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教育类
共情融入课堂教学评价:内涵、功能与实施要领
大小:13.43 KB 发布时间: 2022-10-05 12:20:09 ** **
下载文档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共情融入课堂教学评价:内涵、功能与实施要领,欢迎阅读和借鉴。

“教学评价”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所指内容不同,有研究者将其归纳,认为至少包括了三种含义,本文使用教学评价这一概念所探讨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学习与发展的评价。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但是现实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主客体单一、方式传统、内容浅显、作用甚微等不足,进而提出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然而关于如何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一直停留于对教师能力和策略的探讨阶段。比如,有研究者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事评价所需的能力和素养主要包括对评价的正确认识、源自教学需要的评价冲动和意识、相关知识与评价技术的应用。近几年越发注重评价功能、主体、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虽然这些研究体现了随着教学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转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学习的感受与兴趣、情感能力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如何持续性地回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评价的增值与赋值能力,就成为当前一线教师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与任务。

01共情性课堂教学评价:内涵及特点

共情指个体观察到他人体验的反应,是对他人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反应和理解,至少包括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观点采择在一些研究中也叫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是指对他人内部状态的感知、理解和欣赏;共情关注是共情的情感成分,也被叫作情感共情(Emotional Empathy),是对他人情绪的共享,既包括自动无意识地模仿他人情绪,也包括有意识地感受他人情绪基础上的情感反应。共情所包括的多项特质使得其在人际互动中备受关注。首先,共情需要教师个体把自己放置在学生的位置上,理解和接受学生的观点、背景和权利;其次,共情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感受的重视;最后,共情意味着教师的真诚与包容。在教育领域,罗杰斯较早地指出教师共情的重要性,有研究者认为他对共情概念的推广是从“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的观念的延伸。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指出教师共情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影响课堂的情感基调。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基于共情的教学评价就意味着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努力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以某些方式传达对知识内容和对学生的情绪感受的欣赏和关注,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期许。

这种评价方式本质上是对二元对立的评价者身份与被评价者身份的超越,使得师生互动中双主体的彰显得以成为可能。而且,基于共情的评价是对教学评价所具有的认知诊断和反馈功能的超越,因为教师在使用共情评价的过程中成为学生共情能力发展的直接引领者和示范者,有利于学生共情能力的发展。此外,基于共情的评价使教师可以关注教学中“弱”的一面,直接影响课堂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它是基于人本身所具备的能力的创造,也是对人性的关注。因此,基于共情的教学评价体现出以下一些特性。

包容性。基于共情的教学评价主要涉及教师对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的尊重、接纳,对学生的耐心和关心。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仅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写出标准答案和保持规范的行为,而是也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认识到在互动中不同的思想、观点都可以被认识、分享和欣赏。即便是错误的观念、知识也可以被尊重和接纳。学生可以在这种评价所形成的安全的氛围中尝试错误和建构知识,并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步。

认知与情感的融合性。共情本身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因此基于共情的教学评价也体现出认知与情感的融合。师生互动是一个动态、交互的过程,教师在做出评价前,总是试图对学生的想法、感受和意图达成越来越准确的理解,进而进行评价与反馈,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提供恰当的帮助。学生获得认知提升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从而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策略性。虽然共情是个体先天所具备的一种能力,但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发展,也是受个体的价值和信念影响的一种行动。策略性意味着教师的共情评价不是仅由教师个体所具备的共情特质决定的,共情特质只是提供了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对学生共情的一种倾向性。教师可以通过获取一些相关知识、技术、语言表达策略,甚至是一些关于学生心理、发展、心理疾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升共情评价的能力。当教师个体对自身的共情能力有所觉察并掌握了一定的策略知识后,评价则成为教师在具体情况下有意识的决策过程。

传染性。共情的发生机制之一就是情绪的传染,因而基于共情的教学评价也具备传染的特性。基于共情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与参与程度,从而影响积极课堂氛围的营造。善于进行共情评价的教师的课堂往往充满爱、欢乐与活泼的基调,滋养人的灵性与敏感直觉力。此外,共情评价的传染性还体现为师生互动时所表现出的共情直接影响学生共情能力和道德的发展。

02共情性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长久以来,最受重视的教师教学评价功能主要包括诊断性功能(收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信息,为接下来的教学决策服务)、总结性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效果)与指导性功能(给予学生方法指导),导致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过于注重认知而轻视情感,过于拘泥于既定目标而缺乏相应的包容性。基于共情的课堂教学评价最核心的功能则是情感功能,这一评价方式将直接引导整个课堂基调的变化,使课堂中的情与理得以融合。

1.给予学生认知与情感的支持

基于共情的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互动的意愿,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并为其提供持续性情感支持,增强互动的实效性,为学生的情感、社会能力和智力发展提供可能性。教师适当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有助于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当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积极的关注和安全时,他们就会产生探索的需求和开放的意识;而当学生感到受到压制时,学生的一些特点就会萎缩,或自顾自话,或默不作声。实施共情的课堂评价使实现师生互动的双向性得以成为可能。当教师能够真正在意学生的想法、感 受、需要和愿望,而不是仅仅在意自己的想法、感 受、需要和愿望,或是教材中已经安排好的思想和情感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关爱。学生能感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他们更愿意说出一些教师难以觉察的想法和感受。这种良性的循环又促进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搭建合适的脚手架,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的共情评价能够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情感支持,减少挫败感;反之,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理解,课堂可能走向沉闷,师生间亦难以形成共识,学生的参与性较低,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影响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

在凸显教师权威与控制的传统教学关系中,建构高质量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挑战。而基于共情的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进行深度对话,从而建立亲密、信任的师生关系。进行共情评价时,教师要小心地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减少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冷漠行为、伤害行为、指责和命令等;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的好奇,关注学生的感受,在互动中拉近距离、仔细倾听、拥抱、微笑、眼神交流、点头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更积极的情感体验,所建立的师生关系超出了“主体—客体”“手段—目的”的简单工具关系,而是互为主体的价值共生关系。

此外,教师的课堂评价方式直接影响课堂的氛围。共情融入教学评价,意味着在教学认识活动中,教师能够欣赏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而学生也敢于表露自己的想法,甚至不足,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探讨的学习氛围。关注对学生感受的回应,善于使用眼神和学生交流,教师话语的内容和语气更具指向性、更温暖、更舒适,这些都有利于积极课堂氛围的形成。

3.影响学生情感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包含认知、情感的整体发展。基于共情的评价除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还影响学生情感能力的发展。首先,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教师在做出评价时,学生的情绪状态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基于共情的教学评价是客观的、基于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的,因此学生的情绪可能较为平稳,这有助于学生理性看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较少感受到窘迫和内疚。其次,影响学生情感的发展。从某种层面而言,共情评价是教师共情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与体现,而教师的共情能力影响学生的共情能力的发展。最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对某一学科的情感也受到教师共情评价的影响,学生更喜欢那些在意自己感受的教师及对应学科。

4.影响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会受到教师共情评价的影响。当教师难以理解学生的想法时,往往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并对学生表现出更多不合理的期待。如果学生未能按照预设的方式回答或采取行动,教师往往会失望并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倦怠感。当教师能够基于共情做出评价时,他们能够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区分自己的情绪与他人的情绪,不会急于解决矛盾、做出评判、给出意见,从而减少了心理冲突。能够更主动地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很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这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是有益的。此 外,在共情的评价互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与关心,从而产生放松、愉悦等积极性情感体验,抵御消极、对抗和厌恶等不良情感状态的侵袭。

03基于共情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要领

共情是个体本身所具备的一种能力,多数教师的共情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并没有发展为一种具有教育性的职业能力。基于共情的评价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某种技术,而是对教师本身所具备能力的挖掘、发展和使用。

1.对共情的觉察是实施共情评价的基础

在已有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也积极倡导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尤其是各种公开课都在传达以人为中心的行为,如最常见的“谢谢你”“请坐”“回答得真好” 等。但是在这些行为背后每位教师的情感是不同的,有些教师外显的类似行为只是基于形式的表演,没有真心与实情。而共情评价的本质就是改变观念与认知,从关注评价中的言语和行为转向更为深层次的共情能力提升。教师有必要通过体验、知识学习等方式觉察自身的共情能力与共情的积极作用,并且能够有意识地从共情的视角看待教学中的各种互动现象,逐步培养对学生情感的敏感性,重新审视自己作为信息的传递者、促进者和评估者的身份,从而以新的眼光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互动。最终能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情动,从而生发出对学生的爱,愿意从学生的视角体验、感受学生的生命状态。可以说,共情评价是对当前仅注重评价形式的浅层评价的超越,而对共情的觉察并据此生发出的对生命的关怀是实施共情评价的基础。

2.拓展教师的关注范围

对教师而言,要实施共情的教学评价,除了意识到共情能力和共情的重要性之外,还必须对自身所形成的各种观念和刻板印象有所觉察与监控,有意识地拓展自身的关注点。首先,教师应该通过自我监控与调节抑制自我中心思维、消极情绪及基于本能的各种快速反应,从而降低各种刻板印象的影响。其次,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学生而言最能够改变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动力。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发展。最后,教师应该关注每一名学生。以往教师可能会偏向关注某一类学生,而且对每一类学生所给予的评价方式不同,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的学生、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可能更关注他们的不良行为。共情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关注所有学生及其各种消极的行为。

3.共情表达技术的获取及与其他教学策略的融合

  “共情表达”用于描述教师在接收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之后所作出的反应。人际互动中一些特殊的表达会影响他人所接收的信息。比如,询问他人的感受、避免使用引发他人不适的话语、表现出安慰与同情等。这些共情表达技术在心理咨询领域应用得最为成熟。借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实施共情评价,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言语与非言语行为的策略。比如,学习使用一些直接与共情相关的言语,这类语言既包括对学生情绪的反应,也包含对学生想法的反应,能够更好地传递出理解与关心。然后是非言语行为,可以使用声音、语气、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沉默等加强表达的效果。共情表达技术的获取可以直接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共情评价,但是由于教师还要实现诸多其他教学目的,因此还要注意与其他教学策略的融合,把握使用共情策略的时机。

共情融入课堂教学评价:内涵、功能与实施要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288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