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汇报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大小:11.81 KB 发布时间: 2022-11-15 10:34:01 ** **
下载文档

小编在这了整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军队, 在建立新国家的工作中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 令人耳目 一新。 人民政府有效地开展工作, 将全国人民迅速地组织在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全国各族人民革命热情高涨, 广大工农劳动群众以翻身做主人的崭新面貌, 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 恢复生产。

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建立后,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3 年的努力, 比较彻底地完成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巩固了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恢复了 国民经济。 随着恢复时期的结束, 党及时对组织进行了 社会主义改造,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全面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 巩固新生政权, 恢复国民经济

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几年的主要任务是: 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为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 国际上一方面得到了 社会主义的苏联和其他国家的支持, 另一方面也有来自西方敌对势力在政治、 经济、 军事等方面的制裁或威胁。 国内一方面人民的革命热情被极大调动起来, 另一方面有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颠覆以及敌对阶级的反抗。 特别是在经济上新中国遇到的挑战更大、 问题更多。 首先, 工农业生产十分落后, 加之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多年的战争破坏, 使本来就极端落后的经济濒于崩溃状态。 其次, 市场动荡, 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恶性通货膨胀严重。 最后,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等。 能否制止恶性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 把生产恢复起来, 使国家经济恢复发展是党面临的比完成军事任务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新中国成立头三年, 我们党肃清了 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 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建立了 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 没收了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 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稳定了 物价, 完成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 镇压了 反革命, 开展了 反贪污、 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的“三反” 运动, 开展了 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 反偷税漏税、 反盗骗国家财产、 反偷工减料、 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 运动。 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 我们迅速恢复了 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1952 年, 工农业总产值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水平的 1936 年增长 20%, 三年中平均年递增率为 211%, 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二)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52 年 9 月 ,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到:“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而不是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才开始过渡。 ”

1953 年 6 月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讨论和制定了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从 1953 年开始, 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将经济建设工作作为整个国家的首要工作。 1955 年夏到 1956 年底, 我国加快了 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在较短的时间里, 实现了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到 1957 年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 工业、 交通运输业和基本建设各条战线喜报频传, 农业、 运输业、 教育业都得到了 很大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 总之, “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 均超过了 旧中国的一百年的总和。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 有了 新的社会主义基础, 又有依据社会主义的原则进行政治、 文化、 思想、 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建设成果, 这就初步建立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 党创造了 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 在农业方面, 创造了 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多种互助合作形式, 使农民的个体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对个体手工业也采取了 类似办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创造了 加工订货、 经销代销、 公私合营等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有制, 成功地实现了 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这些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 党和政府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注意对生产和流通的许多环节统筹安排, 纠正了 改造高潮之中出现的紊乱现象, 从而避免了 通常情况下生产关系急剧变革引起的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而且从总体上保证了 工农业生产的增长, 促进了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今后我国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 基础。

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从 1956 年到 1976 年,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寻找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规律, 进行了20 年的艰辛探索, 既取得了 宝贵的执政成果, 也经历了 重大曲折。

1956 年 4 月 ,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 的报告, 标志着党对中国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 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 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方针, 其实质是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论十大关系》 提出的许多重要方针和观点, 对于后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56 年 9 月 15 日至 27 日, 党的八大在北京举行。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 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的八大确定了 经济、 政治、 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

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 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设想是基于创造精神的。 这次会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 初步的并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成果,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 方向。八大后, 人民内部矛盾日渐突出, 党中央不失时机地针对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倾向调整了 经济计划, 还对农业集体经济的内部关系进行了 调整。 1957 年 2 月 , 毛泽东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提出了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 并且系统提出了 解决这两类矛盾的不同方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 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了 严失误。 在政治生活中, 党的指导方针犯了 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把一批知识分子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 1959 年错误地开展了 反右倾斗争, 1966年发动了 以打倒中共各级领导人为主攻目 标的“文化大革命” 。

“文化大革命”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 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 是在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的基础上发动的, 其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 从爆发到 1976 年 10 月 粉碎“四人帮” 结束历经十年, 在长达十年的社会动乱中,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科教文卫事业、 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 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遭到了 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 给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留下了 深刻教训, 从反面为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 历史借鉴。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 “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 , 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 也有一功, 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没有‘文化大革命’ 的教训, 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 政治、 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288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