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汇报类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大小:14.14 KB 发布时间: 2022-12-10 08:56:01 ** **
下载文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 是中国 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短期规划, 主要是对全国 重大建设项目 、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 等作出 规划, 为国 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既然叫 “五年计划” ,当然是每五年规划一次。 我国从 1953 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简称“一五” ) ,已经编制了 十一个“五年计划”, 目 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 编制工作。 2006—2010 年的“五年规划” 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 就叫 “十一五” 。 从“十一五” 起, 国 家将“五年计划” 改为“五年规划” 。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一五”计划,是指从 1953—1957 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 由周恩来、 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 “一五” 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 由 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第二个五年计划,即“二五”计划,是指从 1958—1962 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1956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八大” 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 《建议》 明确规定了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 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二) 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三) 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工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 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 (四) 努力培养建设人才,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五) 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增强国防力量,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但是, 由于“八大” 后冒进思想的影响, “二五” 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1958 年 8 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 , 提高了奋斗目标, 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 1962 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由于 1958 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 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连年出现财政赤字, 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 我国经济建设己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0 年 9 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 1961 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 年 1 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

“三五” 计划(1966—1970 年) , 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三五”计划是从 1964 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 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 1964 年 5 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年) 的初步设想》 (汇报提纲) , 另一个是 1965 年 9 月国家计委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 《初步设想》 确定的“三五” 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 (1) 大力发展农业, 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 (2) 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简短技术; (3) 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 加强基础工业, 继续提高产品质量, 增加产品品种, 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 商业、 文化、 教育、 科学研究事业, 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发展。 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 年 9 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 明确提出: “三五” 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 从准备大打、 早打出发, 积极备战, 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然而, 尽管“三五” 时期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 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四五”计划(1971—1975)于 1970 年开始编制。1970 年 2 月 15 日—3月21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 制定 1970 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会上研究、 讨论、 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 。 同年 9 月, 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1975 年, 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 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 》 , 安排了“五五” 计划(1976—1980 年) 。 “五五” 计划提出后三年(即1978—1980 年) ,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978 年 3月, 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 但从 1978—1985 年, 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 28年的总和, 每年要投资 700 亿元, 超出了实际可能, 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因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 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1978 年 12 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初步提出了调整、 改革的任务和措施, 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 年 4 月,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 改革、 整顿、 提高” 的方针(新八字方针), 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1—1985 年)是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制定的, 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 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 “六五” 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 最初是作为《l976—1985 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一部分,根据 1975 年《政府工作报告》 中的提议着手编制的。1980 年 2 月, 国务院决定重新制定中长期计划, 并召开长期计划座谈会, 再次酝酿编制“六五” 计划。 之后, 国家计委和有关部门就“六五” 计划的编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测算工作, 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科学论证。 1982 年全国计划会议着重讨论了“六五” 计划草案, 1982 年 12 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 计划, 同时作出了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个计划面奋斗的专门决议。 “六五” 计划的具体要求是: 继续贯彻执行“调整、 改革、整顿、 提高” 的方针, 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 取得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 并且为“七五’ 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六五”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一,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 第二, 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 第三, 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成就。 第四, 财政状况逐年好转。 第五, 科技、 教育、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第六, 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 第七, 全国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六五” 期间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特别是“六五” 后期, 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对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1983 年, 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 计划的起草工作; l985 年上半年拟订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 这个《建议》经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原则通过后, 提交 1985 年 9 月的党代会审议通过。 国务院根据《建议》 , 对计划安排又反复研究、 平衡、 测算, 1986 年 3 月审定完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6—1990 年)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指“六五” 计划) 刚刚起步的时候, 国家就制订出了完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这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史上是第一次。 “七五” 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 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努力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开展, 力争在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 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2、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九十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3、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人民生活。

1991—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 1990 年 l2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 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1991 年 3 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 以 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 “八五” 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八五” 计划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 200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1996—2000年是我国执行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 1995 年 9 月 28 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建议》 。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 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1996 年 3 月,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鹏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作了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 , 该报告提出了今后 15 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九五”时期,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 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 2000 年, 在中国人口将比 1980 年增长 3 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 基本消除贫困现象,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 “十五” 期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分别是:(1)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 7%左右, 到 2005 年按 2000 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400 元。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 4000 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际竞争力增强。 2005 年第一、 二、 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13%、 51%和 36%, 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 44%、 23%和 33%。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3) 科技、 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2005 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 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 60%左右和 15%左右。(4)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 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18. 2%,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 35%。 城乡 环境质量改善,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 2000 年减少 10%。 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5)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 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 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 体育设施增加, 覆盖面扩大, 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

“十一五”计划, 也叫“十一五” 规划, 是指我国从 2006 年到 2010 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规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报告显示, “十一五” 期间(2006—2010 年) 中国经济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 %左右, 按照不变价格(2000 年价格) 计算, “十一五” 期末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将达到 2. 3 万亿美元左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 1700 美元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 20 日向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 年会提交了一份题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 的主题报告, 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预测: 2006—2010 年, 中国经济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 %左右; 2010 年到 2020 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放慢, 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7 %左右。 报告指出,推动“十一五”期间以及 2010—2020 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仍将是快速的资本形成,其贡献率约在 60%到 70%左右。 同时, 由于城市化、 人力资本投资、 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到 2015—2020 年间, 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将比“十五”期间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实现未来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 报告认为, 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 4 个: 第一, 中国具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基本克服了未来发展的资本“瓶颈” ; 第二, 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第三, 中国国内市场广阔, 且增长潜力巨大; 第四, 中国的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 投资环境将得到持续改善。

十二五计划, 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它的时间段是指: 2011—2015 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 编制起草、 论证衔接、 审批发布四个阶段。 在制定程序上, 各部委省市区在 2009 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 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 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 将在 2010 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10.15—10.18) 上讨论建议稿, 而后提交 2011 年 3 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288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