画像由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买下。 此后, 它一直归法国王室所有, 直到 1 805 年拿破仑将之珍藏在卢 浮宫。 这幅画就像一位有生命的天外来者, 它的超凡魅力和奇闻轶事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丽莎》 后, 把它挂于家训堂, 命令女儿整天模仿画中的笑容, 经过数年努力, 公主们终于将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拿破仑拥有《蒙娜丽莎》 时, 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 每日 早晚要独自 欣赏多次, 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 , 入迷得忘记一切。

1 963 年 6 月《蒙娜丽莎》 在美国华盛顿展出, 保安人员 有四万余人, 每个参观者要经过 6 道哨卡, 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

1 974 年 5 月 《蒙娜丽莎》 在日 本东京展出, 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 9 秒钟。

每年前去罗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 700 百万左右,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 截至 1 991 年底, 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丽莎》 的专著问世, 其它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 数不尽数。全世界已发现《蒙娜丽莎》 的赝品二百多幅,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 34 幅, 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 了, 但它是一件孤品, 所以只得以赝品自 娱。”

1 987 年英国与以色列考古学家在以色列与黎巴嫩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罗马风格的别墅内, 发掘到一幅马赛克拼图, 图案竟与《蒙娜丽莎》 一模一样, 这幅画诞生于公元四世纪, 比雷奥纳多生活的年代早 1 1 00 年左右。

目标导学四: 莎士比亚

1. 传播: 意大利→西欧诸国

15 世纪后期, 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6 世纪以后, 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2. 成就: 英国莎士比亚

(1) 简介: 其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 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 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2) 代表: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3. 文艺复兴的意义:

(1) 积极:

①精神方面: 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 将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思想方面: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 永放光芒;

(2) 消极: 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 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 泛滥和社会混乱。

三、 课堂总结

(14-17 世纪) 文艺复兴: 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 解放人们的思想;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3 板书 设计

1.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 文艺复兴的内容、 实质、 核心思想

3. 文艺成就(但丁; 达· 芬奇; 莎士比亚)

4. 传播和影响: 积极、 消极

4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繁杂, 教学时注意前后联系, 引导学生从人文精神发展的宏观历程中对这两大运动准确定位。同时, 两大运动影响深远, 有大量的古迹、 资料流传至今, 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欧美的政治、 文化生活, 建议教学时充分运用。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 1 5 课 探寻新航路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社会根源、 思想根源和客观条件, 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 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 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分析, 引用史料、 地图等进行动态情景演示, 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 非、 美洲的不同影响结果,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模拟、 辩论赛等方式, 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 体会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 领会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激发学生奋发图强、 报效祖国、 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 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 南方炎热, 生命无法存在。 平静时, 大海像一个温柔的母亲, 可当它时, 强大海流便形成白色汹涌的漩涡, 排空的巨浪将船只顷刻掀入海底, 这个魔窟的世界会将人推入万劫难逃的地狱。 长期的海上航行会陷入生活的困境, 老鼠、 牛皮、 木屑、 令人作呕的臭水成为生存的支柱, 孤独无时不在, 坏血病一次次将生命带入绝境。 虽然航行如此艰难,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还是出现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5 课: 探寻新航路。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一) 鸦片走私

1 . 图片展示:

2. 教师提问: 结合图片提问, 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 女主人手下的书是什么书? 她的目光在看什么? 说明了什么?

提示: 图中男主人公正在数金币和银币。 他身边的女主人在看着他或者帮着他数钱。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人会读《圣经》 或祈祷用的书, 总之是与宗教有关的书。 女主人并没有专心致地读书, 而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 这说明他们喜爱金钱, 渴求金钱, 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宗教信仰。 这幅图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就是对金钱的崇拜。

3. 问题思考: 结合上述图片并阅读教材,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示:

(一) 原因——必要性

(1) 经济根源: 15 世纪前后, 西欧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出现(根本原因)。

(2) 社会根源: 《马可· 波罗行纪》 的诱导, 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3) 商业危机: 15 世纪中叶,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直接原因)

(4) 政治原因: 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5) 精神动力: 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二) 条件——可能性

客观条件:

(1) 造船技术的进步

(2) 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应用

(3) 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流行

主观条件: 驱使欧洲人远涉重洋、 不畏艰险去探寻新航路的除了有黄金的魔力(物质利益的诱惑) 外,还有无形的精神动力。

(1) 14、 15 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 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

鼓励人们敢于冒险、 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 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 宗教因素: 传播天主教。

(3) 西班牙、 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

目标导学二: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 . 教师讲述: 15、 16 世纪之交, 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 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 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 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而把发现新航路的 15 世纪中期到 17 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

2. 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梳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人 路线 影响

1 487 年 迪亚士 欧洲—非洲好望角 发现好望角

1 497—1 498 年 达· 迦马 欧洲—好望角—印度 开辟了到达印度的航路

1 492 年 哥伦布 欧洲—美洲 “发现” 美洲

1 51 9—1 522 年 麦哲伦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 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3. 教师提问: 葡萄牙、 西班牙为何能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①地理位置处于大西洋沿岸;

②掌握了航海技术;

③是中央集权国家, 侈奢享乐需要;

④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动力;

⑤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目标导学三: 走向联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问题思考: 新航路开辟有什么影响?

1 . 对世界:

(1)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 对欧洲:

(1)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 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3. 对亚、 非、 美洲:

西欧的殖民扩张, 给亚、 非、 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同时也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 课堂总结

对财富的追求、 地理知识的增加、 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 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板书 设计

1.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 原因——必要性

(2) 条件——可能性

2.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3. 走向联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的成功之处: 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 本课我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 搜集丰富的历史资料,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 既具有吸引力, 又有强大的说服力。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学习效果佳, 使参与拓展性问题回答的学生, 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不足之处: 由于还处于课程改革的探索阶段, 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如呈现方式应再改进, 有效的指导争取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在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上,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 1 6 课 早期殖民掠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荷兰、 英国殖民扩张的史实, 理解早期殖民扩张的野蛮性、 残酷性以及客观进步作用,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史观、 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地图、 视频、 图片、 资料、 讲故事等方式, 展示荷兰、 英国殖民扩张的史实, 认识殖民扩张对于荷兰和世界的影响, 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提供资料, 通过一面多棱镜从对欧洲的影响、 殖民掠夺的罪恶和人类文明联系加强、 世界市场拓展等几个角度引导学生分析、 探索历史问题, 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洲早期殖民侵略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 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 一方面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另一方面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 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

教学难点: 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21 世纪是蓝色的世纪, 海洋, 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国政治家沃尔特· 雷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海洋, 即控制了贸易, 谁控制了世界贸易, 即控制了世界财富, 因而控制了世界。”早在 500 年前, 为了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 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 法等国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演绎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历史大剧, 今天让我们回到 500 年前的欧洲, 看看西方各国如何进行殖民霸权的角逐。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6 课: 早期殖民掠夺。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 6 世纪)

1 . 教师提问: 葡萄牙、 西班牙为何最先进行殖民扩张?

提示: 最先开辟新航路。

2. 教师提问: 它们扩张的情况如何?

提示: 葡萄牙——在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建立殖民据点与商战(如巴西、 印度果阿、 马六甲和中国澳门); 控制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 以殖民据点为基础进行掠夺式贸易;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一个殖民大帝国。

3. 教师过渡: 16 世纪西葡两国建立起以亚洲、 非洲为主的东方殖民帝国和以美洲为主的西方殖民帝国,成为最早的海洋霸主, 两国在殖民地进行赤裸裸的残酷掠夺, 财富像水一样流进西葡两国, 如何支配这些财富呢? 两国都是封建君主制国家, 把掠夺来的财富主要用于购买法国、 荷兰、 英国的奢侈品, 财富又像云一样地飘走了, 西葡的辉煌成为过眼云烟, 代替其殖民霸主地位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风车王国”。

目标导学二:“风车王国” ——荷兰(1 7 世纪)

1 . 教师提问: 荷兰扩张的情况如何?

提示: 一度控制波罗的海、 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 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和锡兰; 强占中国台湾; 在好望角经营殖民地; 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 教师讲述: 荷兰位于欧洲北部, 一半以上的国土低于海平面; 国土面积只有葡萄牙的一半, 比西班牙小得多; 人口只有 150 万; 资源如煤、 铁等缺乏。 就是这样一个小国, 在 17 世纪, 却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商业霸主, 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荷兰人创造的辉煌让我们惊叹, 这样一个小国,究竟是凭借什么崛起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 请大家阅读材料, 总结荷兰成就“大业” 的原因。

3. 材料展示:

材料一 荷兰的造船业非常发达, 最大的商船可装载 900 吨货物, 商船总吨数居当时世界首位, 占欧洲的四分之三。 荷兰对外贸易发达, 阿姆斯特丹是重要港口, 每天停泊的船达 2000 多艘。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荷兰的独占贸易公司是其建立殖民霸权的重要工具。 公司按股份多少分红, 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 政府颁发特许状, 公司可以享受许多特权, 甚至可以建立自 己的陆、 海军, 有权建立并管理殖民地。荷兰人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和世界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银行。

材料三 每日 的经验使我们懂得, 公司在亚洲的贸易若无土地征服即无法存在下去。——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安东尼奥· 范迪门

4. 讨论探究:

(1) 在殖民扩张中荷兰具有哪些优势?

提示: 荷兰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荷兰造船业和航运业发达; 政府的支持商业体制的创新等。

(2) 荷兰扩张方式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带有明显的商业印记, 但依靠暴力掠夺又带有野蛮残酷的一面。

5. 教师过渡: 优越的地理位置、 发达的对外贸易、 商业中的创新精神创造了荷兰商业的奇迹, 成就了荷兰在 17 世纪独步天下的伟业, 但以商业贸易为主的殖民扩张也给荷兰的衰落埋下隐患,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获利主要是配送给荷兰的股东, 而非用于国内的工业建设。 单纯的商业贸易没有国内强大的工业支撑,游弋在海洋的商队缺少一支最强大的海军保护, 辉煌了一个世纪后, 这颗耀眼的海洋之星随之陨落, 其殖民霸主的地位被后起之秀英国取代。

目标导学三: 海岛英国后来居上(18 世纪下半叶)

1 . 教师过渡: 英国, 国土面积只有 24 万多平方公里, 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 17 世纪末人口只有 600 万, 可谓“小国寡民”。 但在 18 世纪下半叶, 它却一跃成为世界殖民大帝国, 它是如何崛起的?

2. 教师讲述: 根据下面几幅与英国崛起有关的图片并结合教材, 讲述大英帝国崛起的故事。(要求: 抓住主要关键词, 从条件、 过程、 结果三个方面讲述, 思路清晰, 表达流畅, 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1. 资产阶级革命 2. 3.

4. 5. 英国与法国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6. 7. 奴隶贸易

3. 教师小结:

(1) 英国崛起的优势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 政治制度先进; 政府的支持; 强大的海军; 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2) 英国崛起的方式: 海盗掠夺、 争霸战争、 黑奴贸易、 商业活动。

4. 材料展示:

“大洋洲是我们的牧场, 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 秘鲁送来它的白银, 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 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 而且我们的咖啡、 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英国的殖民的触角延伸到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等, 成为“日 不落帝国”。

5. 教师讲述: 通过一系列争霸战争, 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击败竞争对手荷兰、 法国, 到18 世纪下半叶, 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 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并在此后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始终处于天下独尊的地位。

目标导学三:“三角贸易”

1 . 图片展示: 示意图

2. 教师提问: 操纵三角贸易的是哪些国家?

提示: 开始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接着是英国和法国为主。

3. “三角贸易” 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提示:

(1) 欧洲: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 转化为资本,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 亚、 非、 拉地区: 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 造成了这些地区的落后;

(3) 世界: 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三、 课堂总结

同学们, 历史, 不仅仅意味着过去, 它更昭示着未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希望大家能够鉴古知今,从西方早期殖民强国的兴衰之中, 汲取一种自立自强的品性, 确立一种放眼天下的情怀。 有了这样的品性和情怀, 我们可以相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会一步步成为现实。 我们期待中国的崛起, 期待世界的永久和平。

3 板书 设计

1. 西、 葡两国的早期殖民活动

2. 荷兰、 英国的殖民活动

3. “三角贸易”: 过程、 影响

4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 还是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关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培养他们在探究历史知识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方式、 方法、 收集整理资料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指导他们合理分工, 并注意成果展示的实效性, 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 探究、 合作的能力, 另一方面又使课堂富有探究性、 渐进式学习的浓厚气氛。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 1 7 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过程, 掌握两次内战, 共和国与护国政治,

封建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 1” 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权利法案》 的学习分析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进步性, 理解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 逐渐树立民主与法治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过程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 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具有曲折性; 通过对权利法案的了解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由人治到法治、 专制到民主,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权利法案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生活在 17 世纪英国的一位手工工场主, 你有着大片的牧场和农场, 雇佣了成百上千的工人,并借助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岛国), 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通过海外贸易、 殖民掠夺, 迅速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但国王却收取繁重的税收, 还常说“君权神授, 我就是上帝”, 并让你把你的商品交给国王专卖。在这种情况下, 你会怎么办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7 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1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 . 教师提问: 从提供的导入新课材料中引导学生概括关于英国的几个关键词。

提示: 手工工场主(资产阶级) 君权神授 商品专卖

2. 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并结合上述问题, 思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 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对英国资本主义成长非常有利, 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发展必然要求在政治上的地位。

(2)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 具体从英国毛纺织业手工工场的情况可以说明,“圈地运动”中形成的一些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相通,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反对封建专制。

(3)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发生激烈的冲突。

目标导学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 .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说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概况。

提示: 1628 年, 议会向国王呈递《权利请愿书》, 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 1640 年, 议会重新召开, 不断抨击国王专权, 发生内战。

2. 教师提问: 同学们, 你们想想, 资产阶级要限制王权, 国王肯定不会同意, 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必然要发生战争, 战争的过程如何呢?

提示: 1642 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 公开挑起内战, 内战爆发后, 训练有素的王党军队, 一直打到离伦敦仅 50 公里的牛津。 议会军节节败退, 议会内部一片混乱, 后由克伦威尔招募的农民军扭转战局, 拯救了议会, 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克伦威尔像

3. 教师讲述: 内战胜利了, 国王成了阶下囚并被处决了, 表明了新的社会政治制度在英国诞生, 1649年 5 月 19 日, 议会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大权落到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里。 克伦威尔在 1653 年解散长期议会, 就任护国主, 实行护国政治, 实际上他是一个大独裁者, 现在国家的一切都由他一人掌握,他的野心开始暴涨, 1657 年, 他把护国主由终身制改为世袭制, 共和国名存实亡。 但他的儿子继位后, 政权又落入到高级军官集团手中, 1659 年护国政府被推翻了。

4. 教师过渡: 现在新政府垮台了, 谁来统治国家呢?

目标导学三:《权利法案》

1 . 教师讲述: 护国政府垮台后, 驻防苏格兰的蒙克将军进入伦敦控制了政权, 同查理二世进行复位谈判。 1660 年,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 查理二世复位后, 对革命进行反攻倒算。 随后继位的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天主教势力。 1688 年, 面对恢复天主教会统治的威胁, 议会中的各党派联合发动政变, 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 迎立他的新教徒长女玛丽和女婿威廉为国王, 历史上把这次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的不流血的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2. 教师过渡: 现在革命成功了, 那么建立的政府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政府呢? 我们通过一部法律来了解它。

3. 材料展示:《权利法案》

不经议会的批准, 国王不能征税;

不经议会的批准, 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未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 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议员 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议员 在议会内有自 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4. 教师提问: 根据内容思考: 《权利法案》 确立了什么原则? 主要目的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 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 限制王权; (1) 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2) 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5. 拓展延伸: 根据权利法案确立的原则和目的, 教师讲述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含义和特点

含义:(资本主义国家) 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 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也称为虚君制。

特点:

(1) 君权受到限制, 法律高于王权;

(2) 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 “统而不治” ;

(3) 议会掌权(实际以首相或内阁为核心)。

三、 课堂总结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 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议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这是英国对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政治影响: 同时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3 板书 设计

1. 革命爆发的原因

2. 革命的曲折经过、 结束

3. 结果: 《权利法案》

4. 意义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事实。 学生活动时, 要多为学生着想,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做好铺垫; 分析《权利法案》 时, 让学生分点理解记忆, 给学生留下充足时间分析思考, 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流于形式。 讲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升华得不够, 应该指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 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新事物的产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要经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 才有可能破茧成蝶。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 1 8 课 美国的独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属北美的社会经济状况, 认识美国建立的历史背景、 原因和历史必然性; 了解美国建立中的重大事件, 认识其建立过程, 理解其资产阶

级革命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观察和分析有关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正义之战必胜; 北美人民经过艰苦斗争, 以弱胜强, 终于赢得胜利,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独立战争的起因; 过程

教学难点: 战争的双重性质

2 教学过程

43

一、 导入新课

提问: 这是哪国国旗? 有谁知道国旗上红白宽条和星星代表什么含义吗?当今美国是世界上的一个超级大国, 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可是, 200 多年前, 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 那么, 美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8 课: 美国的独立。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独立战争的序幕

1 . 教师讲述: 美洲的最早居民是印第安人, 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新航路发现后, 欧洲殖民者开始到美洲开拓殖民地。 从 1607 年到 1733 年, 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 先后建立了 13 个殖民地。 这个时候, 在英属 13 块殖民地上生活着什么人呢? (欧洲移民, 英国人、 法国人、 黑人、 印第安人等) 这些人为什么能联合起来对付英国, 发动了这次美国独立战争呢?

2. 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1)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民族觉醒、 争取民族独立。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英语成为通用语言, 18 世纪中期美利坚民族形成。

(2) 英属北美 13 个殖民地: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 英国对北美实行殖民统治: 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高压政策激起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经济上——英国欲将北美殖民地作为它永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总之: 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损害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利益, 更加激起人民的不满、 反抗和斗争, 从而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目标导学二: 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 . 导火线: 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 年 12 月 )

1774 年 9 月 5 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 代表共有 55 名, 多为富商、 银行家、 种植园主。

2. 爆发: 1775 年来克星顿枪声(4 月 18 日)

3. 建军: 1775 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 组建军队, 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 建国: 1776 年 7 月 4 日, 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它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独立宣言》 由杰斐逊

起草, 富兰克林等人润色。(7 月 4 日为美国国庆节)

5.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宣言》 节选部分。 指出《独立宣言》 的局限性: 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不在解放之中。

6. 转折: 1777 年萨拉托加大捷。 此战役美国俘虏 6 名英国将军, 300 名军官和 5000 名士兵, 美国从此扭转了不利局面。

7. 合约: 1783 年英国终于承认美国独立。“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 自主和独立的国家。”——英、 美在巴黎签署《英美合约》 1783. 9. 3

8. 表格展示: 英、 美对比

思考与讨论: 弱小美国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英国?

提示: 正义性; 美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长期斗争, 领袖人物华盛顿发挥重要作用; 法国、 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 教师过渡: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获得了独立后,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组建政府。

目标导学三: 1 787 年美国宪法

1. 教师讲述: 1787 年 5 月, 华盛顿在费城主持召开制宪会议, 制定了 1787 年宪法。 1787 年宪法确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 又是政府首脑, 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2. 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1)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使美国获得了独立;

(2) 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

体制;

(3) 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推动了 18 世纪的欧洲革命;

(4)《独立宣言》、 1787 年美国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 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

明确: 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 它既是资产阶级革命, 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 活动探究:

45

三、 课堂总结

当我们看到当今世界美国举世无双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时, 很难想象到独立战争初期的美国, 真可谓小国寡民, 势单力薄。 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这样, 一个国家的实力往往都是由小到大、 由弱而强发展的,从来没有天生的大国、 强国。 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勇于斗争、 善于斗争、 坚持斗争、 百折不挠的结果。

3 板书 设计

1.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2. 战争过程

3. 《独立宣言》 和 1787 年美国宪法

4. 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4 教学反思

本课的材料选取及问题设计既结合社会热点, 又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理论知识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 1 9 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攻占巴士底狱; 《人权宣言》;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雅各宾派专政;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法典》 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将阅读、 听讲、 识记三方面综合起来, 培养学生独创、 灵敏的思维品质;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 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 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权宣言》; 拿破仑帝国

教学难点: 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 对拿破仑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 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头, 也是愚昧的年头; 这是信仰的时期, 也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 也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的春天, 也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 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双城记》

《双城记》 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 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史上的进步性, 同时也反映出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是激进的, 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 历史真如《双城记》 描述的那样纷繁复杂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19 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去探寻它的真相, 看看法国大革命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 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 . 革命背景分析:

(1) 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原因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 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 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 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 它表现为: 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教士、 第二等级是贵族, 他们占人口总数不到 1%, 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 2/3, 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 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 尤其是工人、 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 生活困苦不堪, 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 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 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 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2) 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经济原因(根本原因)18 世纪下半期,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纺织业、 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 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 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 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 全国各地关卡林立; 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对此, 资产阶级十分不满, 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取消封建特权, 反对专制统治。

(3) 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原因

18 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出现和广泛传播, 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综上所述, 18 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 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 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 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 使它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 这不仅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 也为法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目标导学二: 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1 . 导火线: 财政危机引发的三级会议召开.

2. 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1) 1789 年 7 月 14 日攻占巴士底狱(爆发): 大资产阶级掌权; 颁布《人权宣言》

①《人权宣言》 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 的口号, 具有进步意义。

②《人权宣言》 明确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2) 建立共和国(吉伦特派): 处死国王

①法国一开始并没有废除国王, 而是结束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 保留了君主统治;

②法国革命是一个前进过程;

③人民群众是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3) 巴黎人民起义(雅各宾派): 法国大革命高潮

①雅各宾派在革命危急关头掌握政权, 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 稳定了法国的局势, 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 但其政策存在负面作用, 用恐怖政策消除异己, 成为最终垮台的原因。

②雅各宾派统治被推翻只代表了法国大革命高潮的结束, 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失败。

(4) 拿破仑发动政变, 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1) 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 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3) 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 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标导学三: 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1 . 拿破仑的活动

初露锋芒——政变夺权——建立帝国——颁布法典, 对外征战——远征失败, 被迫下台

1799 年—— 1804 年——————————————————1814 年

2.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性质——代表大资产阶级、 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

3. 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1) 对内政策: 颁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 ——将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2) 对外政策: 打击反法同盟——前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 后期变为军事侵略。

4. 拿破仑帝国覆亡的原因

(1) 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及战争使法国国内矛盾激化 ;

(2) 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力量。

5. 评价拿破仑

(1) 拿破仑保留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成果, 并通过战争的方式把法国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使资本主义文明得以在欧洲传播——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2) 拿破仑后期战争变成了侵略性质, 损害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 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三、 课堂总结

跌宕起伏的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 200 多年了, 断头台成为酒吧的摆设, 拿破仑长眠于荣军院, 但《人权宣言》 将永远铭记着自由、 平等和民主, 《法典》 早已成为欧洲各国民法典的蓝本。 与其说拿破仑帝国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 不如说人们追求自由、 平等的脚步将永不停歇。 现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依旧充满着激情, 但是面对欧债危机, 法国该何去何从? 我们将拭目以待。

3 板书 设计

1.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2. 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3.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4. 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4 教学反思

虽然授课很顺利的结束了。 但是反观整节课, 有很多需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对于法国革命前的社会状况, 介绍的比较单调, 没有补充课外的资料, 完全局限于课文的文字和图片, 虽然学生能理解, 但趣味性低了很多。 对革命过程的讲解有模糊的地方, 如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与革命的关系缺乏必要的交代。(拿破仑帝国在某种意义上说, 是大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这对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会有所影响。 本课内容较多,一节课里把教学目标都达到有点过于匆忙。 以后教学实际中要更注意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 20 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及成就, 掌握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分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分析材料, 提升自己的材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

教学难点: 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 15 世纪末到 16 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 以及人们对东方“遍地” 黄金的渴求, 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首先开始海上探险活动, 开辟了新航路, 在这之后欧洲的其他国家如荷兰、 英国和法国加入了这一探险行列, 纷纷踏上了海外探险的道路, 这一个过程被称为“地理大发现”, 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而随着世界市场雏形的逐步发展, 进行海洋探险的国家对新发现的大陆和其他大陆进行了殖民扩张, 其中英国最为显著, 该国先是抢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位置, 之后又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17 世纪中期到 18 世纪中期先后在与荷兰、 法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并自诩为“日不落” 帝国。 虽已经是世界的霸主了, 但英国人仍然没有满足要发展的欲望, 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 20 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 . 工业革命概念

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 它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 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 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它是一场以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劳动的生产力革命, 以及由此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它首先是生产力内部的革命, 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它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在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2. 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直接原因: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标导学二: 工业革命的进程

1 . 阅读教材, 简述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 1733 年, 凯伊发明了飞梭, 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 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 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 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 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 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

④进入 19 世纪, 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 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2. 材料展示:

181 9 年, 在瓦特的讣告中, 他对改良蒸汽机这样评价:“它武装了人类, 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 健全了 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 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3. 教师提问: 想一想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有什么影响。

提示: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 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方向发展。 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4. 交通工具的革新

1825 年, 史蒂芬孙设计蒸汽机车; 到 1851 年时, 英国建成了总长约 1 万千米的铁路网。 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快捷、 廉价、 便利的交通, 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目标导学三: 工业革命的影响

1 . 材料展示:

资产阶级, 由于一切生产 工具的迅速改进, 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 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 己的面貌为自 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 教师提问: 结合材料和图片, 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示:

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西方先进、 东方落后的世界局面形成。 1840 年, 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 探索、 斗争的历程。

3. 教师提问: 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提示: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要使国家繁荣富强,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 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国” 战略;

②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勇于创新、 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

三、 课堂总结

18 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 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 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 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 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 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3 板书 设计

1. 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2. 工业革命的成就: 纺织技术革新、 瓦特改良蒸汽机、现代工厂制度确立、 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3. 工业革命的影响

4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 学生对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掌握较好; 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习氛围较好。 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掌握较差, 不能够联系中国历史进行理解。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 21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 标志及影响, 能用主要史实说出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理解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感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学会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正确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感知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高尚情操以及他们所创立的理论的正确; 认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及其不可避免的失败结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马克思、 恩格斯的革命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你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诞生的吗? 它对当时的工人运动起了什么作用?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1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马克思与恩格斯

1 .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概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

提示:

①马克思在《莱茵报》 上发表文章, 抨击普鲁士政府禁锢出版自由;

②在巴黎,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

③马克思在伦敦写出了《资本论》 等著作;

④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⑤1848 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在伦敦正式出版。

2. 马克思、 恩格斯简历:

马克思

181 8 年 5 月 5 日 ——马克思诞生学生时代——在特里尔的中学毕业以后, 最初进入波恩大学, 后来转入柏林大学, 在柏林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组织“博士俱乐部”。 最后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42 年 1 0 月 ——迁往科隆居住, 担任《莱茵报》 主编。1843 年——年初,《莱茵报》 被封禁。 6 月 , 与燕妮· 威斯特华伦结婚。 10 月 , 迁居巴黎, 与卢 格共同筹备出版《德法年鉴》。1844 年 8 月 底至 9 月 初——在巴黎初识恩格斯。1845 年——法国政府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 把马克思逐出巴黎。 马克思迁居布鲁塞尔, 其间, 曾和恩格斯一道去英国一趟。

1 847 年——在布鲁塞尔发表《哲学的贫困》。

1 847~1 848 年——1 847 年底, 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 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即 1 848 年 2月 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1 848 年——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境, 返回巴黎。 三月 革命后, 移居科隆, 创办《新莱茵报》, 鼓励和支持工人运动。

1 849 年——受到资产阶级法庭审判, 被驱逐出境。 移居巴黎, 后又遭逐, 8 月 , 迁居伦敦, 直至逝世。

1 851 年底至 1 852 年 3 月 ——完成《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 十八日 》。

1 859 年——《政治经济学批判》 出版。

1 864 年——第一国际成立, 马克思一直是它的领导者和鼓舞者。

1 867 年——《资本论》 第一卷在汉堡出版。

1 871 年——完成《法兰西内战》, 分析了巴黎公社经验。

1 883 年 3 月 1 4 日 ——马克思逝世。

恩格斯

1 820 年 11 月 28 日 ——恩格斯诞生。

青年时代——起初在巴门的实验中学读书, 后转学, 又退学。 在父亲的办事处工作一年, 转到一家商号任职。 1 841 年, 在柏林以志愿兵资格服役。

1 842 年——服役期满, 前往英国曼彻斯特。

1 844 年 8 月 底~9 月 初——经巴黎赴德意志, 会见马克思。

1 845 年——在德意志出版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 845~1 847 年——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居住, 一度和马克思前往英国。

1 847~1 848 年——初与马克思一起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 并为同盟起草纲领, 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1 848~1 849 年——在科隆参加领导《新莱茵报》, 后因当局要逮捕该报编辑, 前往布鲁塞尔, 在布鲁塞尔被捕入狱, 遭逐。 1 849 年 1 月 和马克思一道在法庭受审, 后获释, 来到伦敦。

1 850 年——《德国农民战争》 发表。 1 1 月 , 回到曼彻斯特经商, 资助马克思。

1 851 ~1 852 年——撰写《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一书中的各篇论文。

1 870 年——赴伦敦, 入选第一国际总委员 会。

1 9 世纪 70~80 年代——继续领导工人运动和从事理论著作。 马克思逝世后, 担任整理和出版马克思生前未能完成的《资本论》 第二、 三卷的工作。 第二卷于 1 885 年出版。

1 876 年 5 月 底~1 878 年 7 月 初——撰写《反杜林论》。

1 9 世纪 90 年代——进一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1 894 年出版《资本论》 第三卷。

1 895 年 8 月 5 日 ——恩格斯逝世。

目标导学二:《共产党宣言》

简述《共产党宣言》 发表的时间、 作者、 内容及意义:

时间: 1848 年;

作者: 马克思、 恩格斯;

内容: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等;

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 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三: 第一国际

1 . 叙述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原因

提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 简述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表现

提示:

①1864 年, 英国、 法国、 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史称“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成立后, 在各国建立支部, 以提高工资、 缩短工时、 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3. 《国际歌》 的来由

1 870 年, 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 1 871 年 3 月 , 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 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后来人民选举产生了 巴黎公社, 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 对巴黎公社发动了 进攻。 战斗非常惨烈, 数以万计的公社战士英勇牺牲,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月 流血周”。 巴黎公社失败了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公社失败后不久, 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 的歌词, 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 《国际歌》 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

三、 课堂总结

敌人力量强大——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 大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存在下去; 内部出了奸细——无产阶级自身尚未完全成熟, 虽能建立政权, 却还缺乏巩固政权的经验。

3 板书 设计

1. 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

2.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3. “第一国际” 的成立

4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 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入手, 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梳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 尤其探讨了《共产党宣言》 发表的背景、 内容、 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指导作用。 整个环节, 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 在合作与分享中获得了知识, 升华了情感。

第 1 课古代埃及 教学设计

课题 第 1 课 古代埃及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 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 初步了解古代埃及国王集权于一身的政治特征。

重点 古埃及文明、 金字塔和法老

难点 正确评价金字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师: 考一考学生有没有了解“古代世界七大奇

迹” ?

观看, 各抒己

吸引 学生兴趣,

2、 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前六

大奇迹已经被毁, 最后展示第七个——金字塔,

引入新课课题见 

进而产生探知欲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 古埃及文明

1、 展示埃及的地理位置图片, 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图片找出埃及的位置和发展历程(建立国家)(点拨: 古埃及建立的国家都是奴隶制国家)

2、 合作探究

师: 课本上写道尼罗河被古埃及人称为“母亲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也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

礼”, 那么同学们能找出相应的史料来论证这个知识点吗? (史料: 该历史的相关资料)

师: 尼罗河与古埃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泛滥的规律, 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

过渡: 太阳历又是什么?

3、 历史小课堂——太阳历

埃及人通过观察每年尼罗河的涨落变化, 把一年分为 12 个月 , 全年分为 365 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后来的罗马历法以及我们现今所通用的公历, 都源于此历法。

二、 金字塔

1、 金字塔的由来

师: 请同学们说说金字塔的名字由来?

(教师点拨)

2、 金字塔的代表——胡夫金字塔

观察图片

学 生 阅 读 课本, 进行概括:古埃及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 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 当洪水退去后, 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 非常有利于农业生通过查找资料和阅读课本, 找出相应的答案:金字塔是古代的什么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通过问题思考的学习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展示胡夫金字塔的图片, 结合相应的讲解, 让学生思考, 从金字塔的修建中得到什么认识?金字塔规模宏大, 数量众多, 建造精良, 充分说明古埃及国力强盛, 也充分展现古埃及建筑艺术精湛和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但同时也是古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

3、 金字塔的实质:

师: 从上述所学得出, 金字塔的实质就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权力象征

4、 历史小课堂——古代埃及医学

古代埃及的医学也很发达, 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 他们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 懂得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 并开始分科治病

三、 法老的统治

过渡: 统一的国家、 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都要求强化国家统治机构和国王权力。 所以, 法老就应运而生了。

师: 法老有什么权利?

1、 自诩为太阳神之子,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 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3、 主宰国家经济;

4、 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

5、 为自己修筑金字塔。

四、 古埃及象形文字

结合课本 P6《知识拓展》 让学生了解古埃及人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 它形成于公元前 3000 年前后。埃及法老的陵墓, 由巨石砌成, 底座呈正方形, 四面均呈三角形, 整体上尖下方,形似汉字“金”字, 故称为“金字塔”(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史实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课题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 了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2.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情况

3. 了解《汉谟拉比法典》 的价值

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 的内容和地位

难点 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它是一种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 并有一定的读音。

课堂小结 学习这一课让我们知道, 从古埃及文明发展来看,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自然条件如气温、 降水、 地形等

影响较大, 人类改变自燃条件的能力较弱, 但是大

自然给我们带来的馈赠也让我们能繁衍生息。

总结提升

板书 第 1 课 古代埃及

一、 古埃及文明

1、 位置: 尼罗河流域

2、 公元前 3100 年统一(奴隶制国家)

3、 科学文化: 天文学、 数学、 医学、 太阳历、 象

形文字

二、 金字塔

1、 实质: 埃及法老的陵墓, 权力象征

2、 代表: 胡夫金字塔

3、 意义:

三、 法老的统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3、 展示图片, 让学生猜猜该图是数学上常用的什

么定律(勾股定理)

4、 教师: 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最早发现了“勾

观看, 各抒己

利用学生生活中

的知识吸引 学生

56

股定理”, 他们还发明了钟表等 60 进位的数字、

星期制等历法知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

下他们的文明, 引入新课课题

兴趣, 进而产生

探知欲望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 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 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找出“两河” 是哪两条河以及它的位置?提醒学生两河流域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

2、 古代两河流域开始建立小国的时间以及该地区初步统一的时间

3、 历史小课堂

①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做笔, 把文字刻在泥坯上, 然后把泥坯烘干, 成为泥板。 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状成尖劈形, 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由于它被广泛使用, 人们称它为

“古代东方的拉丁语”。(点拨: 让学生区分埃及人用的是象形文字, 苏美尔人用的是楔形文字, 两种不同的文字)

②星期制度: 两河流域的人们, 通过观察月 亮圆缺变化的规律, 编制了太阴历。 他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 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 从星期天到星期六分别是太阳神、 月 神、 火星神、 水星神、 木星神、金星神、 土星神。 在计时方法上, 他们把一天分为24 小时, 每小时分为 60 分, 每分钟分为 60 秒。 我们现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计时法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二、 古巴比伦王国

过渡: 虽然两河流域在公元前 2400 年有初步统一,但也有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那么最终是谁真正统一了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观察图片

学 生 阅 读 课本, 进行概括: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阅读课本, 找出相应的答案: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1、 统一的时间

2、 国王

3、 国家性质

4、 国家的制度

师: 汉谟拉比国王除了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

国家, 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法典, 这部法典叫做?

三、《汉谟拉比法典》

1、 内容:《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高 2.25 米, 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分为序言、 本文、结语三部分, 本文 282 条, 对刑事、 民事、 贸易、婚姻、 继承、 审判制度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2、 合作探究

从《汉谟拉比法典》 的内容看, 它的实质是什么?

(从法典的内容看, 他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在阶级社会里,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总的来说, 就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 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局限性)

3、《汉谟拉比法典》 的地位和影响

师: 虽然《汉谟拉比法典》 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

利益, 但是从整体上来讲, 它的出现在当时的社会

以及后来的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谁能来说说它的地位和影响?

师: 成文法典的意思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法典, 这样就能减少法律解释的随意性, 所以这部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学生:《汉谟拉比法典》

(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概括出答案:

地位: 是迄今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影响: 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史实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语言

组织能力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通过问题思考的学习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 3 课古代印度 教学设计

课题 第 3 课 古代印度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九年级

五、 知识拓展——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 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又称悬园。 据说在公元前 6 世纪由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 (现已不存)空中花园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 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 由沥青及砖块建成, 平台由 25 米高的柱子支撑, 并且有灌溉系统, 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 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 远看犹如花园悬在半空中。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课堂小结 学习这一课让我们知道, 《汉谟拉比法典》 不仅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体现, 也是我们后人研究当时历史的珍贵资料。

总结提升

板书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古代两河流域

两河: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位置:

建国:

初步统一:

2、 古巴比伦王国

时间: 公元前 18 世纪

国王: 汉谟拉比

国家性质:

国家制度: 奴隶制

3、《汉谟拉比法典》

内容:

地位: 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影响:

59

学习

目标

1. 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2. 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深远影响

3. 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

重点 种姓制度、 佛教及早期传播

难点 正确认识种姓制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印度河文明》 的相关短视频, 引起学生的注意

2、 师: 印度在中国古代时被称为什么? (天竺)

引入新课课题观看, 各抒己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知识吸引 学生兴趣, 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讲授新课 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 地理位置

展示古代印度的地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识别印度的位置(点拨: 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 指南亚次大陆, 包括今天的印度、 巴基斯坦、 尼泊尔、 孟加拉等国。)接着再通过几幅图找出印度河、 哈拉巴、 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

2、 出现国家的时间

3、 种族: 雅利安人(入侵)

4、 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1、 展示图片, 让学生大概了解种姓制度的含义

2、 师: 种姓制度分为几个等级? 分别都有哪些代表以及特点? (特别要指出哪些属于统治阶级, 哪些是被统治阶级)观察图片

学 生 阅 读 课本, 进行概括:公 元 前 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阅读课本, 找出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养成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

3、 师: 除了四个等级之外还有贱民。 不同等级各

自固定的职业, 世代沿袭, 等级不同的人不能来往,更不能通婚。

4、 合作探究:

展示一段材料, 让学生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去分析,种姓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点拨: 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师: 那么总的来说, 种姓制度产生了什么意义? 这样的制度对底层人民长期来说, 能起到积极作用吗? (生: 不能)

师: 所以种姓制度的意义应该是?

(归纳: 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甚至是后世印度社会的进步)

三、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 师: 为了反对婆罗门教, 在印度有一种新的宗教诞生了, 它就是? (佛教)

2、 佛教的创始人和教义

3、 展示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地图

4、 历史小课堂

佛教经典

《大藏经》

《金刚经》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

相应的答案:

四个等级(婆罗门、 刹帝利、吠 舍 和 首 陀罗)

(学生思考)合作探究生: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释迦牟尼也做作乔达摩悉达多, 教义是“众生平等”让学生多思考,

多动脑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 和合作学习 的能力培养学生史实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佛说阿弥陀佛经》

四、 知识拓展

1、 2008 年 5 月 , 印度拉贾斯坦邦过半城镇爆发种姓民众展开的暴力示威, 有 37 人在暴乱中丧生。

2、 2008 年 5 月 23 日开始, 古吉拉特人发动了一场种姓战争”。 几千名古吉拉特人与警察冲突, 目前冲突已导致 43 人死亡, 印度的多条铁路线也陷入瘫痪。

课堂小结 学习这一课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印度的早期文明发展历程, 种姓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后来的印度发展的影响, 佛教的源来和传播发展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尤其是我们中国宗教的影响深远

总结提升

板书 第 3 课 古代印度

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 位置: 印度河、 恒河

2、 种族: 雅利安人

3、 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

二、 种姓制度

1、 四个等级

2、 特点

3、 目的: 维护奴隶主利益

4、 意义

三、 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1、 时间: 公元前 6 世纪

2、 人物: 乔达摩悉达多

3、 教义: 总生平等

4、 传播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288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