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教育类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
大小:22.85 KB 发布时间: 2022-10-12 15:18:04 ** **
下载文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篇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 “ 渚 ” 、 “ 轼 ”2 个生字,会写 “ 德 ” 、 “ 鹊 ” 等 3 个生字。会理解 “ 渚 ” 、 “ 茅店、社林 ” 等字词的意思。

2 .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 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 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 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 3 课 —— 《古诗词三首》

2. 师板书课题 3. 古诗词三首

3. 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 1 )《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 “ 长短句 ” 。

( 2 )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 西江月 ” 。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 1 )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 689 - 740 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 “ 当路无人 ” ,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 740 ),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 “ 食鲜疾动 ” ,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 2 )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 1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 2 )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 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 1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 2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

( 3 )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 4 ) “ 愁新 ” 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 “ 日暮客愁新 ” 可以看出来。

生:从 “ 野旷天低树 ” 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生:从 “ 江清月近人 ” 可以看出来。 “ 江清月近人 ” 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 5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 1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 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 3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 “ 愁 ” 字了得!

( 6 )齐声朗读古诗,读出 “ 愁 ” 字。

4. 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 —— 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 俗话说得好: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2. 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 三苏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 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 1 )谁来把题目读一读 , 注意读准节奏 ( 六月二十七日 / 望湖楼 / 醉 / 书 ) 。

( 2 )对照插图 , 自主感悟 , 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 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 3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 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1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雨:白

“ 未遮山 ” 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 乱入船 ” 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 2 )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1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 卷地 ” 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 水如天 ” 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 2 )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 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 1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 ,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 2 )通过描写望湖楼下 “ 白雨跳珠 ” 、 “ 水如天 ” 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 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 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 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1. 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1 )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 :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 :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 :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 2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

( 3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 “ 说 ” 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 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一刻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 4 )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面说一说。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 “ 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 ” ,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 5 )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2. 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 1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2 )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很着急)

引读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 3 )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 “ 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 ” 的愉悦心境之中。

( 4 )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 5 )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1. 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 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四、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2. 默写《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反思:

1. 朱熹说过: “ 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 ” 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词的心境。同时教者还要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走进诗词的画面美,并在诵读中感悟情感,体会古诗的节奏美、情感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2. 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

篇二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 凉州词 》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 望庐山瀑布 》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2】

孟浩然 ,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 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 (1140-1207) ,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3】并板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 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 同学 合作。

2. 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 清明 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 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 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 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 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 “ 愁 ” 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  )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 总结学习方法:【 出示 课件 5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  出示 课件 6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七、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并出示课件,使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的节奏,正确朗读诗歌,同时,这也是正确理解 诗词的第一步。

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一、把诗歌补充完整,再把新补充的句子意思写出来。

1.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①

,②江清月近人。

2.写出所填诗句的意思。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答问题。

(1)诗中  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 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骤雨初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①傍晚时分漂泊的旅客又增添了几许忧愁 。 ②空旷的原野里,低垂的天幕比树还低 。

二、( 1 )跳珠 乱入船 ( 2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三、时间顺序:观察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后初晴。(或空间顺序: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 。 )

1.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 · 村居》吗?

再来背诵一遍吧。

2.出示《清平乐 · 村居》。

【出示课件8】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无 赖,溪头卧剥莲蓬。

3. 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 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2. 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出示课件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 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 女生男生赛读。

5. 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  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  出示 课件 10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11】

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

(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板书: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闻 稻花香 想 说丰年)

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民生活)

4.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解读课题有利于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体内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 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重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写作及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出示课件12】想象这首词的画面。

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

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3.集体交流

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图画与诗句结合,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诗句的记忆会更深刻。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巩固所学,加强积累。

板书内容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篇三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难点:

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带。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宿建德江》。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3.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三、学习古诗,体会情感。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重点理解: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交流反馈:

(1)师: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孤独、凄凉)诗中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那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在建德江,他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如果你是诗人,你这时候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4)诗人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独自一人,只有天上的月亮相伴,这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指导读:练习法——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学生先练习读,酝酿情感;老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指导、范读;再分组竞赛读,让学生在比赛中互相较量,读出情感;最后,全班齐读。

五、作业。

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课文小结】

《宿建德江》这首诗描绘了建德江边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意思是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相关资料。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默读本诗,给古诗划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是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诗中的乌云吗?(快、奇)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来势凶猛、乌云翻滚、风起云涌)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天空中的乌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泼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3.学习第二句。

(1)云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乱入船”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白色的大雨点就像跳动的珠子一样,乱纷纷地打到船上来)

4.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之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诗表达的内容吗?

(3)让学生说说三、四句诗的诗意。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在望湖楼上看过去,湖水竟像天空那样广阔而澄明)

四、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资料,感知词的特点。

1.师: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背诵)

2.知道什么是词吗?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

(二)语言导入,解词题。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预设:词的题目和古诗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读的时候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注意停顿,词题“夜行”那里也要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3.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抓重点词句,解词意。

1.自由朗读,读完之后学生交流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预设:茅店、社林、溪桥……可以让知道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2.通过孩子们的解读,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并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抽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四)想像画面,景中悟情。

1.同学们,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这些青蛙可能在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

预设: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可能会说青蛙在说今年的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除了青蛙在说,还有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2.这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五)联系生活,内化感情。

1.从“路转溪桥忽见”,你感受到什么?你生活中有过类似情况吗?说一说。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诗?

导读:大声读出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2.经历过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辛弃疾一定是喜出望外,大声欢呼——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导读:在你们人生的路上,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你们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

1.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句所展现的画面,不少于100字。

【课文小结】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写诗人在望湖楼所看到的暴雨急来急去的壮观景色,表现了西湖山水风光绚丽多变的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了江南水乡静谧的夏夜景致图,洋溢着一派生机,表达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板书设计】

黑云 像 墨水 雨之急、大

白雨 像 跳珠

大风 忽 吹散——去得快

湖水 水 如天——奇(景象)

景:以动衬静(迷人) 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 关心农民生活

【教学反思】

进入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时我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从诗人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第二课时则从学生熟悉的“雨”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在学生初读古诗词,落实重点生字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词一般的学习方法:解诗(词)题,知作者;抓诗(词)眼,明诗(词)意;多诵读,悟诗(词)情。

学习《宿建德江》时,我重点让学生抓住“愁”来理解古诗,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无边无际的旷野来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愁绪;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整体看来,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三首古诗词都能较好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是得心应手,读得入景入情,并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古诗词的背诵及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288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