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教育类
最新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大小:105.48 KB 发布时间: 2022-11-29 08:31:02 ** **
下载文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昼、 耘” 等 6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供” , 会写“昼、 耘” 等 4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

3. 能通过读诗句, 想象诗中的情景, 体会其中的乐趣。

4. 能根据诗歌内容, 展开想象, 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同学们, 谁来说说, 在你眼中, 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 天真、 无忧无虑„„) 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 是啊,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 快乐也好辛酸也罢, 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 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 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与同桌交流。

2. (出示 7 个会认的字)

(1) 学生齐读, 注意读准“磬、 陂、 漪” 的读音。

(2) 认读多音字“供”。

3. (出示 4 个会写的字) 指名学生读, 师正音。

4. 学生齐读三首古诗, 师正音。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同学们, 读完这三首古诗, 结合注释,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 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 (板书诗题)

2. 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 田园、 杂兴)

(1) (出示相关资料) 《四时田园杂兴》 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 共六十首, 描写农村春、 夏、 秋、 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 在这里读四声, “杂兴” 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 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 学生齐读诗题。

3.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结合注释,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 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其他同学补充。

(2) 理解词语:

杂兴: 随兴而写的诗。

昼: 白天。

耘田: 在田间锄草。

绩麻: 把麻搓成线。

儿女: 男女。

当家: 男女都不得闲, 各司其事, 各管一行。

童孙: 孩子们。

解: 理解, 懂得。

供: 从事。

傍: 靠近。

阴: 树荫。

(3) 结合注释, 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 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 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

4. (播放纯音乐) 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 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 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 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 他们在做什么?(耘田、 绩麻) 后面还写了谁?(童孙) 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 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 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 (出示相关图片) 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 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 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 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 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乡村是那么恬美、 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 宁静的气氛。 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 田园风光著称, 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这样的诗, 就叫田园诗。 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 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 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 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 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 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勤劳好学) 。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 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 接下来, 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 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学生齐读古诗, 划分节奏。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

2. 题目中的“稚子” 是什么意思?(小孩子) “弄” 是一个动词, 意思应该是(玩) 。 诗题告诉我们,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 齐读诗的第一、 二句, 结合注释,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早晨, 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 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 用彩丝穿起来) (出示图片) 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 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 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

③从这两句诗中, 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 动手能力强)

(2) 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 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 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 , 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 ?(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 ) 这里的“玻璃” , 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 玻璃窗的玻璃?(不是, 是一种玉石。 ) 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 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 ) 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 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 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 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 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 ) 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的特点) 。

三、 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 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 学习新知识前, 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2. 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 从夏季到冬季, 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 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 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齐读古诗, 说一说: 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 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 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 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 出示相关资料, 了解作者。

3. 再次齐读全诗。

(1) 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草、 池塘、 水、 陂、 山、 落日、 寒漪) 7 个景物的描写,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水草长满了池塘, 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 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 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 )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 此时, 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 他在做什么?(骑着牛, 随意吹着短笛) 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 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 没有曲调; 信口: 随口。 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 没有曲调。 ) 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 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

(3) 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 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对闲适自由、 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

(4)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 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 无忧无虑的童年, 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教学后记】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 认识“蚱、 啃” 等 9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晃” , 会写“蝴、 蝶” 等 13 个字,会写“蝴蝶、蜻蜓” 等 12 个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感情,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 蚂蚱、 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 同学们,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答) 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 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 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 是啊,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 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 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 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学生默读课文, 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 学生汇报, 师指导识字:

(1) 多音字“晃” :

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2) 正确区分“拔” (拔萝卜) 与“拨” (拨打) 。

(3) 承: 注意中间有三横, 不要写成两横。

3. (出示生字) 指名学生带读, 注意读准字音。

4. (出示“蝴蝶、 蜻蜓、 蚂蚱” 等词语) 学生齐读。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 思考: 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快乐的、 自由的、 美丽的园子)

2. 小组讨论: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 全班交流: 记忆中的园子(第 1~3 自然段) ; 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 玩耍(第 4~15 自然段) ;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 漂亮的、 自由的(第 16~17 自然段) ; 在园中玩累了, 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 自然段) 。

4. (出示第 1~3 自然段)

(1) 学生齐读, 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 作者先是运用了 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

(2) 除了昆虫, 园中还有什么?(树) 哪些树?(樱桃树、 李子树、 大榆树) 着重写了(大榆树) 。(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 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 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 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 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

(3) 再次齐读第 1~3 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 此刻你正漫步园中, 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 是多么陶醉啊。

四、 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 有蜜蜂, 还有大榆树, 真是生机勃勃, 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 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 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 有趣的事物。

二、 精读课文, 重点赏析。

1. 走近祖父, 感受祖父的慈爱。 (出示第 4~15 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 4~15 段, 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 拔草、 种小白菜、 铲地、 浇水。 )

(1) 这么看来,“我” 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 为什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 ) 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 瞎闹、 乱钩、 马马虎虎) 对于“我” 这种“帮倒忙” 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 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 慢慢讲给我听”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 怎么样?(疼爱) 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 怪不得“我” 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 除了这些, “我” 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 追逐蜻蜓、 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 就去帮祖父浇菜, 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 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 我们不难看出, “我” 此刻无比快乐。

2. 走近园中景物, 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出示第 16~17 自然段)在园中, 除了生活是自由的, 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 齐读第 16~17 自然段, 回答上面的问题。 (一切都是自由的。 )

(2) 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 凡是„„回答。 ) 齐读这两句话, 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 怎样的内心感受。 (“我” 对阳光、 对光明、 对温暖的向往, 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 都充满活力。 ) 太阳底下除了这个, 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 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 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 怎样的内心感受。 (“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 对自由的向往。 )

(3) 除了这些, 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 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 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 17 自然段) 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 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 这种生活令“我” 感到十分惬意。 因此,“我玩累了, 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 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

1. 阅读“阅读链接” 的内容, 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 (从“阅读链接” 的内容可以看出, 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 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 有快乐的童年。 由此可见, 童年这段幸福、 自由、 快乐的生活, 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

2. 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 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 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 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

【教学后记】

3. 月 是故乡的明

【教学目标】

1. 认识“渺、 篝” 等 13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燕”。

2. 默读课文, 说说作者由月 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 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 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都见过月 亮, 看到弯弯的月 亮, 我们总会脱口而出: 弯弯的月 亮像小船。 那么, 又大又圆的月 亮, 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 月 饼、 中秋) 哦——中秋节, 在这个传统佳节, 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 吃着甜甜的月 饼, 欣赏着天上的明月 。 但是, 中秋赏月 , 仅仅是在看月 吗?(不是,大家看着月 亮, 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 所以, 诗中说得好啊——月 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

2. 介绍作者: 季羡林(1911—2009) , 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 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 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 佛教史、 印度史、 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 创获良多, 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 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 等。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 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 吧。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出示生字) 学生练读, 师正音。

2. 多音字“燕” :

yān(燕园) yàn(燕子)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 思考: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 提出问题: 作者由月 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 课文第1 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 引出下文) 从第 1 自然段中,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 亮) 。

(2) 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 亮, 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 ) 所以,古诗文中, 月 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 水) 想到这里, 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 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 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 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 多天真的孩子呀, 也正因如此, 他小时候望月 , 从不与山联系起来, 就连诗中说的情景, 他也无法想象。 (补充苏轼《前赤壁赋》 资料)

(4) 作者没有见过山, 那有没有见过水?(有, 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 ) 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 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 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 去坑边看水里的月 亮, 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 亮叠在一起。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 亮, 而且, 他总能围绕着月 亮, 找到许多乐趣。

四、 精读课文, 情感升华。

1. 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 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 往事: 数星星、 捉知了、 看月 亮、 梦月 亮。

感受: 在作者的故乡, 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 坑边的月 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 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 经历: ①作者离乡背井, 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 亮, 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 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 环境优雅, 是赏月 的胜地, 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 亮。

感受: 无论是在莱蒙湖上、 非洲大沙漠中, 大海中, 还是在高山上, 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 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 胜地见到的奇景, 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 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 亮的怀念, 对故乡的怀念。

2. 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 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 耄耋指老年, 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 他早已不在故乡, 而是住在朗润园, 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 胜地。 ) 多美的景色啊, 可是, 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 亮。

3.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 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 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

五、 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 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4. 梅花魂

【教学目标】

1. 认识“葬、 腮” 等 8 个生字。

2. 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 理解课文, 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

4. 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出示梅花的图片) 看到梅花, 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呢?( “墙角数枝梅„„为有暗香来。”)

哦——大家想到的是王安石写的《梅花》!但是,我们今天却不是要学习这首诗,而是要学习一篇关于梅花的文章——《梅花魂》。 (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 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梅花的魂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 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默读课文, 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 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

(1) (出示生字) 学生开火车读, 师正音。

(2) (出示生词: 幽芳、 玷污、 欺凌等) 指名学生带读, 注意读准字音。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 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 因不能回国而哭泣、 赠“我” 墨梅图、 送“我” 绣着梅花的手绢)

2. 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爱梅, 热爱祖国、 思念祖国)

四、 精读课文, 感悟探究。

1. 外祖父是个爱梅、 敬梅的人, 那你了解梅花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 出示梅花图, 赏梅, 对梅花形成初步印象。 (梅花, 原产中国, 耐寒, 冬季或早春开花, 有粉红、白、 红等颜色, 气味清香。 )

3. 外祖父喜欢梅花, 而且将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 这是为什么呢?

(1) 学生朗读第 13 自然段, 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

(2)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 中华民族涌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 出示图片: 岳飞、 文天祥、 江姐、 刘胡兰、 王二小等。 简略介绍江姐事迹,配乐《红梅赞》。 ) 在和平年代, 梅花精神已然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救死扶伤, 等等。想到这些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

(3) 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想一想: 外祖父只是教育“我” 做梅花一样的人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 齐读这段话。

(4)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激发爱国之情)

4. 师朗诵课文, 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 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有关语段,结合言语表达和朗读指导, 体验感情。 )

(1) 出示“每当读到„„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 手背。”

①外祖父为什么落泪?

②读到这些思乡诗词, 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③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2) 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轻轻刮去、 慢慢抹净)

③外祖父为什么这样爱惜墨梅图?

④怎样读外祖父的话?

(3) 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 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方法迁移运用,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

五、 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思考: 文章除了借写外祖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 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外,还表达了什么?(“我” 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

六、 小结。

童年往事, 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 时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你的童年, 有什么难忘的往事呢?与同学交流交流吧。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 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 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 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2. 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 看完这段采访视频, 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哪些技巧?(要有礼貌; 提出有用的问题; 认真听别人说完; 提出新的问题, 并耐心等待别人回答。 ) 嗯, 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今天, 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 不过, 我们不是去采访同学, 而是去采访我们的父母、邻居等大人, 采访的主题就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 (板书课题)

二、 明确要求。

1. 个人展示, 明确交际要求。

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 , 说说采访内容。如果其他同学认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 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请鼓掌表示支持。 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可以大胆举手提问。

2. 评价交流, 提高口语水平。

(1) 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 大方表达, 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 音频、 视频等, 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

(2) 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3) 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 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 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4) 思考总结。

小结: 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不要只局限于一两个方面。

三、 规范语言, 有序表达。

1. 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 明确采访时的技巧: 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 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2. 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 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 有一定的句式辅助。

四、 模拟演练。

1. 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 请以老师为采访对象, 来模拟一下采访的情景吧!

生: 老师您好!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师: ××学校。

生: 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师: 我最喜欢的学科是××。

生: 为什么呢?

师: 因为这个学科的老师很和蔼, 上课很有趣。 有一次„„(老师讲起小时候的故事来)生记录。

2. 现在, 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了解了) 刚刚老师所说的信息, 大家有没有记录呢?(有) 那么, 对于老师所说的童年记忆, 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回答)

3. 学生自由模拟练习。

五、 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 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和倾听故事的技巧。 作为小记者的同时, 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 大家今天回家之后, 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家里其他长辈吧! 记得记录下来, 与大家分享。

【教学后记】

习作: 那一刻, 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 能将从某件事、 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 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2. 能自主修改作文, 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导入, 引出主题。

(多媒体播放学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 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 ) 刚才播放照片的时候, 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家看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 老师看到这些照片, 也感慨万千。 转眼间, 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语、 蹒跚学步的娃娃, 长成了朝气蓬勃的少年, 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

二、 小组讨论, 感受成长。

1. 小组讨论: 什么是长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2. 学生汇报交流内容, 师引导学生总结。长大, 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形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孝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涵。

(学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 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思考问题, 从而养成说真话、 写真实故事的习惯。 另一方面, 让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 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想得具体才能写得具体。 )

三、 回顾教科书, 点拨写法。

1. 联系课文《梅花魂》 , 作者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读诗词落泪、 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 赠“我” 墨梅图、 送“我” 绣着梅花的手绢) 重点是什么?作者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经过)

小结: 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 (1) 要把“经过” 部分分成几步, 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2) 要写清“经过” 中的重要情节、 场面, 给人如经其事、 如睹其物之感; (3) 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 达到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效果。

2. 联系课文《祖父的园子》 第 1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小结: 借助自然景物, 移情于景, 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引导学生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

3. 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 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 佳作共赏。

1. 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 根据这些经验, 我们来欣赏一篇佳作, 看看小作者是如何体会成长的。

2. 教师出示范文, 由学生朗读。 教师提问: 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 教师点拨总结: 文章要想感人, 就要说真话, 诉真情。

五、 写作实践, 交流共评。

1. 出示写作要求: 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 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 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 学生完成习作。

3. 学生互评, 交流共享。

六、 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 我发现, 此时此刻, 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 善于观察, 勤于写作, 说真话、做真人。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 学习更多方法, 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情感。

2. 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 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 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出表现其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的园子, 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月 亮, 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

二、 交流平台。

1. 齐读教科书第 15 页“交流平台” 中四位同学说的话,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可以通过想象, 从作者的角度思考, 体会作者的情感; 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握情感; 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情感; 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 体会作者的情感。 )

2. 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 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 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三、 词句段运用。

1. (出示相关句子)

(1) 请两位同学读上面的两个句子, 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 用到了 什么手法?(先总写事物特点, 再具体表现) 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 体会到所描写的情景。) 细细品读, 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你感受到了什么?(太阳光的强烈和天气的酷热)

(2) 按照这种描写的方法, 从下面 6 个词中选一种情景写一段话, 注意要直观表现出所写情景的特点。

例: 慢——蜗牛在树下往上爬, 它爬的真慢啊, 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 花谢了, 叶黄了。

2. (出示相关句子)

(1) 学生默读, 与同桌交流, 这 4 个句子都有什么特点?(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凸显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

(2) 你能仿照这种方式写一写吗?

例: 这里的饭菜再香, 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不管你们说得多好, 我还是觉得, 这个玩具不如我家里那个好玩。

3. 上面的两种描写方法, 一种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情景的特点, 一种让我们一目了然地把握所写事物, 这两种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记得运用, 这可以让你们的作文既直观易懂又不失技巧。

四、 日积月 累。

1. 齐读《游子吟》 , 师正音。

2. (出示作者资料) 了解诗人孟郊。

3. 诗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吟: 诗歌体裁的一种。)这里的游子指的是(诗人) 。

4. 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资料, 知道诗人仕途失意, 颠沛流离, 在这种时候, 他更觉得亲情可贵,于是, 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母亲在做什么呢?(缝衣服) 从哪里得知?(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怎么缝的?(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 为什么要密密缝?(因为害怕缝得不牢固儿子回来时衣服已经破了。 ) 因此, 慈母手中的针线, 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 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于是, 诗人不由感慨: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寸草指(小草,比喻微小) , 三春晖是(春天的阳光, 这里指母爱) , 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比喻) 的修辞手法, 意思是——谁说子女那像小草一样的孝心, 能够报答得了春晖般的慈母恩情呢?

5. 这首诗中, 作者回忆了一个极其平常的情景, 描写了一位慈母为儿子缝制衣服的画面, 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6. 带着对母爱的赞美和尊敬, 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吟》。

五、 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 就像一支支动人的歌, 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 都写不尽这首动听的乐曲。

【教学后记】

5.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 认识“瑜、 忌” 等 10 个生字, 会写“妒、 忌” 等 13 个字, 会写“妒忌、军事” 等 15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 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3.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 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 的片头曲)

话说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关于三国的故事, 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 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发言) 听了大家的发言, 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 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 (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 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 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 着重指导:

(1) (出示生字) 学生认读生字, 师指导正音。

(2) 注意: “忌” 的上面是“己” , 不要写成“已” ; “督” 的下面是“目” , 不要写成“日”。

(3) (出示生词) 指定学生带读。

3. 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的段落, 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

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 自然段) ;

经过(3~9 自然段) ;

结果(10 自然段) 。

这篇课文主要讲: 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 想借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 , 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 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计, 承诺三天就能办好。接下来,他如何在三天内成功造好十万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草船借箭” 这个故事,并初步了解了四个人物,那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 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进行排名, 你觉得可以怎么排?(学生自主排名,展示)

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 尽管答案不同, 但是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 诸葛亮排第一。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让人佩服。

二、 深入体会, 感知人物形象。

1.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用线画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学生读课文并讨论, 教师巡视, 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漫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选择这样的天气, 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 对天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 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

①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诸葛亮说:‘只要三天。’”“第一天,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第二天, 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 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找到文中这两处, 引导学生诵读, 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从容不迫。从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知道这天有大雾。 )

②我觉得“第一天„„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唆, 前两天没有动静, 是否可以删去, 直接写“第三天四更时候, 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组织学生讨论)

小结: 不能删, 因为通过具体写前两天没动静, 我们才能把时间快速流逝与诸葛亮从容的行为作对比, 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从容不迫、 胸有成竹。 大家看, 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 朝北岸开去。”(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 一字摆开, 既便于统一行动, 避免走散, 又不留空隙, 使受箭面积达到最大。 )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一字摆开, 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 既是为了造声势, 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

(4) “鲁肃吃惊地说: ‘如果曹兵出来, 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是笑着说这句话的, 让我们一起读出诸葛亮的自信、 镇定。 (齐读) 诸葛亮在笑什么?这一笑表现了什么?小声诵读, 仔细思考。 (自由汇报)

小结: 如此谈笑风生, 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 用兵谨慎, 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 不会轻易出兵, 只会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这一笑表现了诸葛亮的自信、 大度、 胸有成竹、 运筹帷幄。

(5) 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 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 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不让他们近前。’”

(6)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 船头朝东, 船尾朝西, 仍旧擂鼓呐喊, 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两面受箭, 既能多受箭, 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

可见, 诸葛亮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周密、 滴水不漏, 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 神。 ) 妙不妙?(生齐答: 妙。 )

(7)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 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 要追也来不及了。”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说了这样一句话: “(生读) 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

2.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 诸葛亮精通天文、 气象, 利用有雾的天气, 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2) 利用曹操谨慎、 多疑的性格特点, 大雾漫天, 曹操看不清虚实, 不敢轻易出兵, 只得放箭。

(3) 考虑周全, 安排巧妙, 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 一字排开, 两面受箭。

3. 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 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 引导学生齐读, 同时指出: 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 其中的“骤雨飞蝗” 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三、 拓展延伸, 读后感悟。

1. 在学习课文之前, 大家觉得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那么学了课文之后,大家对文中的人物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诸葛亮: 有胆有识、 知人善用、 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 才智超群。

周瑜: 嫉贤妒能, 心胸狭窄。

鲁肃: 忠厚守信, 顾全大局。

曹操: 生性多疑, 谨慎小心。

2. 思考: 诸葛亮借箭成功, 除了自身才智, 还有哪些因素?(天时、 地利、 人和)

四、 小结。

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理解。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教学后记】

6.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 认识“筷、 恰” 等 17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泊” , 会写“冈、 饥” 等 15 个字, 会写“一饮而尽、 性命” 等 9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 遇到不懂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 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 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 用自己的话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注意加上适当的语气、 表情和动作。

4. 了解课文内容, 对课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评价, 并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播放《好汉歌》 , 导出名著《水浒传》 )

上一课, 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

今天, 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传》 , 看看今天,我们在景阳冈上, 会遇到谁?(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默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

2. (出示生字词) 指导学生识字。

(1) 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 练习完毕, 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 指导正音。

(2) 注意:多音字“泊” 读 bó时, 多是动词, 停泊; 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山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3. 浏览全文, 了解文章内容。

(1) 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喝了酒之后趁着酒兴上了冈, 遇见老虎并与之搏斗, 最后杀死老虎并挨下冈来。 )

(2) 根据故事情节, 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如何划分?第一部分: 喝酒(1~4自然段) ; 第二部分: 上冈(5~7 自然段) ; 第三部分: 打虎(8~12 自然段) ; 第四部分: 下冈(13 自然段) 。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齐读 1~4 自然段, 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武松去店里喝酒,酒后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 )

1. 大家在读这部分时, 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筛、 客官、 如何、 但凡、 吊睛白额大虫) 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时, 会用什么方法理解呢?其实, 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 比如说, 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倒了一碗酒。 按照这种方法, 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词语了。

2. 我们从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到, 武松赶了几天的路, 到了阳谷县的时候, 时间已经是(晌午) , 这时他感到(肚中饥渴) , 这时, 他望见了一家酒店, 酒店门前挂着一面旗, 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 。 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读。

3. 武松到了店里坐下, 招呼了店家点了牛肉, 又叫了酒, 不过, 酒只上了三碗, 就不再上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武松没钱了吗?(不是) 那是因为什么?(店家说这酒喝三碗就会醉, 过不了前面的山冈) 原来, 三碗不过冈是这个意思呀!那么武松信不信呢?(不信) 于是, 他前后喝了(十八碗) , 多么豪爽又倔强的性格呀!

四、 小结。

喝完了酒, 武松想要过冈, 店家阻止了, 因为——(冈上有老虎) 。然而武松还是不信,所以,趁着酒兴, 他便上冈了。 上冈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下节课为大家揭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 的酒店, 喝了十八碗酒, 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 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 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 那就是——喝酒。 那么, 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 抓住细节, 探究赏析。

1. 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 说一说, 这部分讲了什么。(武松上冈之后,看见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 但仍继续上冈。 )

思考: 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 依然敢只身上冈?(喝了酒胆子大、 他本来就不是胆小鬼、 好面子) 那么, 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2. 很快, 武松酒力发作, 这时, 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我们一起来默

读文章第三部分。

(1) 武松刚躺下, 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 , 这一吓, 武松就清醒了。 那大虫如何攻击他?武松又如何应对?出示“说时迟, 那时快„„又闪在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 (扑、 掀、 剪)

②武松的应对。 (三闪)

第一回合对阵, 结果怎么样?(大虫劲儿泄了一半) 为什么呢?(因为武松消耗了它的体力, 挫伤了它的锐气。 ) 武松用“三闪” 沉着应战, 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 有勇有谋。

(2) 大虫肯定不甘心, 所以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 出示:“那只大虫剪不着„„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这一回合, 武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两截, 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

(3) 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 出示: “那只大虫咆哮着„„搭在武松面前。”

①武松没了武器, 他用什么应对大虫?(赤手空拳) 如何应对?出示: “武松把半截哨棒„„只剩下口里喘气。”

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 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4) 在第三回合中, 武松绝境反击, 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 于是, 他又找来了折断的哨棒,把大虫打死。 经过这番激战, 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 这一部分, 可以用“打虎” 作为小标题。 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 表情、 动作, 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 打死老虎之后, 武松体力耗尽, 而且, 天色也已经黑了, 所以, 他只能把老虎的尸体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 ——下冈。

三、 拓展延伸。

有人说武松真勇敢,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可又有人说, 武松很要面子, 有些鲁莽, 不听别人的劝告, 虎口逃生只是侥幸。 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 武松性格豪放, 打虎时有勇有谋, 从容应对。 赞成后者: 武松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自以为是, 好面子, 太鲁莽, 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 在打死老虎之后, 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

四、 小结。

无论如何, 武松打虎这一壮举, 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而这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耐庵, 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 有血有肉的英雄, 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激的故事。

【教学后记】

7.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 认识“芝、 遂” 等 16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呵”。

2. 默读课文, 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 片头曲《云宫迅音》 )

听到这首曲子, 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 说起西游记,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 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 沙和尚、 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本领高强, 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 就是指孙悟空。 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出示相关资料) 了解作品和作者。

2. 默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 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 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 : 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 3~4 自然段) : 众猴进入水帘洞, 拜石猴为王。

3. 再次浏览课文, 说一说,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读第一部分。

(1) 说一说, 石猴是怎么来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

(2) 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 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 有一天, 发生了一件事, 改变了石猴的生活, 使他摇身一变, 成了猴王, 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紫娟说要拿来玩; 探春怕忌讳; 黛玉说把这个送回去然后把自己的拿出来放晦气。 ) 这时候, 大家都兴奋极了, 找出了各自的风筝。

2. 他们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呢?

探春: 软翅子大凤凰风筝;

宝玉: 美人风筝;

宝琴: 大红蝙蝠风筝;

宝钗: 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

果然各式各样, 十分有趣。 把风筝拿来之后, 大家便放了起来。正当大家都放飞风筝的时候,宝玉的风筝飞不起来, 这里具体写出了宝玉的反应。(急的宝玉头上出汗,恨的掷在地下„„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 好在有黛玉劝慰宝玉。 (那是顶线不好„„就好了) , 不然, 他真得闹起来不可。

3. 当风筝都高高飞起时, 紫娟把风筝递给了黛玉, 但是因为风大, 风筝籰子线尽, 所以黛玉说(这一放虽有趣, 只是不忍) , 这时, 李纨安慰黛玉(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带了去就好了) 。紫娟更是直接把线剪断, 笑说这一去, 把病根儿都带了去了。 这也说明, 大家都希望黛玉能够健康快乐。

4. 宝玉惋惜这个风筝的命运(若落在有人烟处„„我替他寂寞) , 所以, 他把他的风筝也放飞,和之前飞走的风筝作伴。

5. 在这伤感之际, 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是什么呢?(天上几个风筝绞到了一起, 都断了线,一起飞走了。 ) 后来, 大家干脆把风筝都放走, 各自才散了。果然,不仅风筝赏心悦目,而且放风筝的过程, 也充满了趣味。

6. 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刻呢?和同学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总结:

宝玉: 性格率真、 心思细腻而且多愁善感。 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 贾宝玉没有一点儿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架子。

黛玉: 娇弱、 聪明、 细心、 多愁善感。

四、 总结。

大观园中众人放飞风筝的场景真是热闹, 在字里行间, 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满天的风筝, 听到了大家的欢声笑语。 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链接” 的片段, 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放风筝的喜爱) 相信你一定也爱上了放风筝, 找个好天气, 和你的父母或者朋友一起,去放飞自由吧!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 怎么表演课本剧

【教学目标】

1. 掌握将课文改写成剧本的方法, 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台词、 动作等。

2. 学会分配角色, 排练的同时学会进入角色, 通过动作、 表情等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它们都节选自古典文学名著。 这些名著里的人物都刻画得形象鲜明, 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如果我们想把感受到的人物形象展示给没有看过原著的人, 让他们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就需要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演一演这些故事。

二、 集思广益, 探究演法。

1. 学生分组讨论选定故事。

2. 准备剧本。

(1) 剧本开头应包括时间、 地点、 人物和需要的道具。

(2) 将课文中叙述的语言改成人物之间的对话。

(3) 根据对话和语境, 加上合适的表情和动作。

(4) 准备简单的服装、 道具。

(5) 确定上场、 下场的语言、 动作、 表情。

(6) 学生自由分配角色, 各角色说记台词, 商量要怎么演。

如: 改写《草船借箭》 第一部分故事。

时间: 白天

地点: 周瑜帐中

人物: 周瑜、 诸葛亮

道具: 桌椅、 纸笔、 酒壶酒杯

(周瑜妒忌诸葛亮才干, 一天, 他把诸葛亮请到帐中议事)

周瑜: (严肃) 今日请先生到帐中, 是为了和先生商议军事。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敢问先生水上交战, 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 (不紧不慢) 我认为用弓箭最好。

周瑜: (点点头) 对, 先生之言, 正合我意,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但今军中缺箭,劳烦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 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 (若有所思) 都督委托, 当然照办。 不知这十万支箭何时用?

周瑜: (试探) 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 (假装皱了皱眉头, 挥挥手中的羽扇) 既然就要交战, 十天造好, 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 (笑里藏刀)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 (毫不犹豫) 只要三天。

周瑜: (心中窃喜, 故作严肃) 军情紧急, 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 (十分自信)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 三天造不好, 甘受惩罚。(大笔一挥, 立下军令状)

周瑜: (看了看军令状, 满意地点点头, 收好军令状。 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先生果然言而有信,我这里略备了一些酒菜, 先生请。

诸葛亮: (喝了几杯酒) 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 到第三天, 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我先告辞。 (退下)

3. 预演排练。

(1) 学生自由排练, 注意人物细节。

(2) 上台表演, 展示成果。

(课件出示排练要求)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的排练要求: ①每小组选导演一名、 主要演员四名、别组取经员一名、 道具服装一名。 ②取经人员到别的小组取经, 汇报亮点, 根据情况调整本小组演出计划。

三、 表演展示, 交流评价。

1. 每一个小组派出导演到前排组成评审团, 评审团要对每一个小组的表演情况打分, 满分10分。评委主要从人物语言的运用和动作表情的配合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等方面来打分,本小组演出的时候导演去现场指导, 不参与打分。

2. 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 每个动作、 每个神情, 看看谁的表演最到位,看看哪个小组的整体编排最有创意。

3. 最后评选最佳创编组、 最佳演员、 最佳导演、 最佳道具师、 最佳评论员。

四、 总结经验, 拓展延伸。

在浩瀚如海的文学、 历史名著中, 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 去细细品味, 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等。 今天的表演只是初步的尝试,同学们可以整合大家的合理建议, 尝试自己做一回编导, 并与同学合作进行创编, 在下一次的课上给大家展示。

【教学后记】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 品百味人生

【教学目标】

1. 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 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能感受阅读的快乐, 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 运筹帷幄; 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 是个大孝子; 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 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这节课, 就让我们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 走近这些人物, 品读精彩故事。

二、 忆经典, 说感受。

1. 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 (打《三国演义》 一人名) 谜底: 刘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 (打《红楼梦》 一人名) 谜底: 探春

我有心得。 (打《西游记》 一人名) 谜底: 悟能

绿化北京。 (打《水浒传》 一人名) 谜底: 燕青

2. 读课题。

同学们, 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著, 品百味人生。

三、 读经典, 习方法。

(一) 读《西游记》 节选。

1. 默读《西游记》 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 (1) 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2) 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 并说出每次的结果。 (3)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 全班交流, 总结概括。

(1) 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 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 牛魔王: 害子之恨(次要) , 欺妻之恨(主要) 。

(2) 第一次借扇: 逼; 结果: 假扇越扇火越大。 第二次借扇: 骗; 结果: 被牛魔王变猪八戒骗回。第三次借扇: 打; 结果: 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3) 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 机智、 聪明、 变化无穷、 有法力。

提示: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 拓展阅读《西游记》 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 唐僧最终被劫走, 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 《西游记》 以奇妙的想象, 极度的夸张, 突破时空, 突破生死, 突破神、 人、 物的界限, 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 神奇无比的世界。

(三) 了解《西游记》。

1. 看封面, 了解作者。

师: 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解?

全班交流反馈。

2. 读目录, 了解内容。

师: 我们一起翻开书, 看看目录, 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一下?

3. 学生交流。

(《西游记》 写的是唐僧、 沙僧、 猪八戒、 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 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

师: 是啊, 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 最终“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同学们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奇、 妙等)

总结: 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 性格各异的师徒四人克服

师: 那么, 思路有了, 该如何定题目呢?

生 1: 可以以“读《×××》 有感” 为题目。

生 2: 还可以以“《×××》 读后感” 为题目。

生 3: 还可以以“正标题——读《×××》 有感” 为题目。

4. 写作时, 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 多媒体出示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1) 写读后感不是大篇幅抄录原文, 而是简单地概括主要内容, 应以读后的体会、 感受为主。

(2) 要写出真情实感, 所写感想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这样才能感动读者。

(3) 要写出独特的新鲜的感受, 内容要新颖、 有创意, 这样才能吸引和感染读者。

三、 课外拓展, 口头习作。

看来同学们读书都十分认真, 收获也一定不少了!现在, 请同学们观赏动画《家》 , 说一说你的感想。

(多媒体播放动画《家》 )

请根据提示填空:

那天, 我看到了一个公益广告。

这个广告的内容是() 。

这个广告让我联想到一件事() 。

这个广告告诉人们() 。

师: 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 1: ××同学能把自己的收获详细地告诉我们, 我觉得他(她) 说得不错。

生 2: ××同学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 这点我觉得很好。

生 3: 他(她) 能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 我觉得这点值得我学习。

四、 动笔成文, 实操演练。

1. 以本单元课文《草船借箭》 为例, 说一说, 你读后有何感想?(诸葛亮神机妙算, 才智过人, 用智慧挫败周瑜的阴谋, 用实力让对手心服口服; 周瑜嫉贤妒能, 心胸狭窄, 终是自己吃亏, 只能认输。)

那么你认为, 要向谁学习呢?(诸葛亮) 学习他的什么?(机智聪明, 善于观察, 博学多才)

2. 根据这个思路, 大家回忆一下文章, 以“《×××》 读后感” 或“读《×××》 有感” 为题,练习写读后感。

3. 师巡视并指导, 挑选其中的优秀作文与大家分享, 有问题现场点评、 指导。

五、 鼓励习作, 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今后读文章或书时, 要时常拿起自己的笔, 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识记内容, 更能让我们深入体会到文章或书的情感。 边读边记, 从读中思, 到读中感。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 掌握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 能猜出古代名词的意思, 结合前后文描写猜出词语的意思, 以及通过描写猜出人物, 并从中掌握一定的技巧。

2. 通过朗读, 理解古诗《鸟鸣涧》 , 想象其所描写的画面,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本单元, 我们走进四大名著, 观三国烽烟, 识梁山好汉, 叹取经艰难, 惜红楼梦残。 现在, 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吧!

二、 交流平台。

(出示“交流平台” 内容)

1. 本组课文不同于现代文, 所以一些语句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技巧, 就能使阅读更加顺畅。大家回顾一下,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用到过哪些方法来理解?(猜读、 略读、 跳读)

2. 通过“交流平台” 了解猜读的方法。 (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 如何略读和跳读?(遇到较难理解的语句, 不用反复琢磨, 只要知道大概意思就好)

3. 除了猜读、 略读和跳读三种方法, 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理解课文。 (借助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结合电影、 电视剧等影视资料)掌握了以上几种方法, 相信大家以后再阅读这类文章时, 一定会更加顺畅。

三、 词句段运用。

1. 在学习本组课文时, 我们还遇到了不少难以理解的词语。

(出示“榜文、 客官、 印信” 等词语) 你能说说这些词语的大致意思吗?

榜文: 古代指文告。

客官: 旧时店家、 船家等对顾客、 旅客的尊称。

印信: 官府的印章。

驿站: 古代人们外出, 中途供人短暂停留休息的地方。

伙计: 旧时指店员或长工。

郎中: 古代的医生。

店家: 古代的店主人。

客舍: 古代的旅馆。

货郎: 古代指卖东西的人。

墨客: 古代指文人。

2. (出示第二题句子) 读句子, 想一想, 如何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 请勿自误: 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

(2) 喜不自胜: 高兴得自己都觉得受不了。

(3) 瞑目蹲身: 闭上眼睛, 蹲下身子。

(4) 拱伏无违: 伏在地上, 向上朝拜, 没有违抗的。

(通过联系前后文可猜出词语的意思; 先理解某一个字的意思, 再放回词中整体理解。 )

3. (出示第三题句子) 猜猜这三个句子描写的都是谁, 并说说理由。

(1) 孙悟空。 (重点词: 金箍棒)

(2) 诸葛亮。 (重点词: 头戴纶巾)

(3) 武松。 (重点词: 万夫难敌)

四、 日积月 累。

1. (出示相关资料) 走近作者王维。

2. 齐读古诗, 说一说,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鸟在山涧中鸣叫。)诗歌题目直接给我们提示了答案。 (板书诗题)

3.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桂花, 春山, 月 , 山鸟, 春涧) 从诗的描写中,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夜深人静, 桂花飘落, 空山中升起了一轮圆月, 被惊飞的鸟儿在这里鸣叫着。 ) 这个意境美不美?(美) 若你此刻身处其中, 你觉得享受吗?(享受)

4. (播放纯音乐) 让我们随着这悠扬婉转的曲调, 一起朗读古诗, 感受这美丽的夜晚, 聆听鸟儿的歌声吧!

5. 从诗的描写中, 你发现了什么?(诗中有静态景, 也有动态景。)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描绘了春夜山中空寂、 幽静的景色。 )

6. 这首诗中,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想要表达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以及陶醉其中的心境。 )

7. 带着这种感情,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古诗, 感受诗中的美景, 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讨论交流, 完善计划。

1.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 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 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 合理、 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要重复)

3. 小组根据评议, 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 课外实践, 完成活动。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 进行相关的搜集、 查找、 整理等工作。

1. 提示学生查找图书搜集。

2. 提示学生利用网络搜索。

3. 提示学生通过请教别人得到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 大家也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活动中, 你们有收获吗?(生自由回答)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字谜的神奇吧。

二、 猜字谜。

1. 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 一起领略字谜的魅力。 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 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 猜教科书中列出的字谜。

(1) 画时圆, 写时方, 冬时短, 夏时长。

(2) 四座山来山对山, 四个川来川对川, 四个日字连环套, 四个口字紧相连。

(3) 一点一横长, 两点一横长。 你若猜不出, 站着想一想。

(4) 有人不是我, 有马飞跑过, 有水能养鱼, 有土庄稼活。

(5) 提取画中的信息: 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

(6) 提取画中的信息: 钟指向了十二点。

(7) 相传唐伯虎曾在杭州西湖畔卖画。一天,他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着一只黑狗,十分可爱。

唐伯虎对人们说: “这是一则字谜, 想购买者, 需要付三十两银子, 如果猜中谜语, 就分文不收。” 大半天过去了, 无人猜中。 这时, 有一位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 他却笑而不答,取下画来便走。

唐伯虎望着这位年轻人的背影, 哈哈一笑, 说: “猜中了!他猜中了! ”你能猜出这是个什么字吗?

3. 小组间相互猜字谜。

4. 公布答案: (1) 日; (2) 田; (3) 立; (4) 也; (5) 休; (6) 斗; (7) 默。

5. 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 (1) 至(4) 是文字谜, (5) 和(6) 是图画谜, 第(7) 题是故事谜语。

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写了许多字谜, 说出来让大家猜一猜。

6. 阅读《门内添“活” 字》 思考:

(1) 杨修通过什么方法猜出了谜底?

答: 运用离合字形析字法。“析字” 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 采用析形、 析义、 析音等形式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法。

(2) 你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示例: 一人一口酥

一天, 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 曹操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三个字,然后把酥放在了桌子上。杨修进来看见了, 让人拿来汤匙, 和众人分着吃完了。 曹操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杨修回答说: “盒子上明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 , 我怎么敢违抗丞相您的命令呢?”

三、 有趣的谐音。

1. 谐音歇后语。

(1) 引言: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 这种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浅显易懂, 语言幽默, 深受人们的喜爱。

(2) 读歇后语。

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②梁山泊军师——无(吴) 用

③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④四月 的冰河——开动(冻) 了

⑤咸菜烧豆腐——有言(盐) 在先

⑥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 声在外

(3) 介绍: 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 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 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 隐去,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义。以上六组是谐音歇后语,借助同音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 猜一猜: 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 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①一连三座庙——

②石头蛋腌咸菜——

③霜后的萝卜——

④关公打喷嚏——

宣布答案: ①妙(庙) 妙(庙) 妙(庙) ; ②一言(盐) 难尽(进) ; ③动(冻) 了心; ④自我吹嘘(须) 。

(5)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 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歇后语, 哪一组先来出题?一组出题, 其他组成员抢答。

(6) 小结: 歇后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 谐音笑话。

(1) 读一读《“枇杷” 和“琵琶”》。

(2) 交流: 看了笑话, 你有什么感想?

(3) 小结: 汉语同音字多, 不能随意乱用, 否则会闹出笑话。

(4) 拓展: 小组派代表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四、 有趣的形声字。

1. 默读《有趣的形声字》 , 概括形声字的特点。

2. 介绍:“星”和“凤”原来都是象形字, 后来又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出来的。“蜀”和“祭” 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的。

3. 交流: 形声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另一个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表示这个字读音的部分叫“声旁” , 表示这个字意义的部分叫“形旁”。

4. 你还知道哪些形声字?说说它们的特点。

5. 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比如: “草” , “早” 是它的声旁, “艹” 是它的形旁。

五、 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 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 布置作业。

把搜集的有关资料, 做成一期以“有趣的形声字” 为主题的手抄报。

【教学后记】

我爱你, 汉字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 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 感受汉字的美, 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能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 通过活动, 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

汉字不光神奇、 有趣, 还有着悠久的历史,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有人说,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汉字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 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风格。让我们继续研究汉字, 走进汉字的缤纷世界吧!

二、 自读理解。

1. 教师提示: 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科书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请大家看一看。

2. 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活动建议”。

看了活动建议后有什么收获?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 搜集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 搜集书法作品, 学会欣赏书法作品。

3. 明确建议, 突出活动重点。

汇报活动的要求。

(学生汇报, 教师相机提示: 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

三、 制订计划。

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 讨论确定研究的专题和研究的具体目标。小组内明确分工, 组织协调。

1. 了解汉字历史: 搜集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 汇总成表格的形式; 搜集有关汉字历史的趣事或笑话。

2. 调查社会用字:

在大街、 家里、 校园、 同学的作业本上等处寻找、 拍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学会分析问题, 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3. 搜集书法作品:

从报纸、 杂志、 字帖上寻找名家的优秀书法作品, 寻找身边老师、 同学的优秀书法作品。

4. 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订。

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

组员: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过程:

展示方法:

分工:

四、 讨论交流, 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 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 提示注意计划应完整、 合理、 科学, 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 小组根据评议, 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4.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 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的搜集、 查找、 整理等工作, 形成研究性报告。

五、 小结。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分小组拟订了活动计划, 课后大家可以根据计划查找相关的资料。

六、 作业设计。

各小组根据活动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以及资料的查找、 搜集、 整理工作。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前面几节课, 大家通过搜集、 整理资料, 交流感想收获, 进行了综合性学习。 下面, 我们将继续进行关于汉字的综合性学习。

2. 导入新课: 同学们, 汉字不光神奇、 有趣, 还有着悠久的历史,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 积极地搜集资料, 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 让我们一同学习教科书第 48~50页的“阅读材料” , 深入了解汉字的相关知识吧。

二、 整体阅读, 了解汉字文化。

1. 首先, 让我们读一读“阅读材料” , 具体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2. 阅读要求。

(1) 认真阅读“阅读材料 1~4” , 想一想这几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2) 除了上述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 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知识?

(3) 阅读后, 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 学生自学、 讨论、 交流, 教师指导。

4. 学生汇报, 教师点拨。

(1) 关于《汉字字体的演变》 : 先让学生观察, 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 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汉字演变的规律。

①教师点拨: 汉字的发展历史, 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总结: 甲骨文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 金文又叫铜器铭文, 盛行于商周时期; 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推行的统一字体;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 盛行于汉代; 楷书产生于魏晋以后, 南北朝之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字体, 一直沿用到今天。 )

②教师点拨: 从这些演变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 从以上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五种汉字的演变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 汉字字形的变化是由繁到简, 每一种新字的出现, 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 难记的特点; 同时, 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 规范化。 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 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 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

(2)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 关于《书法欣赏》 : 学生仔细观察三种字体的不同, 说一说各自的特点, 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①教师点拨: 讲讲欣赏书法的一些方法。

先整体感知, 如气势、 神采、 章法等。 再细微观察, 如用笔、 用墨, 字的点画、 结构、 线条等。

南朝智永楷书《千字文》 (局部) 的字形以方为基础, 浑圆为主, 结构端庄; 用笔上, 笔锋多变,画外取势, 楷形草意。

唐代怀素草书《千字文》 (局部) 用笔圆劲有力, 使转如环, 奔放流畅, 一气呵成。

唐代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笔笔相连, 转折自如, 气势贯通,疏密适度,清秀挺拔,飘洒有致。

②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作评价。

(4) 关于《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 : 学生齐读, 并说说对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的理解。

①教师点拨: 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 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统一。

②拓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颁布和实施时间。2000 年 10 月 31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 自 2001 年 1月 1 日起施行。

三、 总结回顾, 布置任务。

1. 教师总结: 通过上面“阅读材料” 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而且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 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大家在学习中有了很多收获。

2. 布置任务: 下节课, 我们将学习研究报告, 深入了解文字现状。

第三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在前面的学习中,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了解了汉字的过去,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研究报告, 了解一下汉字的现状吧。

二、 学习“阅读材料 5” ——关于“李” 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 《关于“李” 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 学生自由读一读, 结合自己的姓氏谈谈对姓氏的了解。

(1) 教师引导: 这是一篇调查研究报告, 让我们认真读一读, 体会研究性报告的写法。

(2) 学生自主读, 了解报告内容。

(3) 学生再读课文, 初步了解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步骤。

(4) 读了这篇调查研究报告, 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2. 教师点拨总结。

(1) 研究报告由几部分组成?

(由四部分组成: 问题的提出、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研究结论。 )

(2) 我国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3)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不仅可以解决疑问, 还能学到知识, 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拓展研究, 学写报告。

1. 搜集资料,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成一份研究性报告。

2. 小组讨论, 确定研究课题。

3. 按照研究报告的步骤尝试对自己之前研究的内容撰写研究报告。

4. 完善修改, 展示交流。

示例:

关于街头错别字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如今街头不规范用字现象非常普遍, 商店招牌、 街头广告、 社区标语等常出现不规范用字。这些街头不规范用字影响了市容, 对文化传播产生了不利影响, 急需治理, 以净化我国的语言文字环境。

二、 研究方法。

1. 走上街头, 寻找街头不规范用字现象, 记下或拍摄下来。

2. 查阅书籍。 到学校阅览室、 图书馆或书店, 在语言类或文化类书柜, 查找有关街头不规范用字的书籍, 并记录下来。

3. 网络搜索。 在网上查找一些有关街头不规范用字的图片等资料, 并整理汇总。

三、 调查研究情况及资料整理。

我们一共调查了 70 家商店的招牌, 有 9 家出现了不规范用字问题。例如,一家餐厅将“凌晨”错写成了“零晨” , 一则招工广告将“家庭” 写成了“家廷” , 一家洗车店把“洗车打蜡” 写成了“洗车打腊” , 一家服务公司把“安装下水管道” 写成了“按装下水管道” , 一家快餐店甚至把“大排档” 写成了“大排挡”。

通过查找书籍和网络搜索, 我们发现一些街头广告中, 错别字的样式也是五花八门。 例如, 将“打折” 的“折” 写成“拆” , “啤酒” 的“酒” 写成“洒” , “寻人启事” 的“事” 写成“示”,“停车收费” 写成“仃车收费”。

四、 研究结论。

1. 街头错别字出现的原因:

(1) 同音字产生混淆, 如“再” 和“在”、“以” 和“已”、“报” 和“抱”、“坐” 和“座”、“象”和“像”、“凌” 和“零”、“腊” 和“蜡”、“具” 和“俱” 等。

(2) 形近字产生混淆, 如“喝” 和“渴”、“按” 和“安”、“挡” 和“档” 等。

(3) 写字人文化水平比较低, 使用汉字很随意, 如“停车” 和“仃车”。

(4) 字义分析错误, 如“和” 和“合”、“像”“象” 和“相” 等。

2. 针对上述现象, 提出以下建议:

(1) 成立“消灭不规范用字” 志愿者活动小组, 定期走上街头, 讲解街头错别字的危害。

(2) 倡议商家制作标准、 规范的广告牌。

(3) 建议城管和文化稽查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出台整治措施。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努力, 消灭街头错别字, 净化我国的语言文字环境!

四、 总结评价。

1. 填写评价量表。

2. 评选活动之星。

【教学后记】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仞、 岳” 等 5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裳” , 会写“仞、 岳” 等 6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 结合注释, 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同学们,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 分别是什么呢?(生答) 这三首古诗, 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 但是, 你可曾想过, 在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背后, 有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战。 (我们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 称为“边塞诗”。 )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9 课《古诗三首》。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齐读三首古诗, 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 (出示生字词) 着重指导。

(1) 学生交流识字, 轮流读词, 师正音。

(2) 注意区分形近字“摩” 和“磨”。

3. 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同学们, 读完三首古诗, 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 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 语言比较严肃, 注重环境描写。 )

2.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 , 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吧!

(1) (出示相关资料) 了解诗人王昌龄。

(2) 齐读古诗, 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 , 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 (齐读古诗第一、 二句) 我们知道, 这是一首边塞诗, 诗的第一、 二句, 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奇丽壮阔, 苍凉雄浑) 从这两句诗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讨论探究: 抓住重点词“暗”“孤” ) 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 战争惨烈; 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 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 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 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 )

(4) 如果你是戍边将士, 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 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 那么, 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齐读第三、 四句) 第三句主要写了什么?(战士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 然而, 即使战争如此惨烈,他们还是在心中暗暗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打败敌人, 誓不返回家乡。突出了戍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大敌当前时决心奋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四、 小结。

诗人在描写战争时, 先描绘边塞风光以渲染战争气氛, 再集中概括戍边战士长期战斗的艰苦生活及誓死破敌的豪情。从中, 我们不难感受到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 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从军行》 ,在那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中,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破敌的决心和爱国热情。 现在, 让我们再一次背诵这首诗, 体会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 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了解背景。

1. (出示资料) 了解诗人陆游。

2. 齐读古诗, 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3. 这首诗的诗题很长, 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时间: 秋夜将晓。 地点: 篱门外。 事情: 迎凉有感——一阵凉风吹来, 心中产生一阵伤感。 ) 所以简单来说, 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 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 ) 从句式上看, 你发现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句式一致。 ) 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 。除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2. 这两句诗写了奇伟壮丽的山河, 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于是诗人笔锋一转, 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 结合注释, 说说你的理解。 (宋朝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满怀希望地望着南方, 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 如此一年又一年。 )

3.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民的伤心欲绝?(泪尽) 大好河山, 沃土千里, 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 。 然而, 他们的愿望却一次次落空, 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 自由读诗, 体会其中的情感, 并背诵全诗。

四、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1.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 一首写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另一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现在, 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看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吧。 (板书课题)

2. (出示资料) 了解诗人杜甫。

3. 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于 763 年春天。 755 年, 安禄山、 史思明起兵反叛, 史称“安史之乱”。 763 年, “安史之乱” 结束。 流落梓州、 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终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 不禁满怀欣喜。于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

4. 反复诵读, 感悟诗情。

(1) 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乱” , 杜甫被迫流落他乡, 艰苦备尝。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 不禁“涕泪满衣裳” , 这是喜极而泣、 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让我们试着体会这种情感, 再读诗歌。

(2) 探寻“喜欲狂”。

师: 诗人的“喜欲狂” 表现在哪里?

生 1: 他“漫卷诗书” , 胡乱地将书籍一卷, 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 杜甫是一位“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的读书人, 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 这

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啊。 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 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生 2: 从“放歌”“纵酒” , 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师: 杜甫当时已经 52 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 又要开怀畅饮, 真是“喜欲狂”呀!

师: 诗人是为何事、 何人而“喜” 呢?

生 1: 他为战争结束了, 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 2: 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师: 他为战乱平息、国家安定而喜; 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 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 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 我们看到了古代边关的烽烟四起, 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体会到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教学后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 认识“彭、 拟” 等 8 个生字, 会写“泽、 彭” 等 11 个字, 会写“拟定、 锻炼” 等 10 个词语。

2. 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 语言、 神态的描写, 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3. 结合课文内容, 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出示毛泽东图片)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毛泽东) 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同时, 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 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 博大的父爱。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快速浏览全文, 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 (出示生字词) 着重指导。

(1) 学生分组练习识字, 采用分组比赛、 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

(2) 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 师指导识字词。

(3) 注意区分形近字“拟” 和“似”、“眷” 和“誊”。

3.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但是最终, 他还是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 同意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

三、 了解背景, 交流资料。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 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 (生交流抗美援朝的资料。师出示地图,简介历史。 )

四、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快速浏览课文, 说一说, 课文第“一” 和“二” 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 悲痛欲绝; 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 )

2. “青山处处埋忠骨” 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 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还要将诗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 理解毛主席用此诗表达的情感。 )

五、 小结。

老来丧子最是心痛, 此刻, 毛泽东只是一位孤独无助的父亲, 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 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 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 初步体会了毛主席痛失爱子, 悲痛欲绝。 但是, 他作为一位领导者, 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 还有后续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接着看。

二、 掌握内容, 感受细节。

1. 感受丧子之痛。

(1)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想,踏上朝鲜战场才一个多月, 年仅 28 岁的毛岸英就牺牲了。

①读电报, 感受战争的残酷。 (配上战场的枪炮声)读了电报内容,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②再读电报, 感受毛主席的悲痛心情。请大家再读电报, 想想毛岸英牺牲的这个消息对毛主席来说简直就是什么?指名回答。 (噩耗、晴天霹雳)

(2) 请你默读课文有关段落, 在重点词句下加上小圈, 然后多读几遍, 从这些语句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3) 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教师设置语境, 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用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 就像一个月 那么长”“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啊!” )

②“‘岸英!岸英!’ 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 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教师通过“轻一点!是喃喃!”“声音有点大了, 应该是轻声呼喊!” 来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

(4) 小结引读。

①噩耗传来, 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 他整整一天——

②老来丧子, 白发人送黑发人, 年近 60 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 他整整一天——

③更何况毛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 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

④此时此刻, 老人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 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 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⑤此时此刻, 老人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 他的眼睛模糊了, 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⑥此时此刻, 老人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亲切地唤着“爸爸!” 他哽咽了, 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可是, 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

2. 体会抉择之痛。

(1) 屋漏偏逢连夜雨, 事情还不止如此, 秘书带来的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文, 让这颗滴血的心更痛了。

出示电文的主要内容, 轻声地读。 这封电文的到来, 说明毛主席面临着什么?

(2) 面对这封电文, 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觉得用什么词可以概括出来?指名回答。 (犹豫、痛苦)

(3) 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呢?

(4) 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吗?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愿望。

②“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体会到主席矛盾、 痛苦的心情了吗?用你的朗读再现主席当时的心境吧。

(5) 小结引读。

①岸英在世时, 他们聚少离多, 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 他该有多么内疚啊, 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 , 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都长眠在朝鲜, 他决定——

②岸英从小受尽苦难, 作为父亲, 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 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 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子, 他决定——

③岸英是杨开慧烈士留下的骨血, 自己非但没照顾好岸英, 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 他该多么愧疚啊, 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 他决定——

(通过个别指导朗读, 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结引读, 一步步把气氛烘托出来, 让学生走进毛主席的内心, 细细体会伟人的悲痛。 )

(6) 但是, 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 他还是了, 因为这一落笔, 就意味着

(教师在说过渡语时, 出示上句, 与学生互动。 )

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 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毛主席提不起, 更放不下。

(7) 出示“第二天早上, 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请你闭上眼, 走近他, 贴近他这颗滴血的心,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这个夜晚。

学生进行练笔, 播放音乐《神秘的花园》来烘托气氛。出示练笔的开头: “窗外的风更大了„„”学生完成练笔后, 点名反馈。

(此处安排这个练笔, 让学生更加贴近主席的内心世界, 内化语言, 升华情感, 领会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 )

3. 总结课文, 升华主题。

出示填空:

作为主席, 他多么 想() , 多么 想() ; 但是, 作为主席, 他不能() , 不能() 。 毛泽东是平凡的, 更是() 的!

三、 朗读诗句, 总结全文。

1. 尽管不舍, 尽管悲痛, 但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 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

这铮铮的言语下, 是毛泽东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爱。

毛泽东是平凡的父亲, 但他更是伟大的领袖!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句诗!

(再次引读, 让学生在再三读诗句的同时, 明白诗句中蕴含着伟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

2. 结合课文, 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 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骸运回家乡安葬, 那倒无须考虑, 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 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将儿子葬于朝鲜, 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

【教学后记】

11. 军神

【教学目标】

1. 认识“沃、 匪” 等 6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晕” , 会写“庆、 诊” 等 15 个字,会写“诊所、年龄” 等 20 个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 找出文中对刘伯承语言、 动作、 神态的描写, 体会其心理活动, 感受其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 理解其被称为“军神” 的原因。

4. 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 语言、 神态的描写, 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再试着以他的口吻

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师板书: (板书: 军) , 给军组词。

2. 补充板书: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题目是(板书: 军神) 。

3. 释题: “神” 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 (出示“神” 的解释)

4. 过渡: 这里的“军神” 是什么意思呢?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快速浏览全文, 标出自然段, 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 (出示生字) 生齐读, 师正音; 生汇报有问题的字词, 师指导认识。

注意:

(1) 多音字“晕” : yūn(晕倒) yùn(晕车)

(2) “崭” 是上下结构, 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 (出示新词) 学生开火车比赛读词。

4.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再次默读课文, 思考: 谁称赞谁是军神?

出示句子: 沃克惊呆了, 大声嚷道: “„„你堪称军神!”

明确: 沃克称赞刘伯承是军神。

2. 了解人物:

(1) 沃克是一位„„(生齐说)

(2) 刘伯承呢?

川东支队的将领。

(3) 背景介绍。 (出示多媒体)

3. 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刘伯承眼睛受了重伤, 在就医时因从容镇定被沃克医生认出其军人身份,在手术过程中拒绝使用麻醉剂并坚持到手术完成, 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 沃克医生的诊所内来了一位右眼受伤的病人, 沃克医生判定他是一名军人。 那沃克医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 感受细节, 体会心理。

(一) 学习“求治” 部分, 从沃克医生的动作、 语言、 神态变化, 体会他对刘伯承态度的变化。

1. 让学生自读第 1~6 自然段, 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冷漠)

2. 继续自读第 7~10 自然段, 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是怎样的?(惊疑)

(二) 学习“术前” 部分, 了解手术前刘伯承的坚决镇定, 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

1. 手术前, 沃克医生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要求是(生说: 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 , 于是就有了两人的这番谈话, 也就是课文第 12~15 自然段。

2. 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 体会两人的对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学生交流: 吃惊、 平静。

3. 补充资料: 难道刘伯承真的对拒绝使用麻醉剂带来的痛苦毫无顾忌吗?在他的平静背后, 包含着多大的勇气啊, 那么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出示多媒体) : 我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还有健全的大脑, 我仍旧可以驰骋疆场,为祖国效力„„正是因为这样, 他说: (引读) “而我, 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4. 这一部分中, 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转变为关心。

(三) 学习“术中” 部分, 感受刘伯承的坚忍顽强, 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

1. 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更是让沃克医生钦佩。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 16~17 自然段。

2. 出示第 16 自然段, 沃克医生是著名的外科医生, 他“一向从容镇定”,此刻却双手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 , 并且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此时他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刘伯承的勇气和决定让沃克医生深感震撼, 以至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在手术时都不免有些担忧和紧张, 他心疼和担忧病人。 )

3. 疼痛在加剧, 但他始终忍着, 圈点“一声不吭”。 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伯承虽然经受着巨大的疼痛, 但他始终一声不吭, 他的坚强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 这次手术是在眼眶中, 比我们想象的要疼上几百倍几千倍。更何况是在拒绝麻醉的情况下,每一分钟都是钻心的疼痛, 每一秒钟都那么漫长, 让人难以忍受, 而病人却始终一声不吭。

(2) 在沃克医生对他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的情况下, 他仍然“一声不吭”。 从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何等坚强的毅力, 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 带着你的感受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4. 课文抓住了手术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描写, 是什么典型事件呢?(抓破床单)

5. 同学们, 平时我们擦破一点皮都会觉得很痛, 更不要说在眼睛中动刀子了。第17自然段全段没有一个“痛” 字, 请你默读这一段, 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伯承忍受着剧烈的疼痛?

总结: 圈点“紧紧抓住” (用尽力气抓着, 从这个动作看出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疼痛。 ) “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从刘伯承的表现可以想象这是怎样让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啊!) “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崭新的床单我们想撕破都很难,由此可见刘伯承忍受的疼痛真是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

(四) 学习“术后” 部分, 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仰。

1. 学生自主朗读第 18~21 自然段, 思考交流。

(1) 然而更令沃克医生震惊、 钦佩的是, 病人在手术的同时, 他还在干什么?(数刀数)

(2) 一共多少刀?(72 刀) 这是怎样的 72刀啊,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发生在手术室里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小结: 我们能从沃克医生的动作、 神情、 语言体会出他对刘伯承的敬佩, 与之前“冷冷地、 生气地”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为什么?(沃克医生被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感动了、震撼了。)沃克医生对他肃然起敬!让我们怀着对他的崇敬, 读出这位“军神” 的名字——刘伯承。

2. 指导学生齐读第 22~26 自然段。 说说感想。

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的赞美。 这里有两个感叹号, 表达了什么感情?(敬佩的, 赞美的感情) 。

这是沃克医生对他的称赞, 称赞他什么?(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呢?你能结合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吗?(在困难面前, 能够坚持, 意志如钢铁一般) 。 还称赞他什么?(军神)

3. 从哪还能看出沃克医生的敬佩?(肃然起敬、 荣幸)

三、 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1.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 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 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 千里跃进大别山, 令蒋介石惊慌失措, 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 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他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 被誉为“将军的摇篮” ; 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 立下不朽的功勋。 他是中国的——“军神”。 (齐读课题)

2.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 想把这首诗献给刘伯承将军,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赞美一下军神吧!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 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 胜似昔日刮骨人。

【教学后记】

12. 清贫

【教学目标】

1. 认识“筹、 矜” 等 9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吓”。

2. 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 语言、 神态的语句,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 理解“清贫” 的含义, 体会方志敏的高尚品格, 理解革命者的精神和信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出示作者资料) 了解作者。

方志敏: (1899—1935) , 江西弋阳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 先后领导赣东北、 闽浙赣苏区反“围剿” 作战, 并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 作战。1934年11月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5 年 1 月 在江西怀玉山区遭国民党军包围, 在玉山陇首村被俘。面对严刑和诱降,他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 1935 年 8 月 6 日, 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 等。

2. 解释课题: “清贫” , 字典里是“清寒贫苦” 的意思, 在古代多用来形容读书人, 本文主要指方志敏以及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烈士。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后教师纠正读音。

出示生字, 学生朗读。

2. 快速默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 找出本文哪些自然段是叙事部分, 概括主要内容。 (作者被俘,但是在他身上却搜不出一分钱, 作者戏称自 己的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是“传世宝”。 )

三、 精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快速阅读第 2~8 自然段, 找出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 动作、 神态、 语言。

(1) 动作

①作者对国民党士兵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第 2 自然段) 摸、 捏、 拿、 拉、 盯、 吼

(第 6 自然段) 捏

(第 8 自然段) 搜寻、 塞、 抢夺、 望、 说

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详细地将国民党兵士用尽一切办法掠人钱财的贪婪、 丑恶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经过这么详细的搜索, 国民党兵士在方志敏身上到底找没找到他们所期盼的钱财呢?而对他们搜索的结果, 两个兵士达成了怎样的协议?这些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没有, 只有表和自来水笔。 最后决定将表和自来水笔卖出钱来平分。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 印证了方志敏的清廉, 也更彰显了两个士兵的贪婪。 )

(2) 神态

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神态描写的词语。

明确: 凶恶的眼光、 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

(3) 语言

请在文中找到描写语言的句子。

明确: ①兵士(拿榴弹)“赶快将钱拿出来, 不然就是一炸弹, 把你炸死去!”(凶恶的眼光、 威吓)这句话表明国民党兵士为了从方志敏身上获得钱财, 不择手段。

②兵士(拿榴弹) “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决不相信)这句话是说国民党兵士认为共产党当大官的应该和国民党当大官的一样都很有钱, 而事实则不然, 这更加突出了共产党的清廉。

③另一兵士“决不会没有钱的, 一定是藏在哪里, 我是老出门的, 骗不得我。”

④方志敏“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 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微笑着, 淡淡地说)表明了方志敏的无所畏惧。“微笑着, 淡淡地说” 表现了方志敏的从容自若。

2. 国民党兵士在搜找钱财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呢?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明确: (第 2 自然段) 热望—(第 2 自然段) 激怒—(第 6 自然段) 企望—(第 8 自然段) 失望这种由高到低的情绪变化表明了国民党兵士贪婪和爱财的本性。

3.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

明确: 侧面描写, 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 清贫守节。

4. 从这些描写中,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作者很乐观地看待这件事, 称之为“趣事”。 (第 1 自然段)

四、 小结。

这便是作者所说的那件“趣事”,着实有趣啊,有的人眼里只认得钱,而有的人心里却记挂着人民和革命事业!正因清贫, 才有洁白朴素的生活, 这也是革命者能够战胜困难的原因。

【教学后记】

习作: 他

【教学目标】

1. 审明题意, 将题目补充完整, 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具体。

2. 重点刻画人物的语言、 动作、 神态等, 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过程】

一、 明确主题, 激发兴趣。

1. 回顾本单元课文, 进一步感知人物描写方法。

(出示本单元所学现代文课文的课题: “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 )

在老师的带领下回顾学过的课文, 思考课文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使故事变得生动感人。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出示课文中示例:

(1)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 眼睛离脑子太近, 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2) 病人一声不吭, 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 手背青筋暴起, 汗如雨下。 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明确: ①这段话是对刘伯承神态和语言的描写, 平静的神态、坚定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从容镇定,以及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忠诚。面对手术,刘伯承想的不是如何减轻疼痛,而是革命事业,他担心麻醉剂会影响脑神经, 影响他以后指挥战斗。 从中可见他坚强的意志和为国效力的决心。

②这段话通过对刘伯承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表现他意志的坚强。 面对如此巨大的痛苦, 刘伯承“一声不吭”, 他心里想的是如何更好地为国效力,为了革命他甘愿忍受这样的剧痛,从中可见其坚强的意志。

2. 出示课题, 明确习作主题。

让我们学习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性格。

出示课题: 他

3. (出示相关要求) 在生活中, 我们总会和别人有交集、 有联系, 自然我们也会留意到别人的喜怒哀乐, 那么, 谁感动、 生气、 伤心、 兴奋„„的样子让你印象最深刻呢?回忆一下令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把题目补充完整。

二、 明确要求, 确定文题。

1. 研读、 明确习作要求。

2. 读课文, 讨论怎样把一个人的样子写具体?

(出示片段: 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1) 这段话写了什么?(他在欣赏雕像)

(2) 重点写了他的什么?(神态、 语言、 动作)

(3) 表现了他的什么?(入神与专注)

所以, 我们在描写事件中的人物时, 一定要重点突出人物的特点, 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一个人的样子。

三、 选材立意, 刻画细节。

1. 补充完题目 以后, 我们要想一想, 发生了什么事令他有了这样的表现, 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先梳理清楚, 再把这件事写下来, 但是, 要注意的是, 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 比如: 他说了什么话(语言) 、 他做了什么(动作) 、 他的表情怎么样(神态) 等, 这些描写要能够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2. 片段示例:

场景再现: 数学课上, 老师出了一个题目 , 很多同学都百思不得其解, 在最后一刻, 王辰走上讲台, 三下五除二写出了解题思路, 并且得出正确答案, 此时他„„

示例: 一想到刚刚答对了那么难的题目, 王辰就激动不已, 眼里闪着胜利的喜悦, 笑容布满了他涨得通红的脸。 他高兴地从座位上跳起来, 手舞足蹈高声喊着: “耶!我做对了!”

3. 佳作共享。

出示《他陶醉了》 例文, 学生赏析。

明确: 这篇作文写一个小学生来到阅览室读书并陶醉于故事之中的事。文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内容完整, 叙事有条理。 文章运用了神态、 语言、动作描写,从正面表现他读书时入迷的样子, 同时又描写了同学和老师的反应, 从侧面烘托他的认真和陶醉,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四、 练习写作, 指导讲评。

1. 学生确定题目, 开始写作, 师巡视指导。

2. 挑选优秀作品展示, 问题作品讲评。

3. 学生再次做修改。

五、 小结。

生活中, 每天总能遇到新鲜事, 如何把写人和写事融合到一起再进行细致刻画, 是一种技巧。所以, 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 勤于练笔,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内容更具体, 描写更到位。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单元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会从语言、 动作、 神态感受人物内心。

2. 通过练习, 学会通过语言、 动作、 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理解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 从“日积月 累” 的两首古诗中, 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起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平台, 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 我们看到了手术台前担忧病人的沃克医生、手术台上毅力惊人的刘伯承, 感受到了毛主席老来丧子的无限悲痛, 更体会到了方志敏作为共产党员清贫的美德。

1. 讨论: 大家在学习课文时, 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把握这些内容的呢?(抓住关键语句; 抓住人物的动作、 语言、 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

2. 交流: 那么, 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到人物的内心?回忆一下,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可在本组课文中选)

3.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在阅读中, 能够抓住最关键的描写, 去把握人物的内心和情感, 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所以, 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 可以多用这种方法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

二、 词句段运用。

1. (出示句子)

(1) 读句子,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句 1: 沃克医生一定是被眼前这位病人的伤势吓到了, 这么重的伤还能如此镇定, 他心里一定很震惊。

句 2: 毛泽东无法从噩耗中走出来, 他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他觉得儿子一定还会回来的。

句 3: 在无法搜出任何东西的情况下, 两个兵士除了失望, 还有不解: 为什么一个大官却身无分文?

(2) 选择下面其中一种情景, 写一段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话。

例: 久别重逢——在机场看到爸爸的那一刻, 小明飞奔过去, 紧紧地抱住了他, 眼泪止不住地流,嘴里不停念叨着: “五年了, 我已经五年没有见到你了, 爸爸„„”

2. (出示句子) 读句子, 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 这两个句子在写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时, 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能体现此刻人物的内心。 )

(2) 照样子说句子:

例: 他在房间里一边唱歌一边玩游戏, 可是一听到妈妈的脚步声, 就立刻关掉了音乐, 收起了游戏, 把作业都摆在桌上, 等着妈妈来检查。

三、 书写提示。

(出示文章: 《帆》 )

齐读文章, 从书写方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总结: 用硬笔书写整篇文章, 应注意:

(1) 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 一般居中书写。

(2) 段落要分明。 每一个段落开头都要空两格写。

(3) 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点号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

(4) 还要注意书写时字的大小和间距要基本一致。

四、 日积月 累。

1. 我来读古诗。

(1) 借助字典, 通过自读、 互读的方式, 将两首古诗读正确、 读通顺。

(2) 学生听老师范读, 感受朗读中的节奏和停顿, 做好标记。

2. 我来说古诗。

认真观察插图, 结合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含义。

(1)《凉州词》 中“杨柳” 有何含义?为何要“怨” ?(“杨柳” 指《折杨柳》,是一首离别的曲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两句写曲中的哀怨引发征人怨“春风不度玉门关” , 表现出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 尽显其思乡之情。 )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从题目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 诗人在(黄鹤楼) 送别好友(孟浩然) 去(广陵) , 所以在开篇, 诗人直奔主题, 直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情景, 这时正是阳春三月 , 所以黄鹤楼周围(繁花似锦) , 在这样的美景中送别友人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②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诗人并没有具体说出送别友人时的经过,而是直接跳到了友人离开以后,他面对长江, 看着友人的船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了天边, 在平淡的描写中, 透露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五、 小结。

我们常说: 细节决定成败。 故而在阅读时, 我们也要学会抓住细节, 掌握最有用的信息, 便于我们体会文章情感。

【教学后记】

13. 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 认识“墩、 搂” 等 12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监” , 会写“跤、 搂” 等 15个字, 会写“摔跤、欺负” 等 9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 结合课文句子感受小嘎子、 祥子、 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 语言、 外貌、 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 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 内容为文学、 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 让学生说出其名字和最显著的特征。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 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 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 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顾全大局的蔺相如, 知错能改的廉颇, 勇武过人的武松„„)在作家的笔下, 这些人物特点鲜明, 让我们印象深刻, 久久难忘。

2. 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3.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 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 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们所塑造的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 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 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借助拼音读一读。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嘎(gǎ) 、 腮(sāi) 、 欺负(fu) 、 脚腕(wàn) 。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鞭、 扳、 腕、 疤、 喉、 咙” , 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回答问题:《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 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各选自哪部作品?作者又是谁?

(1) 《摔跤》 的主人公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 选自《小兵张嘎》 , 作者是徐光耀。

(2)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的主人公是人力车夫祥子, 选自《骆驼祥子》 , 作者是老舍。

(3) 《两茎灯草》 的主人公是严监生, 选自《儒林外史》 , 作者是吴敬梓。

四、 小组探究。

朗读课文, 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段落, 分小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前先分组朗读, 熟悉课文。选部分学生作为演员, 剩余的学生作为导演。 导演说戏, 演员演戏, 老师评戏。 分别指出生动之处、不足之处, 让学生自主讨论, 自主学习。 (指出外貌、 语言、 动作、 心理、 神态等)

五、 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 你感受到了什么?(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 指名读生字新词, 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对人物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

举例说说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 (让学生充分发言)

(1) 人物的评价, 如小嘎子很机灵, 祥子很健壮, 严监生很吝啬„„

(2) 人物言行的感受, 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 的动作在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

2. 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外貌、 语言、 动作、 心理、 神态描写等)

3. 《摔跤》 中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句子有哪些?分别是哪种描写方法?

(1) 语言、 动作描写:“是吗?” 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 是一叉一搂的, 还是随便摔?”表达效果: 体现出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

(2) 心理描写: 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 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表达效果: “沉不住气” 表现出小嘎子对长时间不能取胜的不耐烦, 这种急躁的心理预示着他的失败。

4. 《他是一棵挺脱的树》 中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 (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说说喜欢的原因。 )

祥子来自农村, 他一个是靠卖苦力为生的人力车夫。 他老实、 健壮、 坚忍, 如同骆驼一般。 健壮的身体是他赖以谋生的基础。 他自尊好强, 吃苦耐劳, 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

作者着重描写祥子那粗壮的脖子、 红扑扑的脸、 硬棒的身体和四肢, 远远望去, 犹如一棵挺脱的树, 坚毅、 壮实。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 隐含着对劳动者的健壮体魄和高尚情操的赞美。

5. 画出《两茎灯草》 中最能表现严监生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 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头。

(1) 从这个句子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可以感受到严监生病情的严重, 试着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

(气息奄奄、 病入膏肓、 行将就木、 生命垂危、 一息尚存„„)

(2) 从“总” 字可以看出严监生垂死挣扎时间之长。 讨论: 这时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头” , 为的是什么?(注意分析不同的人对两个指头的含义的猜测、 严监生的表现和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

两个指头的含义 严监生的表现 严监生的心理大侄子 两个亲人 把头摇了两三摇 着急二侄子 两笔银子 把两眼睁得滴溜圆, 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越发指得紧了 焦急、 生气奶妈 两位舅爷 把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气极赵氏 两茎灯草 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登时就没了气 安心为的竟然是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 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严监生的心理可让学生自己揣摩, 不设统一答案。 )

三、 感悟写法, 尝试描写。

1. 快速阅读三篇短文, 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 做好标记。

2. 交流讨论: 学生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教师随机点拨。

点拨要点: (1) 对人物动作、 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身份。 例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 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2) 采用典型事例, 突出人物形象。 例如, 严监生临死前还惦念两茎灯草, 这件事最能表现他的吝啬。

(3)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突出人物特点。 例如, 对祥子外貌的描写, 突出了祥子强健的体魄, 表现了祥子精气神十足、 充满生气的特点。

小结: 描写人物时, 要选取典型的事例; 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3. 回忆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 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 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段。

四、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学了《人物描写一组》 , 了解到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等。 在描写人物时, 要根据人物的身份、 性格、 特定的情境选择相应的描写方法, 从而体现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教学后记】

14. 刷子李

【教学目标】

1. 认识“浆、 傅” 等 7 个生字, 会写“浆、 傅” 等 15 个字, 会写“粉刷、 师傅” 等 17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 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3. 结合课文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 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音乐导入: “我是一个粉刷匠, 粉刷本领强, 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 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 哎呀我的小鼻子, 变呀变了样„„”

2. 在我们的印象中, 粉刷匠就是那个花了鼻子的小工人, 那么冯骥才先生笔下的粉刷匠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与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又有何不同?今天, 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俗世奇人——刷子李。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 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借助拼音读一读。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白浆(jiāng) 、 师傅(fu) 、 包袱(fu) 、 蘸(zhàn) 、 发怔(zhâng) 。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袱、 馅、 傻” , 并在黑板上示范。

(“袱” 是左右结构, 是“衤 ” , 不要写成“礻 ”。“馅” 右下是“臼” , 中间两横不相连, “傻”右上是“囟” , 不要写成“白”。 )

4. 作者作品介绍。

冯骥才, 1942 年生于天津, 祖籍浙江宁波, 是当代著名作家和民间文艺家,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 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全国优秀散文(集) 奖。 著有《啊!》《俗世奇人》《雕花烟斗》 等。 他的作品选取素材的角度新颖, 用多变的艺术手法, 细致深入的描写, 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

《俗世奇人》 是冯骥才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全书由 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 半文半白, 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 取话本文学旨趣。 书中所讲之事, 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 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 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于天津的民间传说。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 说一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1) 刷子李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 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 干完活, 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2) 刷子李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 刷浆时, 只要身上有白点, 白刷不要钱。

(3) 刷子李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 在刷浆时, 不仅能圆满完成工作, 还能细心观察, 注意到徒弟的心思变化。

2. 刷子李有什么绝活?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刷子李的绝活是刷墙。“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 干完活, 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3. 课文是怎样表现他这一绝活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用“() ” 勾画, 分组进行讨论。

(1) 请一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展示出他们的答案。

(2) 请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或点评。

(3) 师点评。

(4) 将所有相关的句子分类别出示, 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然后让学生总结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体现刷子李的绝活的。

点拨要点: 刷墙的衣服、 刷墙的动作、 刷墙的规矩、 刷完墙的效果。

刷墙的衣服:

①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 干完活, 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②果然一身黑衣黑裤, 一双黑布鞋。 穿上这身黑, 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③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刷墙的动作: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 悠然摆去, 如同伴着鼓点, 和着琴音, 每一摆刷, 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 极是好听。

刷墙的规矩:

①只要身上有白点, 白刷不要钱;

②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③每刷完一面墙, 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 抽一袋烟, 喝一碗茶, 再刷下一面墙。

刷完墙的效果:

①刷子划过屋顶, 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 白得透亮, 白得清爽。

②啪啪声里, 一道道浆, 衔接得天衣无缝, 刷过去的墙面, 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5) 拓展。 如果是你, 你会选择跟刷子李一样立下规矩, 重质, 不求速度, 慢慢地刷; 还是会选择跟其他粉刷匠一样, 重量, 求速度呢?

(引导学生积极自由地回答, 两者都正确, 加以引导应重质量, 在当今社会时间也很重要。 )

四、 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 你感受到了什么?(刷子李技艺的高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 指名读生字新词, 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了解到刷子李技艺的高超。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呢?接下来, 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探讨。

思考问题: 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与《描写人物一组》 有何异同?

二、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语段赏析: 画出第 5 自然段中描写刷子李的语句, 小组交流汇报。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 悠然摆去, 如同伴着鼓点, 和着琴音, 每一摆刷, 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 极是好听。啪啪声里, 一道道浆, 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第一句写师傅刷墙的动作; 第二句写师傅刷墙的效果。为了说明效果好,作者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 刷墙是一件辛苦的事, 而对于刷子李来说却是一件(快乐、 轻松、 简单) 的事。 可见刷子李(干一行、 爱一行、 专一行, 技艺高超) 。

(1) 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2) 点评学生的答案。

师: 我们通过完成第 5 自然段的阅读, 了解到刷子李确实技艺高超, 可是他的徒弟曹小三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 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2. 找出描写曹小三的语句, 小组交流汇报。

(1) 在文中找出所有描写曹小三的句子(可以加上横线) , 其中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请重点勾画(可以加上波浪线) 。

(2) 学生先独自阅读, 再在小组交流, 然后小组汇报。

(3) 出示句子, 指导朗读:

①每一面墙刷完, 他搜索一遍, 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②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 曹小三给他点烟时, 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黑中白, 比白中黑更扎眼。 完了, 师傅露馅儿了, 他不是神仙, 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③说着, 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 那白点即刻没了, 再一松手, 白点又出现, 奇了! 他凑上脸用神再瞧, 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

(“居然”“竟然”“奇了” 这三个词都表现了曹小三意外的心理活动。 )

(4) 你能简单地概括出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小结曹小三心理变化。 (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

3. 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1) 曹小三这一天跟着师傅所见所闻和传说有出入吗?

生齐读第 1 自然段。 刷子李敢立这样的规矩, 说明什么?

(自信, 艺高人胆大)

(2) 刷子李的自信、 高超技艺是怎样来的?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 能找到吗?

出示: 好好学本事吧!能将“好好” 换个词来表示吗?(认真、 刻苦、 老实、 乖乖等)

(3) 描写曹小三有什么作用?

对曹小三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能够衬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 (烘托或衬托)

4. 课件出示: 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 见到听到学到的, 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

曹小三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 刷子李的特点: 技艺高超。

2. 课文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正面描写: 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 刷墙的规矩、 刷完墙的效果)

3. 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 , 还有四个“然”相对应, 是哪四个词?

(果然→居然→竟然→忽然) 用这四个词写一段话。

4. 点明应重视真才实干, 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生活, 好好学本事的道理。

【教学后记】

习作: 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目标】

1. 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 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2. 激发学生善于观察、 勇于实践的能力, 提高写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 小区里锻炼身体的叔叔阿姨, 学校里的校长、 老师、 同学, 还有上学时遇到的公交车售票员, 维护秩序的交通警察, 报刊亭的老板, 卖早餐的小贩„„你对哪些人印象深刻呢?他们的那些事例让你记忆深刻呢?

二、 回顾前文。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①通过典型事例, 把人物写具体; ②运用语言、动作、 神态、 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特点; ③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 间接表现人物特点。 这些方法你还记得吗?我们今天就运用这些方法, 描写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注意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

三、 写作指导。

1. 这节课我们要写一个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 他(她) 的哪个特点让你印象深刻?他(她) 的这个特点是通过哪几件典型的事例表现出来的?(自读课本中的图表, 总结技巧)

2. 让学生先确定写作对象(人) , 再确定文章线索(特点) , 最后补充作文素材(典型事例) 。

3. 列框架, 先确定好框架, 再动笔。 注意要正面描写(动作、 语言、 外貌、 神态、 心理描写) 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同时, 还要做到有详有略, 详略得当。

四、 写作点评。

1. 学生写完后与同桌交换交流, 也可以小组内交换交流。

2. 选择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 在全班进行点评。 写作的重点在于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生动、 流畅, 等等。

【教学后记】

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

2. 运用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 写片段。

3. 通过“习作例文” 的学习, 体会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习, 交流平台。

1.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 我们认识了机灵的小嘎子、 健壮的祥子、 吝啬的严监生、 技艺高超的刷子李。除了课本里的人物, 平时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如书本里的文学形象,电视里的艺术形象, 家庭里的亲人, 校园里的老师、 同学, 社会中的警察、 医生、 护士、 清洁工、 保安、快递员、 售票员等。 这些人物中, 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谁呢?是他的外貌还是你和他之间的故事让你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把外貌或者故事说清楚。 )

2. 要写好一个人物, 写出人物的特点, 不仅要细致观察, 还要了解一些写人的基本方法。 首先,选用典型事例, 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 其次, 可以运用动作、语言、 外貌、 神态、 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 此外, 也可以通过描述周围人的反应, 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

二、 交谈练笔, 初试身手。

1. 在这个单元中, 我们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那现在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方法写一写你身边的某一位同学。

学生练笔时, 老师巡视并指导多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鼓励学生举手分享自己写的小练笔。

2. 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的人, 是最爱我们的人, 也是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 有的爸爸妈妈可能经常陪孩子做游戏、学习, 有的爸爸妈妈可能大多数时间都在忙工作,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都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 想一想有哪些典型的事例可以体现他们的特点。 (小组交流, 代表发言。 )

三、 学习例文, 积累参考。

1. 《我的朋友容容》

(1) 文章描写容容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容容总是搬着椅子,爬上去,踮起脚,从大门口的邮箱里取出报纸来, 然后爬下椅子, 奔来把报纸交给我: “任叔叔, 报纸来啦!” ) , 神态描写(她看看我手里的报纸, 忽然噘起嘴唇, 挺委屈地走了。 ) 等。

(2) 文章除了运用正面描写, 还写了作者与容容交往的两件事情, 使容容这一形象显得更具体、更生动。

2. 《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1) 文章描写小守门员运用了外貌、 动作、 神态、 心理描写(看那个留平头的小守门员,他身着深蓝色的运动衣, 浅蓝色的短裤, 脚穿运动鞋, 戴着手套。只见他分腿弯腰,上身前倾,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膝盖磕破了也毫不在意, 真像个专业的足球守门员!他想着自己可千万不能大意, 绝不让对手冲破最后一道防线。 ) , 写出了小守门员的认真与专注。

(2) 除此之外, 文章还写了腆着肚子的候补小男孩、 戴红帽子的小女孩、 扎着蝴蝶结的女孩、抱着洋娃娃的小女孩、 大个子叔叔等。 作者抓住众人各具特色的外貌、 神态和动作等,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交流一下, 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

【教学后记】

15.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 认识“吾、 弗” 2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夫” , 会写“矛、 盾” 等 4 个字。

2.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 结合注释, 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 理解故事的寓意。

4.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 说说“其人弗能应也” 的原因, 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 今天阳光明媚, 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 老师你说错了。 )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 自相矛盾。 )

2. 同学们, 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 试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

3. 这节课, 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 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 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看《自相矛盾》 的视频) 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 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借助拼音读一读。

2. 指名读生字。着重指导: 弗(fú) 、 夫(fú)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 盾、 誉、 吾” , 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 的笔画是横撇、 点、 横钩、 竖钩、 撇。“盾” 的部首是“厂”。“誉” 的部首是“言”。“吾” 的部首是“口”。 )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 (介绍相关资料,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

矛: 古代兵器, 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 挡住敌人刀、 箭等的牌。

韩非: 战国末期哲学家, 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 体裁。 (寓言)

3. 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 他先夸他的盾好, 什么东西也戳不破; 又夸他的矛好, 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 拿你的矛刺你的盾, 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

4. 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

楚人: 楚国人。 鬻(yù) : 卖。 誉: 称赞, 这里有“夸耀” 的意思。 陷: 穿透。 利: 锋利。 以: 用。 弗:不。 应: 回答。

5. 教师范读。

概括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 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锋利, 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个人无法回答。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长矛, 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指名读, 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

2. 他这般夸耀, 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何如?”

3. 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 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 哑口无言、 张口结舌„„

4. 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 要前后一致。

五、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 班级交流讨论: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 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 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告诉我们: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讲究分寸, 不能自相矛盾。 )

2. 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我们来想办法帮帮他, 帮他卖出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为楚人想办法, 自由发言。 )

3. 说话不要前后矛盾, 说话要有逻辑性。 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教学后记】

16.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 认识“膑、 讥” 等 5 个生字, 会写“丧、 瞪” 等 8 个字, 会写“依次、 等级” 等 12 个词语。

2. 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 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了解人物想法。

3. 读懂课文内容, 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4. 知道用原来的马, 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 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 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纸牌小游戏。

老师拿出六张扑克牌, 分为两组, 分别是红桃的 4、 8、 10, 梅花 3、 7、 9。老师和学生各选一组,然后比大小。 老师依照田忌赛马的思维跟学生玩两盘, 把输和赢的两种情况都体现出来。

2. 在历史上, 像这种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 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战 曹操 2 万人战胜 10 余万敌军

赤壁之战 周瑜、 刘备 5 万人战胜 20 余万敌军

淝水之战 谢玄 8 万人战胜 80 多万敌军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 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借助拼音读一读。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轻蔑(qīng miâ) 、 孙膑(bìn)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瞪、 耀、 蔑、 赢” , 并在黑板上示范。

(“瞪” 是左右结构, 部首是“目” , 右上方的笔顺是横撇、 点、 撇、 撇、 捺。

“耀” 是左右结构, , 右下方是“隹” , 而不是“住”。

“蔑” 是上中下结构, 中间是“罒” , 不是“四” , 下面是“戍” , 不要少写一点。

“赢” 是上中下结构, 部首是“月 ” , 下面是“月 、 贝、 凡”。 )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 说一说,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

(课文以“赛马” 为线索, 写了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 )

2. 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 边读边思考: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3. 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1) 学生自学、 讨论。

(2) 小组汇报:

① 第一次赛马

第二次赛马

齐威王

田忌

齐威王

田忌

②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

a. 两人的马没换。

b. 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c. 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 先上等, 后中等, 再下等。

③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

a. 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 先下等, 后上等, 再中等。

b. 比赛结果不同。

c. 齐威王前后心情不一。 第一次齐威王胜, 得意扬扬。 第二次齐威王败, 目瞪口呆。

四、 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 你感受到了什么?(只要多思考, 以弱胜强也不是不可能。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 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两次赛马的比赛结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初赛失败后, 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和表现。

二、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自由朗读 1~2 自然段。

(1) 田忌为什么都失败了?

本段中写“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 这说明彼强我弱。 而比赛的时候却是“上等马对上等马, 中等马对中等马, 下等马对下等马”。 所以田忌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2) 体会“垂头丧气” 是写田忌初赛失败后的情绪。

垂头丧气: 形容情绪低落、 失望懊丧的神情。 在课文中是写田忌失败后情绪颓丧, 非常失望的神情。

(3) 你认为田忌要怎样才能赛过齐威王?(实力或技巧方法)

组织学生议论, 各抒己见, 最后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学习第 3~12 自然段。

2. 有感情地朗读第 3~12 自然段。

要求: (1) 找出描写田忌情绪的三句话。

①“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是写田忌初赛失败的情绪, 认为好朋友孙膑也看不起他。

②“你是说另换几匹马” 是写田忌只看到马力的强弱, 没有认识到比赛方法的重要。

③“那还不是照样输” 是写田忌没有信心, 缺乏求胜的精神。

(2) 找出描写孙膑神态的四句话。

①“从刚才的情形看, 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是写孙膑当朋友失意时,热情鼓励。

②“我不是挖苦你, 你再同他赛一次, 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是写孙膑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之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

③“摇摇头”是否定田忌的想法,“一匹也不用换”初次表露出马力强弱不能决定比赛的胜负。

④“胸有成竹地说” 是写孙膑早已思考成熟, “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是写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 再三用必胜的语言鼓舞田忌的斗志, 终于使田忌鼓起勇气, 充满信心再次比赛。表现在田忌说:“当然不服气, 咱们再赛一次!”

3. 体会三个人的对话。 默读 13~18 自然段。

提问: (1) 第二次比赛, 马还是原来的马, 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下对上, 上对中, 中对下。 调换出场顺序。 突出孙膑善于观察, 认真思考, 深入分析的品质。 )

(2) 齐威王为什么失败?

①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 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 便讥讽田忌: “怎么, 难道你还不服气?”

这段话是写齐威王根本没把田忌放在眼里, 充分表现出骄傲自满的弱点。

②齐威王轻蔑地说: “那就来吧!”

这段话是说齐威王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 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讲解以上两句话, 要充分突出齐威王盲目骄傲自满, 只凭马力、不善智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孙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安排了田忌赛马的出场顺序才取得胜利的。

③齐威王有点儿心慌了。

田忌胜了第二场, 齐威王稍有觉醒但已经晚了, 已无调整余地了, 所以到第三场比赛下来, “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结果已成定局。 突出思维的重要性。

(3)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中心句)

三、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 除了田忌赛马里面两种比赛匹配的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有, 但只有孙膑说的那种是取胜之道。 再次突出了孙膑的聪明机智。 )

2. 让学生各选一个角色朗读课文, 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演一演。演完并让学生再次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3. 你还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 是智力的比赛, 不是力量的比赛, 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 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 因此,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取胜。 )

【教学后记】

17. 跳水

【教学目标】

1. 认识“肆、 桅” 等 7 个生字, 会写“艘、 航” 等 14 个字, 会写“环游、 航行” 等 12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 理清故事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 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 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 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 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 解题导入。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接下来, 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 17 课《跳水》。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 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借助拼音读一读。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桅杆(wãi gān) 、 吓唬(xià hu)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 肆、 帽、 桅” , 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 是左右结构, 部首是“舟” , 右部“叟” 的笔顺是撇、 竖、横、 横折、 横、 横、 竖、 横撇、 捺。

“肆” 是左右结构, 部首是“镸” , “镸” 的笔顺是横、 竖、 横、 横、 横、 撇折、 点。

“帽” 是左右结构, 右边是由“” 和“目” 组成的。

“桅” 是左右结构, 部首是“木” , 右边是“危”。 )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 说一说, 课文讲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 自行找到相关答案。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

2. 通读全文, 根据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 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 猴子抢孩子的帽子, 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 孩子为了追回帽子, 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 船长急中生智, 命令孩子跳水, 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 →(船长逼孩子跳水, 孩子得救)

四、 拓展交流。

1. 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 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 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 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 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 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 多思考。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 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 经过、 结果。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 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 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 如《战争与和平》《复活》 等。

二、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我们都知道, 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 那么, 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 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模仿人的动作, 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 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 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 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 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 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 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 反而撕得更凶了, 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 这时候, 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 张开胳膊, 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 等孩子一浮上来, 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 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 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 在整个故事中, 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 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 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 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 , 气氛轻松。 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 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 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 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 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 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 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 感悟孩子的处境。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 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 也难以回转身来。

(出示课件) 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 千钧一发、 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 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 语速稍快, 声调稍高, 突出重点词语。 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 “正在这时候, 船长从船舱里出来, 手里拿着一支枪。” 过渡句。 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 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 “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 可是时间宝贵, 人们救人心切, 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

5. 想一想: 在那个危急时刻, 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 当时情况十分紧急, 孩子只要一失足, 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 当时天气风平浪静, 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 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 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 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 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 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 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 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 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 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综上可知, 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 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 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 “跳水” 是事情发展的结局, 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 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 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

三、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 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 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 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 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 学习课文后, 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言之有理即可。 )

3. 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 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 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 下落位置不定, 不容易接到, 冲击力大, 容易受伤。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 又有水手的帮忙。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 又很安全, 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

4. 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 遇事不要慌, 要沉着冷静, 要多想办法, 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教学后记】

习作: 神奇的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 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把遇到的困境、 求生的办法、 曲折

的过程写具体, 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观看探险短视频) 同学们都看过有关探险的书籍或者电影吧?(看过)

里面有哪些有趣的情节?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没错, 里面的情节能抓住读者的心, 有一定的险情, 而在最关键的时候, 就会出现一个聪明的人带着大家脱险, 配上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 让我们觉得惊险又有趣。

2. 你想不想去探险呢?今天, 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险。 (板书: 神奇的探险之旅)

二、 启发思路。

1. 各位探险爱好者们, 探险需要组队一起的哦, 那么, 你们想跟什么样的人成为队友呢?

读图表及要求, 理解题意, 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 探险无小事, 如果几个人都是不专业的, 都是没有相关经验的小孩子, 在发生危险之时,很可能难以脱身; 如果其他人都是探险专业户, 只有一个小孩子, 怕没有人可以交谈, 大人们甚至可能会帮忙挡掉所有的危险, 那就达不到探险的目的。 )

2. 探险的团队十分重要, 从两列人物中各选一位, 和你组成一个探险小队。你选择的是哪两位?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说出自己想要结伴而行的伙伴是谁, 原因又是什么。 )

3. 确定探险小队的成员后, 我们来讨论一下去哪儿探险。

是茫茫大漠、 热带雨林、 海中荒岛、 幽深洞穴, 还是南极冰川„„(引导学生讨论探险的相关地方,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

4. 选择你想要去的探险地点, 思考可能遇到的险情有什么?(遭遇猛兽、 暴雨来袭、 断水断粮、落石雪崩、 突发疾病„„)

5. 了解这些之后, 你还有决心继续探险吗?(有) 那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交流)

三、 习作指导。

(一) 在整个想象的过程中, 可播放背景音乐, 营造气氛。

1. 经过漫长的奔波, 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探险之地。 (板书: 入险地)

2. 想要遇到更有趣的事物, 探寻没有人知道的秘密, 需要走到险地的深处,小队走进了„„突然„„(板书: 遇险情)

3. 探险小队的某个人说出了某个点子, 全队齐心协力、 互帮互助, 脱离了险境。(板书:脱险境)

多媒体呈现:

怎样写探险内容的作文?

(1) 把探险过程写完整。

到哪里去探险?和谁去探险?探险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如何?这些内容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且要完整。

(2) 要写出具体内容。

把探险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每个人的语言、 动作、 神情、 心理变化等,都要写出来,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

(3) 写出感受。

探险的过程往往是神秘而紧张的, 要把这种特点表现出来, 就需要时时关注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心理变化。 这样, 人物心理的变化, 也印证了探险过程的紧张气氛。

(二) 开始写作。

听起来咱们的探险之旅非常有意思啊!下面我们就拿起笔, 一起记录探险过程中难忘的时光吧。写的时候要把过程写具体, 结合人物的心理描写。

四、 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 在全班进行点评。 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探险的过程, 能使读者身临其境, 语言通顺恰当等。

五、 小结。

学生由自己感兴趣的探险活动开始想象, 到达探险之处, 接着发生险情, 最后脱险。文章由此三部分组成, 把事写具体, 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 延伸。

提议全班同学相互交换作文, 哪些写得不具体的, 把它补充具体, 哪些可以写得更有吸引力的,可以运用修辞手法的, 再改一改。把全班同学的作文集成一本书叫《神奇的探险之旅》 或《探险日记》 等。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 遇事多思考, 沉着冷静。

2. 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3. 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 3篇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 3 篇课文, 想一想: 每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人物的表现怎样?(快速过一遍内容)

二、 交流平台。

1.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每篇课文人物的思维方式, 由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交流平台, 并回顾《田忌赛马》 和《跳水》 两篇课文, 想一想这两篇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把你的发现和感受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

2. 交流完毕, 请学生自由发言, 说出自己的发现。

《田忌赛马》 中, 孙膑通过仔细观察, 发现只要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 《跳水》 中,船长在儿子万分危急的情况下, 根据具体情况, 综合考量, 做出让儿子跳水的决定, 最后使儿子脱险获救。 他们的机智和谋略不由得让人叹服。

教师点拨总结: 在相同的环境中, 面对同一件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这就是人思维的不同。思维不同, 行动则不同, 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思维方式, 进而开拓自己的思路。

3. 生活中,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理性思考, 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

三、 词句段运用。

1. 读一读加点字,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1) 教师点拨总结:

①每组两个词语, 加点字都相同, 而且第二个词是对第一个词的加点字的解释。

②第二个词的两个字都是近义词, 表示相近的意思。

(2) 在平时的学习中, 我们经常能遇到这些有趣的词语, 要把它们积累下来。 除了上面这些, 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近义词的词语呢?(见多识广 高瞻远瞩 调兵遣将 狂风暴雨 千辛万苦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

2. 读一读, 注意加点的部分, 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点拨: 第一句话中, 通过放大人们的感受, 突出了时间的漫长, 人们等待的焦虑; 第二句话中, 通过罗列一组表示时间漫长的词语, 突出了时间变化之快。

示例:

两点, 两点半, 三点, 三点半„„他一次又一次地看着时钟, 怎么天还不亮啊?

3. 读一读材料, 具体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么为这位中学生修改作文的。

教师点拨总结:

(1) 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2) 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3)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4) 增删词句, 使语言更规范, 意思表达更清楚、 完整。

四、 日积月 累。

1. 学生齐读“日积月 累” 的句子。

2. 学生交流句子意思, 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

释义: 别说你出发得早, 还有比你更早的人。告诫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虽然自己很努力了,但仍有更努力的人, 我们不能骄傲自满。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释义: 临近水边, 时间长了, 就会了解鱼的习性; 靠近山林, 时间长了, 就会识别鸟儿的叫声。 说明要了解一个人或一种东西, 一定要接近这个人或这种东西, 近距离观察。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释义: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力气的大小, 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指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实践, 才能认清事物的好坏。

◎读书须用意, 一字值千金。

释义: 读书一定要用心, 因为有时候书里的一个字可能会价值千金。这句话告诉人们,读书不可囫囵吞枣, 要用心读, 用心琢磨书中的字句, 领会其中的意义。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释义: 听到您的一番话, 胜过我读十年书的收获。指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 意思大致说对即好, 同时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 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

五、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新颖的思维方式, 懂得了在突发情况发生时, 应沉着冷静去思考问题。

学习了修改句子的方法, 同时积累了名言警句。 同学们要学会多听长辈的意见, 多实践, 多思考, 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教学后记】

18. 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1. 认识“尼、 艄” 等 6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哗” , 会写“尼、 斯” 等 14 个字,会写“纵横、船艄” 等 13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

3. 找出文中对威尼斯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4. 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 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 插播背景音乐, 边看边介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标志。法国有埃菲尔铁塔,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威尼斯则有其独特的小艇。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 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如大街上的汽车, 如此神奇的景象, 实在是令人好奇。

2. 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3. 导入新课: 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 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 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借助拼音进行识读。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纵(zòng) 横、 船艄(shāo) 、 窗帘(lián) 、 祷(dǎo) 告、 哗(huá) 笑、 码(mǎ) 头。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艇、 艄、 翘、 祷、 雇、 簇” , 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说一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 1 自然段)

(2) 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 (第 2~3 自然段)

(3)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 4 自然段)

(4) 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 5~6 自然段)

四、 发挥想象。

展示威尼斯小艇的图片, 播放背景音乐。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河道纵横交叉, 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

思考: 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 饱览威尼斯水城两岸风光, 会产生哪些新奇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加以引导。 )

五、 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 你感受到了什么?(威尼斯之美)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 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威尼斯之旅, 感悟美景。

二、 研读课文, 畅谈感受。

(一) 小艇的样子。 (第 2 自然段)

1. 同学们, 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那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艇样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找一找, 看看谁能最快发现。

2. 你发现作者在描写上有何特点吗?(用了三个比喻句)

3. 这三个比喻都是写小艇样子的, 去掉一个不也一样吗?

生: 不行。三个比喻是从三个角度来写的,写出了小艇的三个特点: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 深的特点; 比作新月 , 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 比作水蛇, 写出了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 去掉一个就无法全面表现小艇的特点。

4. 小结。 作者用三个比喻, 从不同的角度写小艇的特点, 展现了小艇独特的样子。 可见作者是通过细致观察, 抓住了小艇的特点, 所以才描写得这样精彩。

5. 指导朗读。 哪三位同学能够把小艇独特的样子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二) 坐在小艇中的感受。 (第 3 自然段)

1. 坐上这样的小艇, 感觉一定非同一般, 请同学们静静地和老师来一次奇妙的旅行吧!

(师深情朗读: 我们坐在船舱里, 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 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 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 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 有说不完的情趣。 )

2. 同学们, 这次旅行带给你什么感受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 非常惬意、 舒服, 富有情趣。 具有威尼斯的特色, 能够体验威尼斯特有的风情。

3. 请大家带着这美好的感觉, 齐读第 3 自然段。

(三) 船夫的驾驶技术。 (第 4 自然段)

1. 我们坐上小艇后, 可以看到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 可以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 真是很有情趣。这就不得不提到船夫, 请同学们默读描写船夫的段落, 看看船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驾驶技术高超、 老练)

2. 是啊, 文中只用了一个词就准确地写出了船夫不一般的驾驶技术。 (操纵自如)

3. 从哪里能看出船夫驾驶小艇时操纵自如呢?

指名说, 互相补充。

来往船只很多, 他会怎样?毫不手忙脚乱。

河道上非常拥挤, 他会怎样?左拐右拐挤过去。

遇到极窄的地方, 他会怎样?平稳穿过, 速度极快, 还能做急转弯。

(行船的速度极快, 来往船只很多, 他操纵自如, 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遇到极窄的地方, 他总能平稳地穿过, 而且速度非常快, 还能做急转弯。 )

4. 船夫的驾驶技术真是不简单! 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这两句话, 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能不能去掉?

遇到极窄的地方, 他总能平稳地穿过, 而且速度非常快, 还能做急转弯。

遇到极窄的地方, 他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 能做急转弯。

“总” 说明不是一次两次, 只要遇到极窄的地方, 船夫都能平稳地穿过。“而且”“还” 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 更进一步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非同一般。 用上这些词更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赞叹、 敬佩之情!

5. 大家再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这句话没有直接写船夫, 去掉它可以吗?(不可以, 因为最后一句话是侧面描写, 进一步衬托了船夫的技术高超。 )

6. (多媒体展示第 4 自然段) 我用三种颜色把这段内容分成了三部分, 你知道为什么吗?(先总写驾驶技术高超, 再具体写, 最后侧面描写。 )

7. 让我们带着赞叹之情, 分组朗读, 再现船夫那高超的驾驶技术。

(四) 小艇与人们的关系。 (第 5~6 自然段)

1. 船夫的技术这样高超, 那人们会坐着小艇干什么呢?快速浏览最后两段, 筛选主要信息。 (做生意、 谈笑、 去郊游、 去教堂、 回家)

2. 想一想, 人们还会坐着小艇去干什么?(找几名学生想象)

3. 这么多人都会乘坐小艇, 难怪作者说它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不仅白天离不开小艇,就连晚上也同样离不开小艇。 半夜, 戏院散场了„„(引出第 6 自然段, 学生齐读)

4. 想一想: 当小艇怎样时, 威尼斯充满活力?当小艇怎样时, 威尼斯寂静入睡?

(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 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 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 晚上, 当小艇送走最后一批客人, 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时, 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所以, 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艇动城闹, 艇停城静。

5. 这样一动一静, 动静结合, 让你感受到了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 小艇对于威尼斯来说非常重要, 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6. 小结: 作者在这里通过描写白天和夜晚的情景, 将描写事物与人们的活动联系起来, 将动态和静态的描写相结合, 真是十分巧妙。

7. 配乐朗读。 无论是动也好、 静也好, 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 配上音乐, 男女生分角色来读一读。 (男生读描写威尼斯沉睡之前的喧闹的部分, 女生读描写小艇停泊后威尼斯归于寂静的部分。 ) 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威尼斯的夜景!

三、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法国作家乔治•桑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威尼斯之夜》 , 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 而我国著名的作家朱自清的《威尼斯》 也别具一番风味。 课下请同学们结合课后“阅读链接” , 比较三篇文章写法的相似之处。

【教学后记】

19. 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1. 认识“毡、 犊” 等 10 个生字, 会写“仪、 尊” 等 16 个字, 会写“运河、仪态” 等 21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荷兰牧场风光的动、 静之美。

3. 抓住运用拟人、 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语句, 感受语言的优美、 生动,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4. 理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教师(板书: 牧场) 提问: 看到“牧场” 这个词, 在你们脑海里浮现出什么呢?(草原、 牛、 羊马„„)

(出示荷兰牧场的图片)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欧洲一个美丽的国家, 这个国家有三分之一的领土都是牧场, 这里的牧场辽阔无垠, 所以它又被人们称为牧场之国。 (板书: 牧场之国)同学们知道这个国家是哪里吗?——荷兰。(介绍荷兰的基本情况,出示有关荷兰美丽风光的图片, 加上配乐, 让学生感受景色之美。 )

2. 荷兰, 是水之国, 花之国, 也是牧场之国。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荷兰的牧场风光, 这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呢?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 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借助拼音读一读。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远眺(tiào) 、 吆喝(yāo he)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凳、 吆、 铃、 罐” , 并在黑板上示范。

(“凳” 是上下结构, 笔画是: 横撇、 点、 撇、 撇、 捺、 横、 竖、 横折、 横、 点、 撇、 横、 撇、横折弯钩。

“吆” 是左右结构, 部首是“口” , 右边是“幺”。

“铃” 的部首是“钅 ” , 右边是“令” , 不要写成“今”。

“罐” 是左右结构, 部首是“缶” , 右下方是“隹” , 不要写成“住”。 )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并回答问题: 荷兰牧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一两个词语说说对荷兰牧场的印象。 )

2. 找出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4 次)

3. 朗读课文, 试着概括出课文围绕“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介绍了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奶牛的天堂。 (2) 骏马的世界。 (3) 牲畜的王国。 (4) 宁静的夜晚。

四、 关注富有情趣的语句。

自由朗读课文, 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句子。 反复读一读, 并跟同学交流, 说说有趣在哪儿。

(1) 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 仪态端庄。

(2) 黑色的猪群, 不停地呼噜着, 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五、 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 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牧场之国的美丽风光的喜爱。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 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已经了解到课文围绕“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讲了牧场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 我们继续来学习《牧场之国》。

二、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齐读第 1 自然段。

荷兰, 是水之国, 花之国, 也是牧场之国。 (总结句。“之” 的意思是“的”。 )

这是一个总起句, 紧扣课题, 开门见山, 直接点出文章中心。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时开头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 默读第 2 自然段。

(1) 第一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 读了此自然段, 你有什么感受?

(牛的数量很多。 从“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极目远眺, 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可以看出。 )

(3) 品读句子。

①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 有时站立不动, 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②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 仪态端庄。 (当你读到“仪态端庄” 这个词时, 你想到了什么?)

③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 无比尊严。

①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句、 ③句都运用了比喻、 拟人的修辞手法。

(4) 想象牧场上的牛有时还会是什么样的。

(5) 此刻, 如果你站在牧场的中间, 你的感受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 2自然段。

瞧, 牛群这个大家庭多么温暖和睦, 其乐融融。极目远眺,多么壮观,色彩多么明丽,于是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安静而和谐。 (板书: 奶牛的天堂, 安静和谐)

3. 自由朗读第 3 自然段。

(1) 读了此自然段, 你有什么感受?(膘肥体壮的骏马在草原上飞驰)

(2) 观看骏马奔腾的视频。 让学生交流感受。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骏马自由驰骋。 (板书: 骏马的世界, 自由驰骋)

4. 齐读第 4 自然段。

真正的荷兰, 在白天时, 除了奶牛安静和谐, 骏马自由驰骋, 还有什么呢?

(1)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 白色的绵羊, 悠然自得。

(2) 黑色的猪群, 不停地呼噜着, 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3) 成千上万的小鸡, 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 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 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牲畜陶醉在自己的王国里。 (板书: 牲畜的王国, 悠然自得)

5. 有感情地朗读第 5 自然段。

白天, 在荷兰这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 牛羊、 骏马、 小鸡、山羊是那里的主人,牧场是它们的自由王国。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夜晚的荷兰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 圈出一个能概括晚上特点的词语。 (寂静)

(2) 从哪里可以看出荷兰的寂静?

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 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 狗不叫了, 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 白天辽阔无垠的原野, 动物们自由和谐,夜晚寂静无声, 动物都进入甜美的梦乡。 (板书: 宁静的夜晚, 祥和寂静)

6.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 4次,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多次说这句话呢?大家再次回顾课文。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一句是文章的线索。 这句话反复出现, 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 更是对荷兰美景发出的赞叹。 )

三、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 小结: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 丝绒般的碧绿的草原辽阔无垠, 黑白花牛专注地品尝着鲜嫩的青草——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膘肥体壮的骏马, 自由驰骋——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牧场上, 绵羊、 猪群、 小鸡、 山羊, 悠然自得——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天边的晚霞渐消,动物们都进入甜美的梦乡, 祥和寂静——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 作者描写牧场之国, 有动有静, 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表达了对牧场之国的喜爱之情。

想象一下, 如果你是荷兰牧场的一头奶牛, 一匹骏马, 一只小猪或是一朵郁金香, 一架风车, 一个荷兰小朋友„„请拿起你的笔, 也来写写你眼中的荷兰吧。 (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

【教学后记】

20. 金字塔

【教学目标】

1. 认识“译、 愧” 等 11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澄、 着”。

2. 默读课文, 说说你对金字塔有了哪些了解。

3. 了解两篇短文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介绍金字塔, 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

4. 根据两篇短文介绍的金字塔的知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出示金字塔的图片。 学生发言, 说说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

2. 今天, 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了解一下不同的作者对金字塔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二、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金字塔夕照》

朗读课文。 课文是什么体裁?结构是怎样的?(写景散文。“总—分” 结构。 )

(1) 第 1 自然段总起全文。

(2) 第 2 自然段写金字塔与周围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开阔雄浑的画卷。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金字塔比作金山。

“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是感叹句。改为陈述句是:真是一幅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

(3) 第 3 自然段写作者对“金字塔” 这个汉文译名来历的思考。

(4) 第 4 自然段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令人难忘。

全文描写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和作者的思考, 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这一人类建筑奇迹的赞叹之情。

2.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本文是一篇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 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

(1)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

①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读非连续性文本, 要注意读图和筛选信息。 说一说你从这一部分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 1: 胡夫金字塔重量约 600 万吨, 体积约 258 万立方米, 塔底面积约 52900 平方米。

生 2: 胡夫金字塔位于开罗郊外的沙漠里。 (引导: 读图, 有骆驼说明是在沙漠里。 )

生 3: 金字塔历史悠久。 (建于公元前 2700 年左右。 )

生 4: 金字塔外观雄伟。 (“共用 230 万块石头建成, 平均每块重 2. 5 吨。整个胡夫金字塔相当

于 50 层楼高, 塔底面积有 126 个篮球场那么大, 体积是 1 万多个教室的总和。” )

(引导: 运用列数字、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明金字塔的雄伟。 )

生 5: 工艺精湛。 (“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

(引导: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生 6: 设计巧妙。 (两个“正好” 突出了这一设计的巧妙。 )

②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

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 筛选概括信息。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古埃及悠久的文明和取得的成就。

有哪些成就?

(建造了金字塔, 在天文学、 数学、 几何学、 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 精湛的造船技术、采石技术、造屋技术, 石窟陵墓、 神庙等建筑成就。 )

(2) 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的结晶, 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你能搜集资料, 回答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吗?(答案不唯一,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金字塔是一伟大奇迹, 体会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

三、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包含两篇短文, 体裁各不相同, 描写的都是金字塔, 但角度各异。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一处景物的方式有很多。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 查找相关资料, 试着介绍一下金字塔吧。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 我是小小讲解员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初步学习讲解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讲解员的初步体验, 感受成功的快乐。

2. 学会列提纲, 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

3.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每个人都有梦想, 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引入主题。 )

小时候, 我觉得成为一名讲解员是很酷的一件事。我想站在大舞台上为人们讲解家乡的美食美景, 我想在博物馆里为人们讲解历史悠久的文物, 我想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为人们讲解我最爱的学校。

2. 这节课将给大家一个成为一名讲解员的机会。

二、 准备工作, 确定主题。

大到为人们讲解地球、 宇宙, 小到为同学讲解自己的家庭、 班级, 这都属于讲解。

1. 我们应先确定好讲解的主题,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事物。

分组讨论(四人一个小组) , 把自己想讲的对象说出来, 组内讨论哪个更适合作为讲解对象, 最后确定主题。

2. 确定好主题后, 开始搜集相关资料。

小组合作, 四人分工, 找同一主题不同方面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 把收集到的资料分类, 整理归纳。

语言简洁,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懂得有舍有得, 不需要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用到讲解词中。

4. 按照一定顺序列提纲。

先各自列提纲, 再组内讨论交流, 最终确定一份。

5. 根据提纲写出讲解词。

写完组内讨论、 修改, 最后定稿。

(开头语)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省××市。

(概括介绍) 介绍位置、 范围、 地位、 历史、 现状、 发展前景等。

(重点讲解) 景物的成因、 历史传说、 文化背景等方面。

(结束语) 今天的旅程就到这里啦, 期待你们的再次光临, 再见!

三、 展示交流。

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 (或各个成员负责不同部分的讲解) 其他小组分别记录下本次讲解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并打分。 前三名可参加决赛, 争夺“小小讲解员” 的称号。

要求:

1. 每组时间控制在三分钟左右。

2. 讲解时, 条理要清楚, 语气、 语速要适当, 善用动作、 表情等。

3. 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 将收集的图片资料投影, 或者做成 ppt、 影像等。

教师全程记录, 为下一阶段点评做准备。

四、 提出建议, 适当修改。

1. 各小组上交评分表, 老师统计分数。

2. 公布前三的小组排名, 排名靠后的只公布分数。

3. 按出场顺序评价,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

4. 学生代表发言完毕, 老师再进行补充分析。

能否脱稿?动作、表情是否自然?有没有与听众互动?是否出现语病?语言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有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

鼓励排名靠后的同学, 希望他们正视不足的地方, 继续努力。排名前三的同学应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 对讲解的内容做调整。

五、 我是“小小讲解员”。

决赛上,同学们与初赛时相比, 显得有些紧张, 发言代表们认真地背着台词, 组员们加油鼓劲,评委们打起十二分精神想要找出破绽。 (可以用影像记录选手上台的全过程, 留住一份属于他们的回忆。 )

点评: 要讲出与众不同的点, 吸引听众, 同时, 对于自己所讲内容, 要保证准确无误, 不能只求新鲜有趣。

比赛结束, 评分统计, 选出“小小讲解员” , 并进行颁奖(冠军、 亚军、 季军) 。

【教学后记】

习作: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 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了解其突出的特点。

3. 使学生学会收集、 归类资料, 并能够从中挑选出最典型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 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又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 有没有同学参观过中国的某个世界文化遗产呢?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吗?长城、 颐和园(北京) 、天坛(北京)、 故宫(北京) 、 敦煌莫高窟(甘肃) 、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九寨沟(四川) 、 泰山(山东) 、 黄山(安徽) „„

二、 启发思路。

怎样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作文?

截至 2019 年 7 月 , 中国已有 55 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 37 项, 这些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怎样把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可参考下面的介绍。

例如: 故宫。 位于北京市中心。 旧称紫禁城, 是明、 清两代的皇宫。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 周围有 10 多米高的城墙和 50 多米宽的护城河。 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 层次分明, 主体突出, 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1. 确定要写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哪一处。 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 如搜集历史资料, 了解基本现状。 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 (板书: 查阅资料)

2. 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 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 (板书: 整理资料)

(1) 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的是哪一处文化遗产。

(2) 这处遗产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 外观、 结构等。 (此处可引用, 或运用修辞手法。 )

(3) 历史上有何变化?(如修缮、 毁灭等)

(4) 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 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个相关故事。 (注意: 故事最好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特点或由来等。 )

3. 撰写成文。 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 但引用要注明资料来源。 注意使用图片、 表格等辅助形式, 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 准确。 (板书: 撰写成文)

三、 习作指导。

1. 整理思路: 学生先打草稿, 确定自己想写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想想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有什么相关故事。

学生整理思路, 列提纲。

2. 教师以长城为例, 从功能、 建造、 故事等角度展开介绍。

3. 结构安排: 如果选择两个故事来表现文化遗产的特点, 可以写得有详有略, 详略得当。

4. 学生自由习作, 教师巡视指导。

四、 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 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介绍清楚中国的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资料准确无误, 能体现其特点, 有相关历史故事, 语言通顺恰当, 等等。

五、 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景点, 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合, 写出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

六、 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同桌的交换, 互评, 看看你的介绍是否清楚通顺, 再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 学习观察、 欣赏景物的方法, 并能将看到的、 听到的表达出来。

2. 能描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并体会景物的独特魅力。

3. 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 养成发现身边的美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 3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 3 篇课文, 想一想: 每篇课文介绍的是什么?

二、 交流平台。

1. 朗读“交流平台” 的内容, 思考学了这些课文后你有哪些体会, 与周围同学交流。

2.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点拨指导。

3. 小结。

(1) 《威尼斯的小艇》 中, 最后一个自然段既描写了戏院散场后人们拥出来坐小艇离开时的热闹景象,又描写了人乘小艇散去之后水面静寂的情景, 动静结合, 让我们体会到了威尼斯夜晚的独特之美。

(2) 《牧场之国》 中, 描写了荷兰牧场风光的悠闲、 宁静, 也描写了人们的繁忙。 动静结合, 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和谐优美的牧场风光图。

三、 词句段运用。

(一) 朗读“词句段运用” 中的第 1 题,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与同学交流体会。

1. 提示: 第一组句子通过写戏院散场后人们拥出来坐小艇离开, 以及远处传来的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为我们描绘了戏院散场后小艇开动的热闹场景。第二组句子通过描写傍晚时环境的变化, 以及狗、 牛、 马等动物的行为, 写出了傍晚牧场的宁静。

2. 情景展示。

(1) 放学后的校园。

放学后, 校园里十分安静。 教室里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 操场上没有了奔跑的身影。 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在校园里, 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 蝴蝶和花朵似乎已进入了梦乡, 只有两棵又高又大的白杨树静静地守护着校园。 (静态美)

(2) 群鸟飞过的湖面。

清晨, 朝阳升起, 一群鸟儿从南边飞来。 它们一会儿贴着湖面疾飞; 一会儿直冲云霄, 并发出高亢的叫声, 好像是在交流一路上看到的好风景; 一会儿盘旋飞翔, 百啭千鸣。宁静的湖水仿佛被群鸟的热闹吸引, 漾起细细的波纹, 向鸟儿微笑致意。 (动态美)

(3) 火车进站之后。

“呜——” 一声长长的汽笛声过后, 一列火车徐徐进站了。 火车停稳后, 背着大包小包的乘客鱼贯而出。 不一会儿工夫, 下车的乘客和准备上车的乘客就挤满了站台, 有急匆匆向出口走去的,有停下来整顿行李的, 还有踮着脚尖在大声呼喊寻找同伴的, 站台上顿时热闹非凡。 (动态美)

(二) 阅读“词句段运用” 中的第 2题,说说这些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提示: 第一组句子通过列举田野、 沙漠、 尼罗河水、 金字塔等事物,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金色夕阳照射下的美景。 作者抓住景物的色彩特点对金字塔的美丽景色进行了描写。

第二组句子描写了在白色大理石的映衬下的奇异的白色世界。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色彩特点进行描写, 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第三组句子为我们描述了潭水奇异、 鲜润、 醉人的绿。 作者通过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 杭州虎跑寺旁“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太暗, 衬托出潭水的特点。

四、 日积月 累。

1. 趣读, 体会音韵美。

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趣读: 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 摇头晃脑地读, 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

2. 听读, 想象画面美。

过渡: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 还是一幅秀美的画! 来, 请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 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 (配乐)

(1) 听读, 想象画面。

请闭上眼睛, 用心聆听, 想象画面。 (配乐范读)

(2) 汇报展示。

提问: 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 白满川) 还有谁想描述一下?

(3) 齐读, 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 一起来读这首诗。

3. 背诵, 感悟情感美。

五、 小结。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描写景物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美, 爱自然, 爱生活, 爱国家。

【教学后记】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 认识“诣、 禽” 2 个生字, 会写“梁、 诣” 等 3 个字。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 精练得当的语言, 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 幽默风趣的语言, 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 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 他机敏聪慧, 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 妙趣横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

2. 读题, 解题。

(“之” 相当于“的” , “杨氏之子” 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

二、 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读通课文。

2. 检查读通情况。

(1) 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 诣、 为、 曰、 应、 禽。

(2) 引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 乃/呼儿出。 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 , 这里的“家” 和“禽” 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因此中间要停顿。 )

(3) 反复读课文。

三、 理解文意。

1. 参考注释, 自学课文。

要求: 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 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 学生可能提出:

(1) 其父: 他的父亲。 其, 他。

(2) 为设果: 小儿(杨氏之子) 为他摆出水果。 设, 摆放, 摆设。

(3) 此是君家果。 此, 这。 君, 您, 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4) 未闻: 没有听说过。 未, 没有。 闻, 听说。

(5) 夫子家禽: 先生您家的鸟。 夫子, 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以上问题, 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 如学生能够回答, 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无法回答, 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 体会语言精妙。

1. 这个故事最精彩、 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 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 由孔君平的“孔” 姓想到了孔雀, 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来应答, 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 可见他聪明机智, 应对能力强。 )

2.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 , 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相比, 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 显得生硬, 有顶嘴之嫌; 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婉转对答, 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 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 这个意思, 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

3. 想象一下, 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 通过想象表达, 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五、 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 中的其他小故事, 大体了解内容, 体会语言妙处。

2. 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 如歇后语、 谚语等。

(2)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 广告语等。

(3) 收集相声、 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 试着演一演。

【教学后记】

22. 手指

【教学目标】

1. 认识“弦、 揿” 等 13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薄” , 会写“拇、 搔” 等 16个字, 会写“关节、拇指” 等 21 个词语。

2.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3. 找出文中描写五根手指特点及作用的语句, 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 领悟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同学们, 请把你们的手伸开, 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 你们说, 哪根最好看, 哪根最有用?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 不错!我们今天便来读读课文《手指》 , 看作者又是如何认为的吧。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理解大意。

1. 自己读一遍课文, 读不准的字查字典, 把字音读准。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重点指出“搔”“庸”“憎” 3 个难写字的笔顺、 笔画和结构。

3. 齐读课文, 边读边想, 课文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 各具不同的性格,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

三、 再读课文, 合作探究。

1. 既然这些手指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那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浏览课文, 重点阅读描写五根手指特点的相关段落, 想想作者各写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 完成下列表格。

2. 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填写表格。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优点

缺点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 通过一张表格把文章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 加强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

四、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同学们, 说起团结, 你们能想到哪些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 听写词语。

2. 填空: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不相同) , 然后分别描述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 最后(阐明“团结就是力量” 的道理) 。

3. 提问: 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 各具不同的性格,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

二、 检查上节课自学情况, 深化理解。

1. 学生汇报对上节课表格的理解。

2. 指名反馈表格中的内容, 教师适当引导。

观察表格, 结合课文内容, 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句段, 进行重点体会。

例如, 学习描写大拇指的第 2 自然段,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 身体矮而胖, 头大而肥, 构造简单。 作者从体形、 头形、 构造三个方面进行描写, 使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 写大拇指在五指中是最能吃苦的。 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 重东西翻倒去、 读书、 进门时的大拇指的表现, 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 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 画出表现大拇指特点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 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3.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 各具不同的性格,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

4. 读第 1、 6 自然段, 思考: 作者写五指的目的是什么?

(告诉我们: “手指的全体, 同人群的全体一样, 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 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 不再有什么强弱、 美丑之分了” , 即团结就是力量。 )

5. 理解重点句子, 体会语言特点。

(1) 拿笔的时候, 全靠他推动笔杆; 遇到危险的事, 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 秽物、 毒物、 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 刀伤、 烫伤、 轧伤、 咬伤, 他消受的机会最多。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 运用了排比的句式, 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其勤奋、 敢于探险、 不怕牺牲的特点。

(2)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 所以曲线优美, 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的优裕环境中, 所以才有“曲线优美” 的姿态,“养尊处优” 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寥寥几笔, 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性格。

(3)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反问的句式, 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 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 突出了无名指和小指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地位。

(4) 手指的全体, 同人群的全体一样, 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 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不再有什么强弱、 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全体, 阐明“团结就是力量” 的道理, 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

三、 品读课文, 迁移运用。

1. 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 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 不再有什么强弱、 美丑之分了。”

2. 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根手指, 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 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 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3. 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 其他同学评价表演, 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 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四、 拓展延伸。

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 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 写一段话。

【教学后记】

23.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 认识“胚、 祸” 等 9 个生字。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弄清楚“我” 发现的过程。

3. 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谈感受, 并体会作者童年时善于提问、 乐于探索的精神。

4. 说说自己有过的“发明与发现” , 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 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今天, 让我们走进童年, 去回忆童年的发现吧!(板书: 童年的发现)

2. 看到这个题目 , 你有什么疑问吗?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 去寻求答案吧!

二、 整体感知。

1.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生字词?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读好不好?看来大家预习得非常好, 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2. 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发现的呢?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有关的句段, 画出集中描写“我” 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三、 理解发现。

1. 大家读完课文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课件出示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 经过了很长时间„„正好是九个月 。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 再次读课文, 找一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 说的是相同意思, 但是表达更简洁。 指名说。

课件出示句子: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请大家把这两句话分别朗读一下, 看看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3. 师小结: 我们在平时写作时, 就应该注意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 了解过程。

1.“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呢?老师拟定了学习计划,请大家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

2. 课件出示: (1) 找出有关的句段。 (2) 理解有关的句段, 把它概括成一个四字短语。(3)在白纸上画出四字流程图。

3. 小组汇报, 课堂交流。

师: 刚才大家的合作学习真是热火朝天呀。 现在请每一组用一个词来概括发现的过程。

一组, 梦见会飞。 (板书: 梦见会飞)

二组, 请教原因。 (板书: 请教原因)

三组, 痴迷研究。 (板书: 痴迷研究)

四组, 发现原理。 (板书: 发现原理)

师: 大家真会学习!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大家的合作探究进行得非常棒!

4. 从“我” 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 你觉得“我” 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根据板书回答: 敢于提问、 不断探究、 大胆想象)

5. 同学们,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 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没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呢?

五、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 是啊,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给自己一双善于观察、 留心生活的眼睛吧!

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 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你还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 科学家呢!

2. 课后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发现, 并把它写出来。

【教学后记】

口语交语: 我们都来讲笑话

【教学目标】

1. 对幽默的语言产生兴趣并能用普通话大方地讲笑话。

2. 能感受带给别人快乐时自己也得到快乐。

3. 能倾听别人的讲述, 并能与人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笑话吗?下面啊, 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个小笑话。 (逗你玩)

二、 出示课题。

同学们, 有趣而意味深长的笑话我们又叫它“小幽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讲笑话。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三、 趣味练习。

是啊! 笑话以它有趣的情节和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但讲笑话也并非那么容易, 想讲好笑话首先要练好基本功。

1. 普通话练习。

g——高贵 骨干 感官 公馆 观光 梗概

k——慷慨 困苦 克扣 看客 旷课 苦口

h——悔恨 挥毫 横祸 合欢 豪华 含糊

2. 绕口令——哥挎瓜筐。

哥挎瓜筐过宽沟, 赶快过沟看怪狗, 光看怪狗瓜筐扣, 瓜滚筐扣哥怪狗。

3. 气息训练。

出东门, 过大桥, 大桥前面一树枣, 拿着竿子去打枣, 青的多, 红的少。 一个枣, 两个枣, 三个枣,四个枣, 五个枣, 六个枣, 七个枣, 八个枣, 九个枣, 十个枣; 十个枣, 九个枣, 八个枣, 七个枣, 六个枣,五个枣, 四个枣, 三个枣, 两个枣, 一个枣。 这是一个绕口令, 一气说完才算好。

四、 大家谈。

1. 同学们课前都准备了几个笑话, 谁愿意先把你的笑话讲给大家听听呢?请同学们仔细倾听,看看哪个同学的笑话最有趣。 (引导学生评价: 先说优点, 再提一个小小的建议, 这样易于让人接受。 )

2. 思考: 要想把笑话讲得更加生动、 有趣, 要注意什么呢?

(1) 讲笑话时自己不能笑场, 逗人的地方要讲清楚, 让别人听懂, 把别人逗笑。

(2) 尽量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情、 语气和动作, 这样效果会更好。

五、 示范厅。

要求: 自己先读一读要讲的笑话, 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看谁讲得更能引人发笑。 (引导其他学生用心倾听, 做一个好的听众。 )

六、 展示台。

1. 你还知道哪些引人发笑的笑话呢?快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看谁讲的笑话收获的笑声最多, 掌声最响亮!

2. 根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下面我们班将进行“笑话大王” 评选活动。 (看大屏幕要求)

(1) 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项活动, 先在小组里讲, 看小组里谁讲得最好。

(2) 尽量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情、 语气和动作。

(3) 努力克服口头禅、 重复等不良的口语习惯。

(4) 要沉住气, 自己不要笑场。

(5) 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来讲, 看谁讲得最生动、 最有趣。

七、 我来评。

1. 请大家投票选出我们班的“笑话大王”。

2. 同学们,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笑话大王” 表示祝贺!没选上的同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我们应该微笑面对。 今天我们一起上了一节生动、 有趣的口语交际课,学会了讲笑话,懂得了要用心倾听的道理。

【教学后记】

习作: 漫画的启示

【教学目标】

1. 仔细观察, 看懂图意, 了解漫画内容, 得到启示。

2. 根据阅读提示把看到的、 想到的编成故事, 进行习作。

3. 抓住中心, 恰当地运用语言、 动作、 神态进行描写。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了解漫画。

1. 出示几幅漫画, 让学生用心欣赏, 并找出漫画与普通画之间的异同。

2. 教师总结漫画特点: 漫画指的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 一般运用变形、比拟、 象征的方法, 构成幽默、 诙谐的画面, 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所以欣赏漫画时, 我们不能光用眼看, 而要用心看, 努力思考漫画的深意。

3. 试着让学生理解前面几幅漫画中的一幅, 体会漫画的欣赏方法。

4. 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 我们徜徉在生活这本大书中, 捡拾了许多生活给予的馈赠。 漫画, 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馈赠。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华君武的漫画《假文盲》 , 看看它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

二、 指导观察, 欣赏漫画。

1. 观察漫画, 理解画面。

出示漫画: 这是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漫画。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看看画家都画了些什么。 强调观察时关注细节。 (板书: 仔细观察)

指名汇报观察所得。 (老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

2. 展开联想, 拓展画面。

同学们能透过画面想象画外画家没画出来的内容吗?出示图画指导: 这可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上有哪些人?周围还会有哪些景物?面对母子, 那几个男性角色是什么态度?这位母亲又是什么表情?她会说些什么?

小结: 看图就要这样, 仔细观察画面后, 要展开联想, 透过画面看到画外的东西。 (板书: 展开联想)

学生采用刚才的方法欣赏漫画, 让漫画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想好后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 联系生活, 升华画面。 看图, 读“假文盲” 这个题目。

读到这个题目, 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自身有过类似的现象吗?“假文盲”们为什么这么冷漠?他们为什么要站在母子上车处?你觉得这幅漫画是在讽刺什么现象?(提示: 这群“假文盲”缺的不是文化, 而是公德心。 )

总结: 文盲固然可怕, 但“假文盲” 更加可怕, 因为他们是“真自私” !社会上某些人缺的不是文化, 而是公德心!这就是画家给我们的警示, 也是我们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引导回忆分析的方法。 (板书: 联系生活)

(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本中选入的另一幅漫画。 )

三、 明确要求, 撰写漫画作文。

1. 明确要求。

(1) 默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 并用铅笔勾画出重点。

(2) 归纳要求, 明确习作内容分哪几方面。

①可以写漫画带来的启示。

②可以根据画意编故事。

(3) 指导两个方面的写作侧重点, 请学生选择要写的内容。

2. 指导学生依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用第几人称的叙述方法, 指导命题。

3.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 当堂习作, 教师随机个别辅导。

四、 修改习作, 誊写习作。

1. 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 找出习作的亮点, 发现不足。

2. 同桌交换阅读习作, 互相评改。

3. 指名在全班交流习作, 师生一起评议、 修改。

4. 再次默读自己的习作, 进一步修改, 然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 学会交流, 会听会说。

2. 能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 试着表达自己的想法。

3. 了解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的特点。

4. 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平台。

1. 同学们, 学完这个单元的课文后, 你有什么收获呢?

2.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3. 指名谈感受。

(1)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杨氏之子》 语言幽默诙谐,故事通俗易懂,用简单的语调简述了一个关于语言的小笑话。 他们的对话围绕姓氏特点来做文章, 问答巧妙, 令人捧腹。

(2) 《手指》 这篇课文, 作者用风趣的语言, 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 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 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 《童年的发现》 中, 作者被老师误会时, 用自我调侃的语言来安慰自己, 让一件普通的事情显得活泼有趣, 令人忍俊不禁。

二、 词句段运用。

1. 出示句子, 小组交流讨论句子表达的特点。

(1) 他身体最高, 无名指、 食指贴身左右, 像关公左右的关平、 周仓, 左膀右臂, 片刻不离。

(比喻手法 写出中指在五指中的地位)

(2) 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 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援、 穿行。

(比喻手法 写出体操运动员动作的灵巧、 技术的娴熟)

2. 从下面情景中选一个说一说。 注意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1) 游子回到家乡。

(2) 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3) 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教师点拨: ①游子回到家乡: 再次踏上故乡, 他激动地跳下汽车, 飞奔到村前的那棵大槐树下,像一个饥饿的婴儿扑进母亲的怀抱。

②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像一颗颗透明的豆子, 啪嗒啪嗒地滑到窗户下面去了。

③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他正在书房里读书, 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如一声闷雷, 又似一个炸弹突然在他身边引爆, 把他从书中的世界拉回到了现实。

3. 读一读, 跟周围同学讨论, 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 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教师点拨: 这段话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 描述了大拇指的各种用处, 生动地表现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 默默奉献。

示例: 在这个班里, 只有毛毛是最调皮的。 班里的窗户玻璃破了, 那是他踢足球时的“杰作” ;班里的黑板上画满了小乌龟, 那是他的美术作品; 同桌的椅子瘸了一条腿, 那是他的“小发明”——卸掉螺丝; 一个小女生的书包里被塞进了一条玩具蛇, 那是他的“实践课作业”。

三、 书写提示。

1. 有没有同学学过书法呢?书法课上老师又是怎么教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书法家及其字体, 指导学生好好写字、 认真写字。 布置作业: 写一幅书法作品。 )

2. 参照课文, 分析颜真卿书法的特点。

颜体这种气质具体表现为:

(1) 庄严正气。

(2) 伟岸饱满, 字形有左右外胀的感觉。

(3) 元气充沛, 主要表现在用笔和结构两方面。

四、 日积月 累。

1. 出示句子, 探讨意思。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

(意思: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 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论语》

(意思: 君子光明磊落, 心胸坦荡, 小人却斤斤计较、 患得患失。 )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孟子》

(意思: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

◎多行不义, 必自毙。 ——《左传》

(意思: 不义的事情干多了, 必然会自取灭亡。 )

◎人有耻, 则能有所不为。 ——《朱子语类》

(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 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不会去做了。 )

2. 师范读, 指名读, 生齐读。

3. 借助注释, 理解名言古训的意思, 从中得到教育。

4. 熟读成诵。

【教学后记】

最新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288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