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教育类
《创造宣言》优秀教案
大小:16.90 KB 发布时间: 2022-10-05 13:43:02 ** **
下载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造宣言》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 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 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 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 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学习并掌握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的论证法。

2. 文章的语言特色: 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 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 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时间: 3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理解, 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 , 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 的理解。 那么生活在 20 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 又是怎样理解“创造” 的呢?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 的文章, 你先来思考一下, 首先确立题目, 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 你的观点……

二、 分析文章题目, 了解全文

“宣言” 是一种演讲辞, 既是演讲, 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 感情充沛、 说理生动、 鼓动性强。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 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创造” 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 , 安徽歙县人, 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 归国后, 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 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 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 、 “教学做合一” 、 “社会即学校” 为中心的教育理论, 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四、 快速自读课文, 把握关键信息

1. 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 材料涉及哪些方面?大量的人、 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文中材料取自古今中外, 涉及图画、 雕塑、 文学、 音乐、 数学、 物理、 地理等领域。

2、 本文属于驳论文, 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 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 的借口, 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 ⑤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 陷入绝境, 等死而已。

将五种错误观点连成一段, 让学生更清楚作者的思路:这里的五种观点,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 这说的不正是我吗?

可见陶行知对人们很了解, 他的这些错误观点选得很有代表性。 这种想法不该存在, 因为越是这样想我们就越不能创造。 所以作者进行了驳斥。

(2) 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 也就是说, 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学生回答后,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

(4) 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 如果有, 是什么?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 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的观点, 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请问三个分句中哪句是中心 (即“人人是创造之人” ) 。

(5) 文章题为《创造宣言》 , 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 充满激情地道出: “只要有一滴汗, 一滴血, 一滴热情, 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 就能开创造之花, 结创造之果, 繁殖创造之森林。 ”

四、 小结

在文章中, 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 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 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 的观点。 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 一滴血汗, 都应该创造, 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五、 文章如何划分层次? 划分依据是什么?

1、 (1~4 段) 教育者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2、 (6~12 段) 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 的错误观点, 并树立“人人是创造之人” 的观点。

3、 (12~15 段) 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 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或:进一步阐明点滴按劳动也可创造奇迹的观点。

4、 (16) 引用罗丹的话, 进一步从下面阐述‘人人能劳动’ 的观点, 提出创造宣言。

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

六、 课后作业

1. 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要求能举例说明。

2. 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 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3. 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实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论证方法、 论证过程。

教学过程:

一、 阅读理解:

1、 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 美术家(罗丹) 一面造石像, 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 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 刀法如果用得不对, 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 则一笔下去, 万龙点睛。 ” 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 比喻教育方法。 “万像” 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睛” 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意即: 教育方法不当, 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 教育方法得当, 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3、 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 的错误观点?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 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 偶听人讲经, 顿悟佛理, 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 毕竟取得佛经……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 ①环境平凡, ②生活单调, ③年纪大小, ④太无能了, ⑤陷入绝境。

人是创造活动的主宰, 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具有说服力。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 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 人人都可以创造。 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5、 学到这里, 我想问, 现在谁还愿意说自己是不会创造之人? (学生: ……)

如果承认自己不是创造之人, 那我们就像陶行知那样称他是造粪机器。 我们还可以给自己提出一个口号: 不当造粪机器。

6、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对“创造” 的理解:

(1) 举例伟大的创造者之平凡的例子:

师: 也许同学们会说书中举的都是名人的例子, 名人毕竟不如凡人多, 但以爱因斯坦做小板凳、 爱迪生孵蛋、 牛顿看苹果落地、 瓦特发明蒸汽机、 鲁班发明锯子看,伟大的科学家都起步于平凡的生活。

(2) 举创造性的生活事例:

文彦博(1 006-1 097) 树洞取球、 司马光砸缸: 是他们的创造性的想法, 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所以困难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脑筋先于人而死(人活着, 活得四肢发达而脑筋先死) 。

乌鸦喝水: 连动物都懂得创造性地生活, 人岂能落后于乌鸦?

(3) 老师对“创造” 的理解:

创造就是反传统。 (愚公移山为例, 愚公被认为是智者。 而现代人会选择搬迁或打山洞修修路。 )

创造不在于成就大小, 而在于有无贡献。 ( “一杯茶, 一包烟, 一张报纸 看半天” , 有人为了避免用一杯茶消磨工作时间, 发明了尖底纸杯, 这种纸杯不单节省了时间, 也节省了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 也节省了存放空间和携带空间, 也解决了一次性杯子的环保问题, 可谓一举多得。举飞机上纸杯的例子, 温州出发的飞机候机厅用的是尖底的纸杯, 北京回来候机厅里用的扁平的小袋子纸杯。 )

做自 己前所未做之事, 做别人前所未作之事。 做自 己前所未做之事, 你将创造一个丰富的人生; 做别人前所未作之事, 你将创造一个辉煌的人生。

(《喜洋洋与灰太狼》 借了动画片 的影响, 创造了巨大的产业链。 2009 年初两个月就创造了 8000 多万的全国票房, 在成功的获得足够的人气与收视率的同时, 通过经营动漫周边、 相关形象授权等拉动了一整条产业链。 书包、 笔记本、 服饰、 鞋子、 发夹、 手套……)

不屑于创造的人将为人所不屑。天天幻想自 己将来能干大事, 现在却毫无铺垫, 最美的幻想也只是肥皂泡。创造就是不断地做, 直到做到让自 己和别人都满意。

7、 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 (快速看这个故事, 然后让学生复述) 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 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 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 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8.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作者渴望创造, 热切呼唤“创造之神, 你回来呀! 只要你肯回来, 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 我们的血, 我们的心, 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只要有一滴汗, 一滴血, 一滴热情, 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 就能开创造之花, 结创造之果, 繁殖创造之森林。 ”

二、 感悟自信

(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张海迪的资料。 )

这里是有关当代保尔张海迪的介绍, 她身残志坚, 没有向命运屈服, 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 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找的资料, 对比自己的生活和环境, 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 总结

同学们, 大家看到了, 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 健康不如我们, 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 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 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 有自信, 敢创造, 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 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 除了勇气、 自信之外, 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 主要来源于学习。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 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对于创造, 我们不祈求惊天动地, 不渴望影响深远, 我们只需要每天改变一点点, 坚持下去, 总有一天会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祝愿同学们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体会特色, 品味语言, 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1、 这篇精彩的驳论文, 作者是如何引出议论话题的? 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者将造物主、 美术家、 教育者进行对比而引出议论的话题, 间接地否定了无自信的崇拜, 肯定了报告性的重要。

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2、 在论证 5 种不能创造的借口时, 其论证思路是如何的?

先提出要否定的观点, 再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驳论, 使论证更深刻, 更具有说服力。

理解作者的驳论方法: 作者通过事例论证和理论论证驳斥了五种错误观点。

3、 作者列举的五种不能创造的的借口是从哪个角度提出来的?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是从主观角度出发提出来的。 其共同点是: 缺乏自信。

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能力, 但由于缺乏自信, 许多人常常不敢正视创造或者以各种理由拒绝创造, 以致与许多次创造的机会擦肩而过, 苦参民了创造面前的懦夫。

4、 比喻论证:

像屋檐水一样, 一点一滴, 滴穿阶沿石。 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 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 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5、 引用论证:

古语说, 穷则变, 变则通, 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 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就要“变” , 这里的“变” 就是创造 , 而创造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二、 品味语言, 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1. 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 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 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2. 品味文章语言, 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排比

(1) “有人说„„不能创造” 五个段落。

总结: 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 但是就在监牢中, 产生了《易经》 之卦辞, 产生了《正气歌》 , 产生了《国际歌》 。

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 八十一难之玄奘, 毕竟取得佛经; 粮水断绝, 众叛亲离之哥伦布, 毕竟发现了美洲; 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 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

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 是的, 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 走出来, 创造出来的。

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 所以,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 汗干了, 血干了, 热情干了, 僵了, 死了 ……

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 只要有一滴汗、 一滴血、 一滴热情, 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 就能开创造之花, 结创造之果, 繁殖创造森林。

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 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除了大无畏之斧, 还得有智慧之剑, 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在这句话中, 作者把勇气比作斧, 把智慧比作剑, 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 说明了当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时, 只有勇气、 智慧、 信念与意志, 才能使人绝处逢生, 闯出一条生路。

小结: 本文叙议结合, 运用大量的排比, 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 鼓励我们树立自信, 勇于创造,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八、 作业:

熟读全文, 背下自己喜欢的“创造名言”。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见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

1.词语解释。(见多媒体课件)

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4)议论文有哪几类?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

2.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总结: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

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事例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四、第一课时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五、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

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3.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实例。

第二课时

说明: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一、品读课文,体会特色

1.思考: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总结: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在学生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两点加以展开即可。教师则在学生分析后,对答案进行整合。)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现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主要例句。学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讲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总结: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总结: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总结: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结: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总结: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总结: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教师总结:

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感悟自信

(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张海迪的资料。)

教师导入:这里是有关当代保尔张海迪的介绍,她身残志坚,没有向命运屈服,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找的资料,对比自己的生活和环境,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为了让学生勇于发言,也为了让个别无准备的学生有话可说,故先引入了张海迪的事例。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一方面替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感受,让学生树立自信。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再作简单的总结。)

三、总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四、课堂练习

1.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2.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课后练习

1.请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望洋兴叹  哑口无言  遁辞  自暴自弃  众叛亲离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相关问题。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用“——”划出错误观点并说明其使用的是( )表达方式。

(2)用“[ ]”标出反驳过程的语句,并说明其使用的是( )表达方式。

(3)用“~~”划出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 )表达方式。

(4)用“(   )”标出理论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 )表达方式。

3.“感悟自信”为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话。可以运用上课使用过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类似的题材。

【板书设计】略

《创造宣言》优秀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288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