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教育类
人教部编版2019年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大小:122.84 KB 发布时间: 2022-09-27 11:05:02 ** **
下载文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部编版2019年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段、课文配乐朗诵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引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探究

(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画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

(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此处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三、点拨(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提示: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住“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升华(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作业设计:

1.桂林位于我国( )自治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 )。”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翡翠(féi fěi) 波澜(lán nán)连绵(mián mán)峰峦 (luán lán)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先写了桂林山水的( ),接着写( ),然后写( ),最后写( )。

4.谈谈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7.我知道漓江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桂林的山真( )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像( ),像(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 )啊,像( ),像( ),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 )啊,( ),(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 )。

教学反思:

2《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等6个生字。朗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各自的写法。

2.了解课文是一篇游记,知道游记通常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在读书过程中,知道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下了什么景色,这些景色给作者及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的方法。

4.结合课后习题,在语境中仔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准确恰当。

5.建议学生背诵课文描写孔隙和内洞的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讲一讲内洞的景象。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浏览的景点,看看作者都浏览了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浏览的。

2引导学生把这些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看作者的浏览路线是怎样的。

3读课文,找出表示作者浏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句,画一画,再读一读,体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浏览过程中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把握重点

1了解作者浏览的全过程。

找出关键词句,了解浏览过程,如:路上见闻→游外洞→孔隙→游内洞→出洞

2小组合作探究,议议哪些是重点,写了些什么。

3把握重点。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作者描写的五个浏览内容作出比较,进而把握重点内容,即:游外洞、孔隙、游内洞。

四、回归整体、理清顺序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梳理,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浏览的。

2引导学生抓住“一路迎着溪流”探究作者的浏览顺序,寻找课文中另一条隐性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再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能表现“泉水流经路线”的词句(如“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进而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五、读写生字,巩固强化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浙、

2学生读写,教师辅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试述作者参观浏览的两条不同线索。

2听写生字。

二、细读课文,品味揣摩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教师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为什么叫双龙洞?

双龙洞的每个地方都有什么特点?……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学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教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学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教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教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教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学生读。

(学生读得好时,教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哪个同学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学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教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教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学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八百或一千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

教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全校师生有多少人,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学生读。

孔隙:

学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教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学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学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教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学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出示课件)

谁还有?

学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出示)

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朗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教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学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内洞:

教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学生三: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学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教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教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教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学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教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像)

教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指一名学生)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教师引导: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三、谈收获

1(指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浙江( ) 臀部( )稍微( ) 额角( )

3.课文是按________顺序描写的。游览的顺序是:路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洞。

4.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展开想象,从孔隙中穿过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_的特点。

教学反思

3《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及其特点。

2、自主阅读,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同时摘抄优美词句。

3、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领悟文字感受天山的美景,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准备

学生:让学生上网搜集新疆的资料。

教师:搜集新疆的风景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激情导入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的确,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今天,我们要学习以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以下读音。

(3)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4)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2引导读通。

(1)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3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4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5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6摘抄优美语句

有条件的同学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7作业:复习词语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

三、深入探究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里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这句话里的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雪水的光亮;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都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

这句话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溪水清澈,倒影婆娑(suō)的溪水,欢快跳跃的鱼儿,飞溅跳动的浪花构成了天山脚下独特的风景

作业设计:

1.作者游览天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一句中,把______比作______,把______比作______。

3.课文用很多优美的语句描写了七月的天山,请摘抄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并选择自己喜爱的景色作文。

3、积累语言,发现所学课文中写景的妙笔,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4、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5、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准备

观察校园。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来了,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感受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做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6全班交流,由全班同学共同议定一个内容丰富又切实可行的春游方案,你的方案是什么呢?对同学说一说吧!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观察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明确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性: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习作提纲指导

1可先总写景物特点。

2主体部分可以按地点变化和季节变化为顺序去描写景物,做到语言通顺,优美。

3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细致描绘。

4具体写一种景物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比如视觉、嗅觉、听觉、形、色、味、声等)

5结尾:可写一写自己对景物的感受或评价。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及时修改

1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2部分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七、小结归纳

由学生总结借鉴其他同学的好的写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

3摘抄。

4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义。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5谈谈读后总的感受。(比如,这些诗句内容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你最喜欢哪句诗?简要谈谈理由)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作业设计:修改作文 誊抄作文

教学反思

4《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亭、庭、谭、螺、谙”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背诵诗句,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教学难点

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还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他是谁呢?”(学生:李白)

2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

随着学生的背诵,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如:《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义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

3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自幼敏悟好学,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教学分析:读文贵入境,入境始与亲。本课的导入,从作者入手,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初识“孤独”

1读题,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齐读。

(4)质疑。

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教学分析:这首古诗的题眼就是“独”。所以,学习这首古诗,应紧紧抓住“独”字,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本环节,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让学生用“独”组词,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继而利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熟,进而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三、走进“孤独”

1找:诗句里描写李白一个人看敬亭山的场景,哪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2交流: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飞尽”“独去”,体会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天空不见一朵白云……此时的孤独、死寂……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此时在李白的眼里有什么?(敬亭山)

3体会孤独。

(1)学生齐读前两句。

教师:在自然界中,鸟飞云走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时候在李白眼里却越发让他感到孤独了呢?学生交流。

(2)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学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4配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写话练习:

(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分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此时进行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触摸到李白那孤寂的心灵。)

四、拓展补充

出示《秋浦歌》。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这首诗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学生读。齐读,指名读。

2交流。

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哀愁……)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哪些人会想着他?

教师小结: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再次吟诵《独坐敬亭山》。

(教学分析:《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第二课时

一、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文学成就: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

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等。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水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二、感悟诗境

1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反馈:第一、二句诗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平静无风的水潭比作未磨光的铜镜)

3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比作白银盘)

4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疑难探究,深入领会

1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

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

这一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显得格外美丽。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第三课时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卖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等。

(2)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2)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又该如何描绘?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3)“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三、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作业设计:

1.理解课题中“独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闲:_______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第一、二句古诗主要写了( )、( )两种事物,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

4.背诵《独坐敬亭山》。

5.理解课题中“望”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望洞庭(tínɡ tín) 潭面(tán tǎn)青螺(nuó luó)

7.我能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和:__________________潭面:________________

磨:___________________青螺:_________________

8.我知道诗人把( )比作( ),把( )比作( ),把( )比作( )。

教学反思

5*万年牢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条理分明的表达方式。

3.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4.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教学重点:

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学难点 :

体会三处“万年牢”的内在关系,学会为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找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课文前面的提示语,质疑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阅读的要求,激起阅读期待,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

1板书课题:万年牢(学生齐读课题)

2谈话质疑:教师: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3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万年牢”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认读词语:

多音字:把、闷、削

理解词义:走街串巷、掉皮损伤、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4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列出一个写作提纲)

三、针对课文,独立思考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三处出现“万年牢”这个词语,想想分别是什么意思?

3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说说父亲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父亲的言行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体会。)

四、围绕学生对“父亲”的评价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注意着重抓住下列语句体会父亲高尚的商业道德。

1“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说明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作为材料,对买来的材料又经过严格的挑选,“……有一点儿……”这一句反映了父亲做生意是那么认真和实在。

2对于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苟,闷火、洗石板、串葫芦、拉丝、蘸糖,“吃一口让人叫好”“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

3父亲的手艺出了名被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每月有工钱,由于父亲看不惯老板变着法儿赚钱的生意经,不到一年就辞去了这份工作,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

五、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议结合,感悟理解“万年牢”。)

1第一处的“万年牢”是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1)为什么叫“万年牢”?

(这里的“万年牢”是指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体现在蘸糖均匀,还不怕冷、热、潮。这样的产品靠的是实在和诚信,必定会成为经久不衰的产品,因此称它为“万年牢”。)

(2)这种“万年牢”的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选料的讲究,每一个环节的一丝不苟。)

(3)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有“万年牢”的产品质量,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板书:产品)

(4)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父亲的自信和自豪。

2第二处的“万年牢”是指什么?

(1)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的人是如何“凭着良心做买卖的”?

(3)父亲是如何走正道的?画出文中与此有关的词语。

(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4)“万年牢”指什么?

(认真实在做出来的产品会受到顾客的信赖,凭着良心做买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这是生意的万年牢。)(板书:生意)

(5)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父亲的真诚和正直。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什么呢?

(1)体会父亲教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从产品、生意上的“万年牢”引申到做人的道德准则上来,一个具有诚实可靠品质的人也是“万年牢”。)(板书:人品)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父亲对我的谆谆教诲。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只有万年牢的人品才能做出万年牢的产品。这三次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六、讨论父亲受雇于老板这件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表各自的看法,以提高认识能力。)

1老板的这种生意经好不好?

2他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

七、拓展阅读

读一篇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八、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1、关于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讽刺和否定。

2、理解课文并选择正确答案。( )

( )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 )。

A.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诚实、守信的“万年牢”人品

B.诚实、守信的“万年牢”人品;万年牢的产品质量

3、关于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当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讽刺和否定。

4、“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这句话中“万年牢”的特殊含义是( )。

A.人品的诚实可靠。 B.产品工艺高、质量好。 C.生意兴旺。

5、“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这句话中“万年牢”的特殊含义是( )。

A.人品的诚实可靠。 B.产品工艺高、质量好。 C.生意兴旺。

板书设计:

产品:工艺高、质量好

万年牢 生意:好的产品守信赖

人品:诚实、守信

教学反思

6*将心比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3、自读自悟,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通过与本文人物对话的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夹议夹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并通过如何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准备:

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

2、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第一件事:奶奶一次去商店,一位阿姨帮她推开商店那沉重的大门;第二件事:母亲去医院输液,在护士连续扎两针不成的情况下,母亲不但没有抱怨,而且还鼓励那位护士继续扎第三针,护士终于成功了。)

4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温暖)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1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

(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

(3)用正确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注意:读出暖暖的感觉。

句子:“那位阿姨轻轻地说……为她开门。”

学生自由谈体会。

2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点名学生回答)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她当时怎么想?

“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得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

(3)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说明母亲是一个理解他人,懂得“将心比心”的人)

3“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温暖与幸福。”思考:

(1)为什么“我”的心感到暖暖的?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我”开始是抱怨的,而母亲却鼓励护士再扎;母亲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她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

4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的态度?突出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从“平静的眼神”可以看出母亲此时并没有丝毫的埋怨,这与“我”此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亲的善良与慈爱,朗读时语调要平静而亲切。

5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如何理解母亲在说话时语气“轻轻地”?

语气“轻轻地”与前一句的母亲眼神“平静”照应,进一步说明母亲心里一直都很理解护士。

四、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的。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读“我的妈妈和您……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读“这是我女儿……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4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分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5小结: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五、作业:

1.什么是“将心比心”?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3.课文第2自然段中两个“平静”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4.“沉重”“一直”等词语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如果_________,就会对_________,对孩子_________,就会使_________。

第一件事 行动 一直 才放手 欲 先

将 阿姨 求 会

语言 “有人为她开头” 帮 助 己 勿

心 助 人 所 施

比 不 与

第二件事 神态 平静的眼神 欲 学 欲 人

心 求 会

母亲 宽 理

语言 平静地说 容 解

总结全文:将心比心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2、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3、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4、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教学难点:

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收集以诚待人的事例,复习课文《将心比心》。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做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课时

一、习作: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1)分角色扮演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2)简单地概括小东写好习作的经验。(多写、多读、多观察)

(3)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多写,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多读,能不断地获得写作方面的知识并且丰富自己的词汇积累;多观察,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使自己有东西可写)

(4)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把好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5)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6)教师小结。

养成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坚持,逐步形成。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3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习作提纲指导。

题目:老师,我真想对您说

中心:控诉校园暴力,抨击不良行为。

顺序安排:①指名对谁说;②诉说的内容 ;③寻求答案,照应开头

4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5学生动笔。

6筛选若干优秀作品,从不同角度点评其“优秀”之外。同时,针对“劣”处,剖析失误在哪里,该如何改进。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二、日积月累

1出示格言警句。

2各种形式朗读。

(1)领读、自由读、齐读、开火车读。

(2)讨论:这些格言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一句:说话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

第二句:与朋友交往中,说话一定要讲信用。

第三句: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第四句:关爱他人的人,人们也常关爱他;敬重别人的人,人们也会敬重他。

(3)试一试,背一背,同桌互背,互查,互赛。

(4)你还积累古代的哪些关于为人方面的格言?请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5)齐读这些格言。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师范读趣味短文《说“信”》。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4比一比,看谁所记的“信”的词语多。

教学反思:

7《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丰富见闻,寻找发现身边的自然规律。

4、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个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相信同学们会更了解大自然,并从中得到启发。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针对课题自由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通句子。

(1)认识生字。

“侦、嘲、蠢、彻”的声母都是翘舌音;“吁(xū)”不要读成“yū”;“幼”要和“幻”区别开;“啄”不要少写最后一点。

(2)新词理解。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贯,连接、连续。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踌躇:犹豫。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气喘吁吁(yū xū)

响彻云霄(qiè chè)

侦察(zhēn zhēnɡ)

蠢事(chǔn chún)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

鱼贯而出:______________

踌躇: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小组合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组织全班交流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1.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2.小组合作归纳课文的梗概。

3.全班汇报。

三、感情朗读,理解“自然之道”。

1.教师引问,当你置身于岛上,看到嘲鸫啄食海龟这一幕,你的心情怎样? 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后汇报感受。

2.教师出示画面和文字,引发思考:读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汇报交流:“突然”说明出乎意料,让人很着急。“啄”说明嘲鸫很凶狠,幼龟很危险,让人心痛。“欲出又止”是指想出来,又停下来,犹豫不定。

3.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具体语句(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正是因为嘲鸫的凶狠,正是因为危机四伏,所以小绿龟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很接近,找一找!

预设:学生汇报:踌躇不前。

4.教师引问: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家向导又有什么反应呢?要求学生用横线画出描写各自表现的语句。

学生汇报,读出各自的表现。(“我们”的表现: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的表现: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5.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嘲鸫和幼龟之间的故事将如何发展?

学生根据课文的有关语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想象的情景。

四、谈话总结,感慨“自然之道”。

1.指导学生总结全文。

2.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 1.学生交流本课学习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一些生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2.自由交流“自然之道”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气喘吁吁(yū xū)

响彻云霄(qiè chè)

侦察(zhēn zhēnɡ)

蠢事(chǔn chún)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

鱼贯而出:______________

踌躇: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

(2)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

(3)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 )

(4)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

(5)形容人极端愚蠢。( )

4.面对嘲鸫啄食海龟这一幕,如果你也在现场,你准备怎么做?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

2.引导学生谈谈对“自然之道”的体会。

二、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教师引问:哪些词句体现了“我们”感到震惊?谈谈理解和感受。

学生默读第5~8自然段,用“ ”画出体现“我们”感到震惊的词句,谈谈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让“我们”感到震惊的词句。

学生汇报交流理解和感受。

(1)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2)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3)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3.课件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让人震惊的情景。

4.教师追问,看到此情此景,“我们”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用“ ”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后进行汇报。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句子比较,体会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感情。

(1)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6.教师指导朗读。

7.出示说话练习,学生换位思考为什么当初的做法和想法“愚不可及”。 2.学生汇报交流理解和感受。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启发思考:学了课文,你想给人类怎样的忠告?

2.组织全班交流。 1.小组内自由交流学到的自然知识。

2.全班交流可以给人类什么忠告。

四、布置作业,开阔视野。

作业设计

一、.你是怎样理解“自然之道”的?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用加点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幼龟爬向大海。(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一填。

对于“海龟遇险”这件事,“我们”和向导的态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我们“愚不可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8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4、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并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古老的中国有两条大河,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生字词学习

1读读字,读准音,记住形。

祸:读“huò”,左边的部首是“礻”,不要写成“衤”。

乃:声母是“n”,不是“l”,共二画,第一画是“横折折弯钩”。

侵:声母是“q,”不是“j”,韵母是“in”不是“ing”。

垦:读“kěn”,上面是“艮”不要写成“良”。

2读读词,明其义。

折腾: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折磨。

忧患:困苦患难。

生息繁衍:生存、繁殖后代。

叫苦不迭:连声叫苦。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频繁:(次数)多。

经营:经手管理。

不折不扣:本指一点也不打折扣。后表示完全的、十足的。

三、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教师配乐读第3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读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黄河原来的样子是怎样的?

(2)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摘录内容要点。黄河原来的样子: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后来的变化:凶猛暴烈,含沙量大,致使河床逐年升高,很容易决口,造成大水灾。变化的原因:一是气温转寒,二是人口迅速增长。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或灾难:严重的水灾,是耕地面积剧减。)

2导读第6自然段

(1)如何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第一个原因?

这是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分析阐述,由于黄土高原的气温、降水和土质结构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2)分析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第二个原因?

人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从而加重地表裸露使两岸的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这是人为原因。

(3)连续用多个“越”是为了强调什么?

连续用了12个“越”字,强调了人为因素加速了黄河泥沙的增加。以事实为例透彻地分析,黄河决口、改道原因,表明乱垦荒地给黄河带来的巨大危害。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5浏览所填表格。

五、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当地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教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在小组中就当地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六、讨论:提升写作能力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试讨论有哪些说明方法。

1列举数字。

2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举例子。

4作比较。

如何用事实来讲道理,增强文章的说理性?

本文是一篇阐述事理的文章,通过列举调查数据、科学研究结果等大量事实,说明黄河水由好变坏的过程,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自取灭亡的深刻道理。

在用事实讲道理时,应注意:1.要用真实的事例,不能掺杂虚构成分。2.阐述过程要有条不紊,思路清晰。3.要恰当地使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来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使道理能深入人心。

七、作业

一、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

二、给下列生字注音。

1、侵( ) 垦( )营( )扣( )

2、.理解下面词语的含义。

悬河:_________________

沉积: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课文填空。

引起黄河变化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9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被探索出来的,科学家又是如何仿生创造为人类造福的。

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声波飞行,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鸟儿们在天空飞行,但它们并不能停留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不动,可是蜻蜓不同,它能停留在空中,呆上好几个钟头。为什么蜻蜓有这种独特的本领呢?科学家们经过对蜻蜓的观察,仿制了能悬浮在空中的飞机——直升机。这种科学就叫仿生学。只要生物有奇特的本领,就会成为仿生学所涉猎的目标。现已发展出昆虫仿生学、海洋生物仿生学、设计仿生学、化学仿生学、分子仿生学等。仿生学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学、制造、航空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仿生科学有关的一篇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教师检查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学生反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5可以用课题拓展法说明蝙蝠与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修辞手法,请练习反问句的读法。

(1)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介绍蝙蝠对黑夜飞行的擅长。“极细”一词说明障碍物很小,“灵巧”说明蝙蝠动作灵活,是黑夜飞行的高手。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这句话是反问句,通过反问提出质疑,语气强调,从而引起后文对蝙蝠是否能在黑夜看清东西进行探讨。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学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学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6有了试验结果,科学家为什么还要“反复研究”?“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

试验的结果只能是第一手材料,只是表面现象。科学家们还需要进行“反复研究”,探索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的科学结论。“终于”一词说明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作业设计: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蝙蝠(biǎn biān)

荧光屏(yínɡ yín)

揭开(jiē hé)

障碍物(dé ài)

2.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课文填空。

(1)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 )。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4.写出与画线词语意思相近词语。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

(2)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 )

(3)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那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二、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教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学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3指导朗读第7、8自然段,让学生学习以上(以前)对课文的学习方法,自己设置一两个问题,并自行解决。教师对学生的自行提问及解答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评价,要多多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

三、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四、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五、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全文。

2教师小结:本文介绍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指出雷达就是模仿蝙蝠这一功能而发明制作的,并解释了雷达的作用及原理。在内容上,文章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作业设计:

一、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2)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 ( )

(3)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 )

二、1、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了课文,我明白了自然界和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0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其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给了我们多少启示啊,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自然之道》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警示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蝙蝠和雷达》让我们知道,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利用本组前几篇学过的文章,从启示这个角度总结一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渡到本文的学习。)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不折不扣、异想天开、生态平衡等。)

4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你是怎样归纳出来的?

《“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精读研讨,质疑交流

1学习第一篇文章《“打扫”森林》。

(1)默读《“打扫”森林》,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作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并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①自读第1~3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宽敞”“洁净”“干枯”等词)

A.结合课文挂图,说说这部分的大概内容。

(德国一位林务官下令把森林“打扫”干净,结果让森林遭殃)

B.有感情的朗读。

②重点探究第5~6自然段。

A.默读课文,思考:使森林遭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画出能够说明这一原因的重要语句。

B.小组内讨论、交流。

(2)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流受到的启示。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揭示了大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介绍了自然界中动植物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这样的关系才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①结合上下文,用画“生物链示意图”的方式理解这句话。

第5自然段从正面说明怎样才能保持生态平衡。第一句话是一个总起句。本段中列举的几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可用简单的线段图表示如下:

②联系科学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文本。)

2学习第二篇文章《人类的老师》。

(1)默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下感受。

重点感受下面两个句子:

①“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②“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第①句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举例谈谈这些“优良性能”和前面几种昆虫飞行的联系。

第②句让学生打开思路: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2)这篇文章带给你什么启示?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3、为什么课文已有标题还要设小标题?

本课标题是《大自然的启示》,而启示是多方面的。小标题《“打扫”森林》从反面告诉人们大自然给予的深刻警示——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人类的老师》则从正面入手,讲述科学家从动物身上获得的启示。下设的两个标题有各自的中心,又同时服务于主题,使得全文结构紧凑,主题鲜明。

五、布置作业

1.用“\”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遭殃(yānɡ yànɡ)

扫帚(zǒu zhǒu)

机翼(jì yì)

简略(nüè lüè)

2.《“打扫”森林》的“打扫”为什么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打扫”森林》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的老师》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课文,说说自己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三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和整理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3.丰富对大自然的认识,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习重点

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展开讨论。

师:(出示仿生学图片)人们根据鲸在水中游荡的样子,发明了潜艇。斑马生活在非洲大陆,人类将斑马条纹应用于生活、军事上,是一个很成功的仿生学例子。同学们,结合你们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吧。

二、小组讨论,自主交流。

1.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小组内自主练说。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

4.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进行全班交流。

5.老师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要求:语言准确、清楚、连贯,态度大方。

6.全班评出最佳发言者、最佳资料员。

三、相互纠正,促进讲说。

学生针对自己的说话再次修正,并与同桌相互纠正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学习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学生选定习作内容,并围绕主题,进行习作。

2.在习作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自评与师生互评。

学习重点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学生选定习作内容,并围绕主题,进行习作。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我们刚刚进行完综合性学习成果汇报,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和心得。这节课,我们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将你的发现或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写下来。(板书题目:大自然的启示)

二、小组交流,指导选材。

1.神奇的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你的体会一定很深刻,我们共分了四个小组开展活动,下面请大家简要汇报一下。

2.各组汇报,师生交流。

生1:我是观察组的,我们在动植物园发现有些青苔生长在潮湿的石头上,太神奇了!

生2:我是发明组的。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产生了发明创造的愿望。我想根据变色龙变色的原理,将来发明一双能变色的鞋子。

三、例文引路,指导写法。

选题一写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发现。

1出示例文《我发现了蜻蜓飞行的秘密》。学生读文,思考文章有哪些优点值得学习。

2.师生交流,总结写法。

(1)以活动过程为序组织材料。

(2)以提出的问题进行过渡。

(3)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选题二写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心得。

1.出示例文《记一次难忘的综合性学习课》。学生读文,思考优点。

2.师生交流,总结写法。

(1)按活动的先后顺序写。

(2)抓住过程具体描写,详略得当。

(3)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

3.学生构思,草拟习作。

四、学生写作文。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学习目标

1.练习修改习作。

2.对照优秀习作,完善自己的习作,逐渐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的习作,帮助其他同学修改。

二、出示优秀的习作,引导学生欣赏。

1.多媒体出示优秀习作。

2.组织集体评议以上的优秀习作。

(1)文章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情感真挚。

(2)观察十分细致,描写具体生动。

三、指名读习作,师生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的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学生根据评议结果自己修改习作。

五、互相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学习目标

1.比较句子,体会副词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2.积累农业气象谚语,了解这些农业气象现象。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学习重点

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

(一)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二)细读比较,感受不同。

1.细读每一组句子,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2.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三)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四)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二、学习“日积月累”。

(一)交流自己知道的一条谚语的意思。

(二)自己背、同桌背、集体背。

(三)交流自己搜集的气象谚语。

三、学习“展示台”。

根据展示台的要求,学生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制作手抄报,进行小发明、小制作,阅读相关读物。并将成果进行展示,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展示。

四、作业设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教学反思:

11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生字。

2、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的活动,挖掘人物潜在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夜莺的歌声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是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德国鬼子是怎样发现小男孩的?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停了一会儿”说明“小夜莺”发觉了敌人,“新的劲头唱起来”说明“小夜莺”经过思考决定去吸引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教师: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引诱敌人,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机智勇敢、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

3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师: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找一找、画一画相关的语句,想象当时是怎样一番情境呢?找到后与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一下吧!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学生:……

课件出示:对话1

4还有那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小夜莺”很自然地告诉敌人自己会学杜鹃叫,这样是给游击队报信做准备,为下文消除敌人的疑虑作铺垫。)

“人呢?战争一开始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课件出示:对话2

5分角色齐读对话,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小夜莺”利用大家的话又一次骂了敌人,并把敌人比喻成“野兽”。从中可以看出“小夜莺”在面对所痛恨的敌人时表现出的冷静、机智和勇敢的性格特点。

(二)过渡:由于孩子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小孩有时候学……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

(1)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动作、神情。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作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2)体会“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

(“小夜莺”并不是真的把德国鬼子忘了,而是在暗地里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3)体会“军官突然问”中的“突然”一词。

(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的巧妙和机智!)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越来越响”说明“小夜莺”离游击队员越来越近,一场战斗即将打响。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以下词语,用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毫无惧色 敌人

(四)小夜莺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3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五、总结全文

1是什么使小男孩要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地与敌人斗争呢?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2苏联卫国战争在无数“小夜莺”的帮助下,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最终胜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影片。

六、作业设计

1.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诱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的内容。

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夜莺是如何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顾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 )的孩子,巧妙地同敌人( ),用( )为游击队员( ),协助( )歼灭( )的故事。

4.你觉得小夜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写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

(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2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理解“劫难”“趔趄”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品味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给各个部分拟出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雨来与敌人英勇、顽强、机智地作斗争的英雄品质,理解他这样做的思想基础,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雨来的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部分及重点段落,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

曾经,我们的祖国母亲惨遭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曾经,为了保卫祖国母亲,英雄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也在曾经,在课本里、在荧屏上,我们认识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海娃、嘎子。今天,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抗日小英雄雨来的英雄气概。

1板书题目:小英雄雨来。

2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字词,交流问题。

(1)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字词)

huán zhēng nāng

还乡河 睁眼瞎 软鼓囊囊

gūjiélièqiè

一骨碌 劫难 趔 趄

①指明学生读词。

②全班齐读。

③解词。

睁眼瞎:不认识字,没知识,没文化。

造句:正是因为雨来的爸爸妈妈不想雨来成为睁眼瞎,才决定送雨来上夜校,让他受教育。

劫难的近义词:灾难

趔趄:歪歪斜斜,站立不稳。

“抹”的读音,在文中出现三次,第一部分与第六部分相同句式中出现的:“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中读mā,在第五部分中“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中读mǒ。并让学生做动作感受两个读音的用法。

(2)交流: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

三、默读课文,给各部分拟出小标题

本文一共有六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每一部分拟出小标题。小标题最好以词组或短语的形式出现。拟好后,先和同桌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拟出小标题。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板书:

(1)游泳本领高

(2)上夜校,受教育

(3)听说鬼子要扫荡

(4)掩护李大叔

(5)勇斗日寇

(6)雨来脱险

四、画出情节曲线,找出重点部分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整个事件的情节曲线,并找出本文的重点部分。

1学生浏览课文,画情节曲线,并指名学生上讲台表演。

2找出本文的重点部分。(第五部分)

3反馈。

4朗读重点部分,感受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字词,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给课文各部分拟了小标题,并找出了文中最能体现雨来英雄形象的重点部分。

二、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部分,思考:落入敌手,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雨来又是怎样做的?画出相关词句,并和同桌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整教学思路:软、硬两方面。

(1)雨来被抓住后,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

鬼子先威逼利诱,哄骗雨来,雨来始终一句话:“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2)软的不行来硬的。敌人是怎样做的?

学生画出重点段。

(3)读一读,画出描写鬼子毒打雨来时的动词。

(4)朗读重点段,感受鬼子的凶残。

(5)教师范读,学生感受。

(6)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重点段。

(7)大屏幕出示重点段,全班有感情齐读。

鬼子越凶残,雨来越顽强,作者正是用这种反衬的手法表现了雨来顽强的英雄形象。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读出鬼子的凶残,读出雨来的顽强。

4理解第二部分在课文中的作用。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第一次在课文的哪里出现?

(第二部分,上夜校受教育)

正是上夜校时受到的思想教育,才让雨来有了斗争的动力,此时的雨来将那份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化为了和鬼子斗争的实际行动。由此可以看出:第二部分,上夜校受教育实际上就是为事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三、理解第一、二部分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敌人如此凶残,雨来最后会怎样?

教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此一个十二岁之少年,一身义举,满腔壮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凶残毒打,他始终咬紧牙说:“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

雨来被拉到了还乡河边……

2雨来死了吗?

教师范读: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不知谁说:“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了!”

大家就顺着河岸向下找。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

“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教师:雨来为什么没有死?

(开枪前,雨来就扎到河里逃走了。)

3梳理第一部分与整个事件的关系。

雨来跳到河里能脱险,源于他的游泳本领高,而这救了他命的游泳本领正是在这还乡河里练就的。现在,同学们明白既然课文是写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机智勇敢的做斗争,而开篇为什么要写还乡河吗?

(首尾呼应,并为雨来成功脱险埋下伏笔。)

景物的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首尾呼应,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描写了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勇斗日寇的故事,赞扬了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并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珍爱生命,消除战争,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

五、读写结合练习:“雨来,我想对你说”

雨来,一个十二岁的孩子,

雨来,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英雄,

当他面对敌人明晃晃的刺刀,在敌人软硬兼施的情况下,表现出的是一种机智勇敢、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他和我们一般大,如果我们身处这样的险境,又会如何?此刻,相信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雨来说,请你以“雨来,我想对你说”为题,把你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1学生写话。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六、课堂总结

教师:不能忘!不能忘!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七、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段。

2写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

3仿照文中人物描写,运用动作描写写一段话,表现一种人物形象。

4.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苇絮(xù rù)

挪回(luó nuó)

枕头(zhěn zhěnɡ)

5.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

1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与小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呼吁和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导语:

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堂内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副最古老的标语:“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联合国想告诉大家: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和平相处,让战争远离我们。听完老师的叙述,你想说什么?

2. 读课题,板书课题。

(出示课题)

过渡: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但它也是震撼人心的、壮丽的。因为在争取人类的和平中,许多战士牺牲了他们的宝贵生命。听一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二、质疑激趣

1. 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2. 过渡: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1)标出自然段序号,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提示:第1自然:书信开头。称呼并问候加利先生。第2自然段:写“我”失去亲人后的巨大悲痛。第3自然段:写了爸爸的征衣,爸爸仿佛在呼唤和平。第4自然段:写爸爸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第5、6自然段:指出现在世界不太平的原因,呼吁救救孩子们)

(2)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提示:讲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书信开头。第二部分:正文部分。第三部分:书信结尾)

3. 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2)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四、品读感悟

1. 感悟“痛失父亲”。

过渡:沐浴着和煦的春光,一家三口在涓涓溪流边散步,在美丽鲜花中嬉戏,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事啊!可这一切对于文中的同学来说,却永远永远地失去了。

(1)请阅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

(2)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武警战士把联合国维和战士的灵柩徐徐地从飞机的悬梯上抬下来,周围站满了泪流满面的男女老少。(凄楚、哀婉的背景音乐)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前面的文字照着读,后面的文字我们背。

(3)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4)指导朗读。

2. 认识“爸爸”。

(1)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 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2)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 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3)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4)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我们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3. 感悟“世界并不太平”。

(1)过渡: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之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3)联系事例谈谈不太平的世界。

课件出示:战争给人类带来惨烈深重的画面及统计伤亡数据。

(4)同学们,当大量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你做何感想呢?

4. 激情朗读,呼吁和平。

(1)过渡: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主综合实践

讨论: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孩子们,我们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要和平,不要战争!

相信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呼声!也相信我们的世界会由此变得更加美好,最后,送给大家一段音乐《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憧憬美好的明天吧!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书信的格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呼 吁 呼 唤

(1)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 )着什么。

(2)我们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保 卫 保 护

(3)每位小朋友都要( )好自己的眼睛。

(4)爸爸是( )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4.文中的中国孩子发出了怎样的呼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练笔:你想对仍然处于战乱之中的孩子们说些什么?

教学反思:

14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教学目标

1.学习“蔚、弋、频、茵”等4个生字,理解“蔚蓝、巡弋、不速之客、频频、祈盼”等词语的意思,会用“不速之客、祈盼”造句。

2.能仿照课文1~4节,补写一节诗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一美丽的家园,二是残酷的战争画面,三是其它关于战残酷性的数据和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争等战争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对比,铺垫激情

1. 播放“平静而美丽的蓝天、大海、草原、沙漠以及人们幸福生活”的画面,交流: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2. 播放“残酷的战争场面、战后荒凉的废墟”,交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又有怎样的感受,看着这前后两组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

3. 小结:是呀,战争是如此的残酷。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里,有不少地方还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他们正祈盼着和平,呼吁着和平,饱受战火的人们希望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般美丽而和平的世界!(板书课题)

4. 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解悟情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划出难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 交流讨论:

(1)读准并理解下列词语:“蔚蓝、巡弋、不速之客、频频、搅、祈盼”。

①蔚蓝—— 你还知道哪些蓝?如嫩蓝、瓦蓝、深蓝、碧蓝、青蓝;填一填“蔚蓝的( )”如大海、天空、海面等;

②巡弋——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通过查“弋”的意思,或是联系上下文猜想;

③不速之客—— 怎样的客人被称为“不速之客”,课文中指什么?战舰和水雷为什么被称为“不速之客”;

④频频—— 联系“频频点头”猜测“频频”的意思,想想课文中“频频发射的导弹”说明了什么;

⑤祈盼——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如企盼、盼望、渴望等。

(2)指名朗读课文;同桌互读,点评。

(3)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诵读感悟,体会入情

1. 出示四幅画面及相关诗句,指导朗读:蔚蓝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金黄的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蓝得发黑的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绿茵茵的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2. 在每句中加上“本来(该)”,再读一读,说说加上“本来(该)”后感觉有什么不同?是呀,本来是这样的宁静而美丽,那么现在怎么了呢?

3. 出示1~4小节,指导读好“本来…… 可是”的转折语气。

4. 讨论:这究竟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破坏了这宁静而美丽的世界?(残酷的战争、贪婪与残暴、掠夺与侵略……)

5. “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感情?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

四、拓展补写,升华抒情

1. 其实,战争带来的残酷远不止这些,课前大家了解了战争的有关情况,把你了解到的情况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 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数据,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这场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摧残。

3. 读了上面的数据,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请根据你对战争的了解,选择其中一句,模仿补写。

4. 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指导朗读课文最后小节。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五、阅读链接,丰富感情

出示:《儿童和平条约》

1. 介绍条约的背景:(出示)

这份《儿童和平条约》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 自由朗读,交流体会。

六、作业选择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 诗歌仿写;《儿童和平条约》读后感或进一步阅读了解战争的相关资料。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蔚( )弋( )茵( )频(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屡次;连续几次。( )(2)祈祷、盼望。( )

(3)(军舰)在海上巡逻。( )

3.体会诗歌中“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句话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模仿课文第1~4小节,写一节小诗。

____________的________,本来是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这究竟是为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看图能力,细心观察,从中提取此次作文的核心信息。

2.当堂完成情景描写练习。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看图能力,细心观察,从中提取此次作文的核心信息。

教学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人物吗?(演示课件)有战争年代时苏联的小夜莺、中国的小雨来、朝鲜战场中的黄继光,还有一位中国的小朋友,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经历也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相同点,同学们在学习时发现了吗?

学生:他们都和打仗有关。

学生:他们为了战斗的胜利流血牺牲,都是英雄。

教师:在他们的言行中,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看图悟情

1. 回顾中国的历史,侵略者的铁蹄曾使这片神州大地蒙羞。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各种屠杀、惨案,使得多少中国百姓骨肉分离,流离失所。一位外国记者用相机记录下了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情景。(出示图片,从各个角度演示图片)

教师给学生留出1分钟的观察时间。

2. 看到这张照片,第一眼看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根据学生发言顺序,引导深入理解。

(1)小男孩的衣着

学生: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孩子的衣着,他肯定是没有亲人的关心了,衣服都破了,光着两条腿,太可怜了。

教师:就是这样的衣着。(板书:衣着)不仅如此,这个孩子刚刚经历了一场灾难,炸弹就在他的身边爆炸,此时已经分不清身上哪里是泥哪里是血。

(2)小男孩的动作

学生:我先注意到的是孩子的小手,他大概是太害怕了,这么大的一个地方只有他一个人,他的两只手因为害怕都紧紧地攥在一起了。

教师:多么无助的孩子,这位同学关注到了孩子的动作。(板书:动作)

(3)小男孩的神情

学生:最先吸引我的是孩子的神情,他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恐惧,我想刚才发生的事情太可怕了,他张着嘴正在拼命地哭喊着。

教师:说得多好呀!(板书:神情)想想这可怜的孩子大声哭喊着,他会哭喊些什么呢?

学生:他会哭喊着:“妈妈,您在哪儿?怎么不来抱我,我害怕极了!”

学生:他会大声喊:“妈妈,我要回家,我不要在这里待着!”

学生:他会大声喊:“妈妈,我疼,我想回家,你到底在哪儿呀?”

教师:他的妈妈在哪儿?他的家又在哪儿呢?有同学对这张照片有了解吗?

教师出示:

1937年“八一三”事件之后,8月28日正午,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炸死了正在车站等车的市民20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一个浑身是血的小孩,坐在被轰炸过的铁轨上号啕大哭。一位供职于美国报系的中国摄影记者赶到现场,在已经成为废墟的站台上拍摄下了这个幼小的幸存者。

看来这张照片中的唯一人物牵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

(4)周围的环境

学生:我还关注到了周围的情况,结合刚才的资料我了解到,这里原来是上海火车站,应该是非常热闹的地方,可现在到处是残垣断壁,到处是瓦砾,我想远处肯定还有爆炸声,小孩的父母可能就在这场爆炸中死了,而且他可能就亲眼看到了这一切,眼看着亲人死去,是多么痛苦呀。

教师: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几分钟前有可能还是相依为命的一家人,几分钟后却失去了亲人,这是何等的痛苦,是这场残酷的战争让无数天真的孩子成了可怜的孤儿。

三、写话传情

1. 教师过渡:有人也称照片为凝固的历史,让我们根据大家刚才的交流,把我们从这张照片中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让所有有同情心的人都记住这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吧。

2. 学生独立完成片段,教师巡视。

3. 同桌交换阅读,互相提出意见。

4. 推荐汇报。

学生:一看到这张照片,那个小男孩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他是那么无助,一个人坐在冰冷的铁轨上,身上的衣服已经破成一条条的了,早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脸上、身上青一块红一块,已经分不清哪里是泥哪里是血,他就这样坐在这里,五分钟,十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他大声呼喊着:“妈妈,妈妈,我怕,我疼,你怎么还不来接我呀!哥哥,姐姐,你们怎么那么狠心,把我一个人扔在这里呀……”

教师:这位同学推荐得好,你读得也好。其他同学听后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他观察得非常仔细,孩子脸上、身上都是青一块红一块的,说得特别好,我的作文中就没写到这一点。

教师:那请你根据他的提示把你的作文补充一下吧。

学生:我觉得他的话挺感动我的,我觉得这个小孩真可怜。

教师:看起来感动我们的不仅是语言更是叙述中浓浓的深情。

教师:每个同学都出声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看看你的这份深情表达出来了吗?有不满意的地方请马上修改。

四、情感升华

1. 教师过渡:这张名为《中国娃娃》的照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它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战争中的平民的处境,也使隔岸观火的美国民众了解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从而促使许多美国人开始同情并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2. 教师:看到这张照片,除了对儿童的同情之外,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学生:我觉得战争太残忍了,让许多人死去,没有了家。

学生:有什么事非要打仗,只有像希特勒那样的疯子才会喜欢打仗。

教师:只有远离战争,人们才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3. 还记得这段话吗?

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让一名学生读读这段话。

4. 教师:这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心声,我们呢?

学生:我们要维护世界的和平,让战争远离我们。

学生:我们可以多进行体育比赛,通过另外的方式来进行竞争,让奥运圣火经久不息吧。

……

教师:同学们的愿望是多么美好,让我们用心浇灌“和平之花”,让爱满人间。(出示一组图片课件:孩子们在海洋中、沙滩上、树林中欢乐游戏的情景)

五、教师小结,布置习作

1. 布置习作。

和平是我们所向往的,和平也是人们获得幸福、快乐的根本。今天我们由一张照片说起,谈了很多,说了很多,就请你利用下节课的时间把我们刚才聊的记录下来,完成一篇习作。

2. 理清结构。

教师:想想这篇作文应有几部分内容?

学生:两大部分,一是照片中的内容,还有是由此自己的感想。

3. 确定题目。

教师:那为这篇作文命个题吧。《夜莺的歌声》全文紧紧围绕夜莺的歌声来写,那我们这篇作文呢?

学生:可以从小男孩的哭声来写。

教师:想得真好。其他同学也应该根据自己作文的特点,像这位同学一样,拟个合适的文题。就让我们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寄予这真切的语言之中吧。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单元备课

备课人

唐友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下册

单元主题

第五单元:生命

单元内容分析

本组的专题是“热爱生命”,安排了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整个单元的教材各个版块被“热爱生命”这一生命文化主题给密切联系在一起。

单元目标

1.学习掌握“径、畅”等17个生字,认识“袅、滥”等12个字;练习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其中的三十一个词,认识、记忆25个。认识三个多音字:重chónɡ、弹tánɡ、铺pū

2.学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3.了解盲人是怎样来了解世界的;了解人体器官移植的知识;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生命现象。

4.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名句。

5.继续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6.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

1.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培养关心热爱自然界一切生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课时安排

16.触摸春天……………………………………… 2~3课时

17*.永生的眼睛………………………………… 1~2课时

18.生命 生命…………………………………… 2~3课时

19*.花的勇气…………………………………… 1~2课时

语文园地五……………………………………… 4~5课时

教学策略

1.引起学生对“热爱生命”这一主题的关注。

在学生讨论、发表自己对这则消息看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谈到的“应该珍惜生命”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出“要热爱生命”的主题,引出课文中的导语。

2.浏览整组课文。

思考:这一组课文,主要谈了哪些关于生命的故事?哪些内容写出了我们过去不曾知道的事情?你喜欢哪一篇,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关于谁的生命故事?

交流介绍。

总结归纳:整组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些生命现象和人们热爱生命的故事。

3.进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4.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以后的课文学习和实践活动。

16 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蕴含的道理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千手观音》的视频片断、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1 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断。

2 观后谈感受: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在对节目的赞美,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聋哑人表演的节目。)

3 引入课文:一群聋哑人能伴随着音乐跳出那么美的舞蹈,真是一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板书:触摸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1)注意以下的读音。

“磕绊”的“绊”读“bàn”不读“pàn”。

“权利”的“权”声母是“q”。

“弧(hú)线”的“弧”的声母是“h”。

(2)注意下列生字字形。

“小径”的“径”右下部是“工”,不要写成“土”;“一瞬间”的“瞬”的部首是“目”字旁,与眼睛有关;“弧线”的“弧”的部首是“弓”,不是“犭”,不要把这个字写成“狐”。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画出文中描写安

静的动作,神态的句子。

3 利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情况,采取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三、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盲女孩安静在春天捉蝴蝶,又放蝴蝶的事。)

默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并将有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1)出示句子:“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你为什么认为这是个奇迹?(找学生做示范动作,一个蒙眼,一个不蒙眼。让其他同学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他走得怎么样?)安静走得不是一般的流畅,而是很流畅,不是没有磕磕绊绊,而是没有一点儿,多么不可思议呀,创造奇迹的盲童。那安静为什么能走得如

此流畅呢?

齐读第2自然段。

“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里流连”,从“整天”“流连”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安静热爱生活)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能读出安静对春天的热爱吗?接下来,安静又创造了什么奇迹?

(2)出示句子:“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①你从哪个词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极其准确)

②比较句子:

a.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b.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读一读,体会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谁能读出这两句不同的感觉?“极其准确”是非常准确,为什么她能极其准确的判断出花的位置?(有花香引导,用灵性感受)你能把这种“极其准确”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奇迹还在继续,读第四自然段。

(3)出示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①你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能换一个词来读读吗?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出乎谁的意料?你能读出作者的惊讶吗?你能读出你的惊讶吗?(指名读课文)

②你抓过蝴蝶吗?容易抓到吗?可是一个盲童很轻易的抓到了一只蝴蝶,你有什么感受?是啊,这真是一个奇迹。

③她是怎么抓住蝴蝶的?(用灵性抓住蝴蝶的)“神奇的灵性”来源于哪里?(安静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④正是她这种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产生了一种神奇的灵性,指引她抓住了那只睁眼的蝴蝶。这是她第几次抓住蝴蝶呀?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是什么样的地方?(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地方,让人感到高兴和惊奇的地方)此刻安静的心情怎样?带着自己对这段话的体会,再来读这部分。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学生读第6自然段。

(4)出示句子:“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女生读,男生读。

①过了许久,安静放飞了蝴蝶,这许久,她会想些什么?为什么她又把蝴蝶放了呢?(因为蝴蝶是属于春天的)这说明她幼小的心灵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她不仅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热爱他人的生命,即使是一只小小的蝴蝶。(板书:珍爱生命)

②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能看得见吗?她用什么张望?(用灵性,用心灵张望的。)那她在张望什么?你能张望一下吗?安静可是一位盲童呀(学生闭上眼睛张望),同学们做的真好,你望到了什么?(黑暗,什么也望不到),可是安静望到了什么?她为什么张望,她想看到什么?(她想看到蝴蝶飞舞的样子),是啊,她的心里充满了对飞翔的渴望,对生活的渴望。你能把安静对飞翔的渴望读出来吗?

3 相信大家都已经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有人说,上帝为一个人关闭了一扇门,又为他开启了一扇窗,心灵之窗。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用心感悟生命,用手触摸春天,她触摸到的是什么样的春天?我们来给春天加个形容词。(生机勃勃、花繁叶茂、花香

浓郁)

是啊,她用她的心灵,用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那么,安静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你感受到了吗?(是多姿多彩的)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同学们说的多好啊,你们都说出了安静的心里话。看来你们都被安静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所感动。你读出来好吗?(指名)

你体会到安静的心情了么?(指名)看到这动人的一幕,老师也感动不已,也想读一读了。(教师范读)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吧。(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 读到这里,你觉得安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 所以说:“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3 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人?(安静,你,我,像安静一样的残疾人,所有的人)还有吗?(比如在岩石下顽强生长的小草;比如暴风雪中灿烂绽放的梅花;比如安静放飞的那只花蝴蝶……)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生活的权利,都可以

创造一个自己的缤纷世界。

4 看到安静这么热爱生活和生命,你有什么感受?用一句或两句话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好吗?

5 交流。

大家说得真好。这让我想起著名作家海伦·凯勒说的一句话: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东西,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就是用心去看世界。安静就是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触摸到了春天,让自己拥有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出示幻灯片)教师旁白:在我们的生活中,身体患有残疾的人有很多,例如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的海伦·凯勒;不屈服于命运的张海迪;身体残疾但生命多彩的残疾运动员……,他们都在顽强地生活着,创造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一切的一切

都在告诉我们: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读)和他们相比我们要幸运得多,所以我们更应该珍

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主人,让我们再大声地朗读这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背下来。

2 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课后作业: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悄然(qiāo qiǎo) 小径(jīng jìng) 袅袅(niǎo miǎo) 蝴蝶(hú hū)

二、选词填空。

流畅 流连

1.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 ),因此,她在花丛中走得很(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竟然 悄然

2.安静的手指( )合拢,( )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教学反思:

17 永生的眼睛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的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会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通过故事感受人性美,培养学生养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故事感受人性美,培养学生养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并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教学准备:

幻灯片——春天美景图、眼角膜和背景音乐《爱的奉献》片断;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 出示幻灯片——春天美景图,引导学生体会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

2 出示幻灯片——眼角膜,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片断,简单介绍眼角膜知识。

3 简单介绍器官捐赠知识。

器官捐赠是当一个人被诊断脑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时,基于个人生前的意愿或家属的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个肾脏或部分肝脏捐赠给亲属或配偶。

4 导入新课,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

3 标画不明白的地方。

三、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1 字音(小黑板出示)。

“孤零零”中“零”读(líng)

“不假思索”中“假”读(jiǎ)

多音字组词:重、冲

2 小组交流。

(1)琳达一家为了盲人能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琳达的妈妈和爸爸去世后,先后捐赠了他们的眼角膜。琳达的女儿温迪受到外公的影响,也许诺日后捐赠自己的眼角膜。)

(2)试述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扬了他们的高尚情操。)

(3)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的是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3 质疑问难,先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时间顺序)

提示: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关键性语句。(“我14岁那年”“很多年过去了”“父亲与世长辞后”)一、激2 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妈妈捐赠她的眼角膜的?

(第1~5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2)文中有没有直接叙写妈妈是如何捐赠她的眼睛角膜的?如果没有,作者又是怎样去写的?

提示:找找文中有没有直接描写妈妈的言谈举止的地方,体会侧面描写的手法。

(3)面对捐赠妈妈的眼角膜,爸爸和“我”各是怎样的态度?同桌之间互相练读“我”与父亲之间对话的段落,从中体会母亲和父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4)合理想象母亲生前是如何与父亲商议捐赠眼角膜的事的?说几句话。

提示:可以从妈妈的神态、语言等方面去说。

(5)配乐朗读。

3 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读读,并说说为什么感动你。(出示幻灯片)

(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3)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4)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4 领悟下列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劝慰女儿的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如果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体现了琳达父母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思想境界。朗读时要读出父亲平和与慈爱的语气。

(2)“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父亲留下的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为他人的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已根植于后人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3)“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骄傲”一词表达了“我”对女儿温迪美好心愿的支持和认可。“14岁”是与开头“我”14岁时形成照应,从而引发读者的深思。

五、拓展练习

1 幻灯片出示资料: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的患者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贫乏,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 小组讨论:现在,你对器官捐献有了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课后作业:

一、5分钟查字典练习。

1.角膜:“膜”字 部首是( ) 查音序( ) 全字共( )画。抄出这个字在字典中的解释( )。2.患病:“患”字 部首是( ) 除部首再查( )画。抄出这个字在字典中的解释( )。

二、你能根据拼音把下边的词语写得又正确又工整吗?juān zènɡ lǐnɡ wù huī yìnɡ wán zhěnɡ yí yuàn( ) ( ) ( ) ( ) ( )yán zhònɡ mánɡ tónɡ yōnɡ bào sànɡ shēnɡ fēn xiǎnɡ( ) ( ) ( ) ( ) ( )

三、你的词语积累有进步吗?试着补充下边的词语。不( )自( ) ( )( )横溢 重见( )( )( )泪( )眶 ( )( )其来 ( )( )长辞

教学反思:

18 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憾、蹋、限”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3.通过课内外知识的结合,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5.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6.通过学习,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辨析三个事例中所蕴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杏林子的相关资料,了解《生命 生命》的写作背景;查找种子破土而出的视频资料。

学生:搜集热爱生命的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导入课文

1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 生命》。

2 板书课题,大声读课题。

3 请大家仔细看看课题,它跟我们以往所接触到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1)“生命”与“生命”之间有空格。(2)“生命”重复了两次。)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为什么作者要重复“生命”两次来做课题?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还要注意读准课后所有生字的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难读难写的字词。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找出易错的字。“扰”的右半部是“尤”,不是“龙”。“屈”半包围结构,外部的“尸”上不要加一点成“户”。“限”的右半部是“艮”,不要加一点成“良”。

3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所写的关于生命的三个事例,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概括板书。

4 在汇报的三个事例概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5 通过杏林子的资料,了解为什么作者要重复“生命”两次来做课题?

6 找出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先自己读一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说说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搜集身边热爱生命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生命无处不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1 播放视频。

2 刚才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深入阅读,品味生命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受特别深刻?

2 学生汇报。

事例1:飞蛾求生

语言训练点: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学生汇报句子,随机出示幻灯片“但它挣扎着……鲜明!”

哪些词让你感受特别深?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边说感受边朗读。

(2)想象假设:每个同学都伸出手来,五指用力,握空拳。现在,你就是被困在手里的那只飞蛾,你会想到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3)在汇报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师点拨:引用飞蛾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飞蛾强烈求生欲望的理解,同时引导熟读背诵。

3 小组合作学习事例2、3,汇报自学成果。

(本环节学习同样是以学生的读与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事例2:瓜苗生长

语言训练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事例3:聆听心跳

语言训练点:“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4 学生思考理解“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这句话。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三、主题升华,感悟生命

1 导语引入到第五自然段的学习。

2 学生自由读文。

3 引导找出句子“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4 指导背诵本段。

5 回归课文提出的问题:生命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 播放视频,学生说自己的新感受。

2 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写下来。

课后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dǎ rǎo yù wàng zhěn duàn zhuó zhuàng

( ) ( )  ( )  ( )

bù qū zhèn hàn zāo tà wú xiàn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扰( ) 蹋( ) 倔( ) 诊( )

拢( ) 踏( ) 屈( ) 珍( )

教学反思:

19花的勇气

教学目标:

1.会认“吕、滥、厘、刷”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互动探究让学生学会研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在读中理解“生命的意味在于勇气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勇气)“勇气”这个词语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谁能用“勇气”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呢?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多勇气。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冯骥才去感受《花的勇气》。(教师补充板书: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情感铺垫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指名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巡视指导,指名答)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自由读,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失望——吃惊——遗憾——惊奇——怦然一震”,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寻找出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并用“   ”勾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出示课件)

教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最令你感动的部分?

2 重点读,体会生命的意味在于勇气。

(出示课件:第8自然段)自读第8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齐读第8自然段。

3 理解句子,感悟生命。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是课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气魄,令作者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作者体悟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而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4 感悟无名野花的外形美。

(1)理解描写无名野花外形的语句。

颜色美:白的、黄的、紫的

形状、色泽美:纯洁、娇小、鲜亮

气势美:多、密、辽阔

(2)课件,显示无名野花美丽的样子。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要怀着对无名野花的喜爱之情来读。

5感悟无名野花盛开时的气质美。

(1)理解有关语句。

(2)课件,显示无名野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开放,

精神十足的神态。

(3)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6 感悟文中“我”的内心感受的变化。

(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说说“我”失望的是什么?遗憾的又是什么?为什么“惊奇”?为什么“怦然一震”?

四、回归全组,情感升华

(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四篇课文内容学写小诗)(出示课件,学生试着说,完成整首小诗)

生命的意味——勇气

勇气是(冷雨中迎春花绽放的花朵);

勇气是(           );

勇气是(           );

五、资料链接

1 关于勇气的格言。

倘若失去了勇敢,你的生命等于交给了敌人。

失去勇气的人,生命已死了一半。

勇气是上天羽翼,怯懦却引人下地狱。

2 描写植物品格的名句。

梅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松树——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竹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小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干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最后让我们都成为一个有勇气的人吧!

七、作业设计

结合本单元的情感基调,写一首赞美生命的小诗。

课后作业:

一、把下列词语分类填好,有把握吗?注视 粗暴 沉稳 暖和 寒冷 凝视 温柔 稳重1.近义词。( )——( ) ( )——( )2.反义词。( )——( ) ( )——( )二、下面哪个词用在句中更合适,请你选一选,画上“”。1.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 孤独)的。2.四月的维也纳可真(没劲 乏味)!3.小吕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 辽阔)的草地上。4.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是点儿(可惜 遗憾)。5.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可能 大概)也有些为我失望吧。6.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的(魄力 气魄)!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教学难点

1.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3.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二、自主准备,口语交际

1 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 投影出示:

(1)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2)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3)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 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 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三、畅所欲言

1 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

3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四、总结评价

1 自我评价:

自己在这节课中表达是否清晰,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 教师评价:

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 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 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写出真实感受,题目自定。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 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 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 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 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五、制作墙报

1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2 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 听写其中的词语。

二、学习我的发现

1 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

3 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三、学习日积月累

1 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

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 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1)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3)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 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4 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四、阅读成语故事

1 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 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 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 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单元备课

备课人

陈宏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 年级下 册

单元主题

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单元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乡下人家》《古诗词三首》,两篇略读课文《牧场之国》《麦哨》。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六,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乡下人家》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牧场之国》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展现了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麦哨》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的天真、纯朴、可爱。

单元目标

知识与目标:

1.会写22个生字,会认28个生字。正确读写“屋檐、装饰、鸡冠花、毛毡、镶嵌、吆喝、蓑衣、肺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发现乡村生活的美,感受田间的乐。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

本组课文的学习,一要重视积累优美的语言,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画面;二要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的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20.乡下人家 2~3课时

21*.牧场之国1~2课时

22.古诗词三首 3~4课时

23*.麦哨1~2课时

语文园地六 4~5课时

教学策略

教学本组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写作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美好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20乡下人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

4围绕“走进田园”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5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索,展开交流,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随着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

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

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 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地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 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 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 指名认读生字、生词。注意“饰”不要读成

“sì”,“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ān”。

2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3 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四、深入阅读,感悟思想

1 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2 教师小结:

“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

“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五、自读课文,想象画面

1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

2 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自由读课文,想象画面

回顾上节课自读课文时获得的收获,为交流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

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以第一节内容为例,可以抓住两个教学点:

1 “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装饰”的含义。

(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2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2)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3)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 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 想象一下,在冬天的乡下人家,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4 全班交流。

五、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 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

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 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 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六、课外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可在课内简单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戴望舒)

2 小练笔:写下你心中的乡下人家冬天独特、迷人的风景吧。

作业设计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率领(shuài lǜ)觅食(nì mì)归巢(cáo cháo)

2.形近字组词。

捣( )岛( )辛( ) 幸( )

3.填空。

读了这篇课文我面前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一幅_______的农家画面,那房前________,门前和屋后_______,那觅食的,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下______,夜里伴着__________进入梦乡。

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

4.课文描写了乡村的哪几幅美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填空。

( ),( ),( ),都是乡下人家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从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 ),率领一群( ),在( )觅食;或是瞧见( ),在( )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乡下人家,不论( )时候,不论( )季节,都有一道( )、( )的风景。

教学反思:

21 牧场之国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美。荷兰”。

3.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多美丽的地方,让今天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 阅读“资料袋”,增加对荷兰的了解。

4 教师相机简介作者,轻描荷兰。

生平简介:卡雷尔·恰佩克(1890~1938),捷(jié)克小说家

兼剧作家,14岁开始发表诗作,一生经历丰富,著作浩瀚。

`主要作品:散文《明亮的深潭》;科幻小说《鲵(ní)鱼之乱》等。

荷兰常常被人称为“风车之国”“花之国”“运河之国”。它的真正国名叫“尼德兰”,“尼德”是“低”的意思,“兰”是“土地”,合起来称为“低洼之国”。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

二、自读课文,感知牧场之美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本课生字词,需注意的字音:

3 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阅读,欣赏牧场之美

1 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四次,是哪一句?在什么地方?

2 学生汇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3 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第一次:是对第1自然段的一个总结性的议论。

第二次:引出下文写荷兰草原上马的描述。

第三次、第四次:分别是对第3、4自然段的总结性的议论。

总的来说,文中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结构上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内容上强化了作者对荷兰牧场赞美之情。

4 引领学习第2段。

(1)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一画,找出你觉得这一段中能体现真正的荷兰的语句。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5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4自然段。

(1)把能体现真正的荷兰的词语画下来。

(2)作者是怎么描写牧场之国的牛、马、猪、羊、牧民的?

(写老牛时,运用了想象的表达手法,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这是想象。“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这是比喻和拟人)

(作者在写景时注重了色彩的搭配对比,如第2自然段中,绿色的草地、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美。除了这些之外,课文中还写了草原、运河、天空这些景色,草原是牛、马、羊、牧民活动的场所,同时它与运河、天空一起共同构成景物的背景,使整个意境显得开旷辽阔,优美迷人,令人心旷神怡。)

6 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引领,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如:个人读、互读引读、范读默读、自由读等。教师做适当的朗读指导。

7 领略牧场夜晚静谧之美,再次感叹。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感受荷兰牧场夜晚静谧之美。

(2)学生交流感受。

四、指导朗读

1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2 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美。

五、感悟语言文字美

1 本文在写景状物时语言生动形象,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并积累下来。

六、资料链接

风车王国

荷兰素有“风车王国”的美称,在荷兰随处可见的一座座古朴而典雅的风车,给这个美丽的国度增添了几分姿色。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座风车,从此开始了人类使用风车的历史。风车首先在荷兰出现主要取决于荷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荷兰人对动力的迫切需求。荷兰地处欧洲西部海岸,与大不列颠岛遥遥相望并构成漏斗形尾部的地理特征,大西洋季风从北海长驱直入,荷兰正处风带要冲,长年受益,风车也就应运而生了。到了18世纪,荷兰风车达到了鼎盛时期,风车除了用来排水、灌溉外,还用来发电,荷兰人依靠这些风车变沧海为田,建设美好家园。

七、小结升华,感悟牧场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美丽的荷兰,学习了美丽的牧场之国,此时我们和作者一样发出了由衷地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作业:

1.学生摘抄好词佳句。

2.学生搜集资料,仿写。如: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

作业设计

1.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罗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几个“全神贯注”的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课文,完成填空。

本文主要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邀请___________到家里做客,自己却___________投入到工作当中,完全忘记了___________。

4.我会读文。

第2自然段,我要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 ),读出工作的时间( )和如痴如醉的( ),读出罗丹( )的工作情景。

5.给下列句子加标点,体会标点的用法。

(1)茨威格莫名其妙 赶忙叫住罗丹 喂 亲爱的朋友 你怎么啦 我还在屋子里呢

(2)他推开门 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 哎哟 你看我 简直把你忘记了 对不起 请不要见怪

6.根据课文填空。

通过罗丹语言中的( )、( )、( )等词,说明在朋友认为是( )的情况下,罗丹仍能找到( )并( )修改,表明他( )的工作态度。

教学反思:

22 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体会诗词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及其情趣。

二、教学重点

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极其乐趣。

三、教学难点

小山村的图片、子规叫声录音、挂图。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温州。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出示课题及内容)

二、初读

1 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2 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把这首诗读正确,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三、学习《乡村四月》,体会画面美

1 老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

2 指名学生试读,老师相机指导。

3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透过“绿遍山原”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山岭和原野都绿了。)

(2)谁还从哪儿感受到了画一般的美?(白满川)

①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②(出示画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绿……)

(3)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规声声)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子规的歌声。

(4)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春天,山陵和原野遍布绿色,到处都是已翻耕好的水田,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呈现一片片白色。杜鹃声声啼鸣,似乎在催促人们快点干农活,春雨漾漾如烟似雾。)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了”是什么意思?(结束)

(2)理解这两句诗并体会感情。

(乡村的四月,农民是非常繁忙的,干农活是非常辛苦的,但他们却很勤劳,作者在这首诗中正是要赞美乡村四月里农民勤劳耕作,任劳任怨的精神)

4 指导朗读、背诵。

四、明确课文主题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 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

二、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2 教师释题意。

“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 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 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4 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 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6 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思。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 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2 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

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流露出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儿童的赞扬。

六、拓展视野

1 想一想,说一说,你和诗中的儿童相比是不是更幸福?

2 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自学生字。

2 查阅并收集与该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一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 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 的词——《渔歌子》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 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 指名朗读。

3 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 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

(2)学生标画,教师巡堂。

3 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4 想象画面:

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五、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 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

2 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 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 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呢?(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 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六、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 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 欣赏唱词《渔歌子》。

七、作业

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教学反思

23 麦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三、教学难点

麦哨录音,田园风光的图片。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听田园牧歌

1 板书课题:给这两个字分别组一个合适的词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2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3 交流,读通相关段落(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读准多音字“和”“应”。(提示:这两个字意思相近,可以组成一个同样意思的新词“应和”。)

4 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提示: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5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二、赏田园画意

1 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 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 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的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1)孩子们衣服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①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②随机板书:碧湖,绿田,孩子,色彩斑斓的画

(2)田野里花果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①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②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前几天、转眼间)

③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④随机板书:油菜,蚕豆,稻花

(3)田园里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①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②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④随机板书:欢庆丰收的歌

(4)小伙伴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①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

例:只见小牛来了个倒竖蜻蜓,还倒立着“走”起路来,两条腿在空中一颠一颠的,引得妞妞直拍手。哎哟,不好了,他手一软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草地上。不过,没事,那柔软的“垫子”让他乐得打起滚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②随机板书:翻跟头,竖蜻蜓,小伙伴们乐开花。

(5)“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4 质疑:课文以麦哨开头,又以麦哨结尾,有何用意?(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蕴悠长,暗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

三、抒田园诗情

1 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 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

“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

“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

“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3 品味精美词句。

拟人句:“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

(把麦田当作人来写,显得非常亲切,富有情调,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比喻句:“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这句中包含两个比喻句,后一个比喻句是顺着前一个比喻句说下去的。比喻贴切,使景物染上了艺术的灵性)

四、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选用这一单元中欣赏的词句,尝试着写几句诗,赞美田园景色。

作业设计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随声附和 (hé hè) 黑白相间(jiān jiàn ) 剥(bō bāo )

首尾呼应(yìnɡ yīnɡ ) 吮吸(shǔn yǔn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耀眼——( )柔软——( )欢快——(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麦叶( )的细汗

( )的音符( )的脸蛋

4.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乡村的孩子们生活在田园之中,他们穿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他们看的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他们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口渴了,嚼的是_______________。他们的童年_______________。麦哨吹响的是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一、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完成习作,描写乡村生活的美好画面,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积累关于田园风光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

进行口语交际,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完成习作,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置境引入

1 在本单元里,我们一起去拜访了朴素、恬静的乡下人家,欣赏到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当我们沉浸在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意境之中,被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深深吸引时,我们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对乡村生活产生无尽的向往……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用心聆听一首歌。

2 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大家随着音乐的旋律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说说你联想到了些什么?

3 谈谈乡村生活。

二、组成小组,自由谈乡村见闻

三、汇报联结

1 小组汇报乡村生活的风光。

(1)乡村的生活清贫但淳朴。

(2)乡村的风光优美、恬淡。

2 小组汇报乡村新闻。

(1)乡村新事。

(2)乡村奇事。

3 出示相应的与乡村生活有关的图片、资料,进一步加深认识。

四、课堂小结

美丽的乡村在鸡鸣声声中迎来黎明,在牛羊回圈中走入夜幕,在灯火依稀中进入梦乡。乡村,是一幅永恒的画,一首古老的歌,希望我们热爱乡村,热爱自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昨天的口语交际内容。

2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描写乡村风光,记叙乡村生活。

二、写作指导

1 出示田园风光的图片。

(1)仔细观察,图上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2)指导写作。

①按照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进行观察。

②详略得当地写几样景物。

③每处景点都围绕一个中心写。

④注意开头总述,结尾总结。

2 明确写作要求。

(1)围绕一个主题写——乐……

(2)写出任务的对话,动作,语言。

(3)结尾令人回味或点明主旨。

三、课堂练笔

1 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精彩场面片断写下来。(如一段田园景色、一个劳动场面等)并要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积累的优美词语或者句子。

2 学生课堂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评析

1 点名读习作片段,其余同学听后评价,提修改建议。

2 按老师引导的评价要求,开展小组互动评价。

五、动笔成文

在听取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后,按照本次习作要求动笔写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第三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写出荷花风舞的美妙。)

(3)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2 自主欣赏其它句子,组内交流。

3 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二、学习“日积月累”

1 课件出示诗句。

2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 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4 背诵诗句。

5 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三、学习“展示台”

1 看插图,读文字。

2 展示自己的成果。

3 全班展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拟人了手法,积累了诗句,展示了才艺,收获是丰富的。希望大家的语言学习在这样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有所长进。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单元备课

备课人

汤中丽

朱洪娟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 年级下 册

单元主题

第七单元: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单元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两篇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的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全神贯注》的作者围绕“全神贯注”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做客时,由于全神贯注的雕塑作品,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净的事情。赞扬了罗丹的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同时告诫人们:一切值得做的工作,想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鱼游到了纸上》通过对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画金鱼的这件事的记叙,说明画画只有看的真切才能画的逼真的道理,赞扬了那位聋哑青年做事认真、投入的品格。

《父亲的菜园》通过写父亲辛勤开垦菜园,精心照料菜园,收获了很多新鲜蔬菜的事。赞扬了父亲不辞辛劳,默默耕作的精神。告诉我们辛勤的付出之后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着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语文园地七”共编排了“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五个栏目,以“赞扬不懈努力、执着追求的人”为主题安排了各项实践,是学生在习作、口语交际等活动中学习勤奋、专注的好品质。

单元目标

知识与目标:

1.会认“违”等21个生字,会写“略”等23个生字。正确读写“辩论”等23个新词,懂得引号的作用。

2.学会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课文,感受人物的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受到心灵启示,并能付诸于行动。

2.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的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受到心灵启示,并能付诸于行动。

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的教学共计10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课时

《全神贯注》 1课时

《鱼游到了纸上》 2课时

《父亲的菜园》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4课时。

教学建议

1.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品质。

2.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反面的描写,学习写作方法。

3.扩展阅读,了解更多具有执着追求,不懈努力的精神的人物故事。

寻找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向他们学习。

2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个人物进行联系与比较,理解伽利略身上可贵的科学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城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试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试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

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读后感受。

四、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除了介绍伽利略之外,还写了哪一个人?课文是怎样将这两个人联系到一起的?(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齐读这句话,这句话强调了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假借演示,激趣生疑

1.亚里士多德的话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他的话。(准备一个大纸团和一片纸,同时从同一高处扔下来,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可是,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对待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信奉、真理)而伽利略是怎样对待他说的话的?

二、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只有伽利略,敢于对他说“不”。

1.学习分析伽利略产生怀疑的理论根据部分。

(1)找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并画上线。

(2)合作探究这句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的怀疑是有根据的。

(教师采用教具演示及数学推理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伽利略按亚里士多德的话进行推理得出了“一慢一快”两个结论。)

(4)小结:伽利略通过一种假设,却推导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也正说明他的怀疑是有根据的,同时也说明伽利略特别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权威。

2.学习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的?结果如何?

(2)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4)小结: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这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圣人——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部分。

(1)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画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2)谁能把人们的心理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引导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3)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谁来试一试?(当堂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情景。)

(4)面对这样的情景,人们表现怎样?为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6)总结:让学生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表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于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试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不迷信权威,执着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3.随文练笔: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园地作业。

2.小练笔——《伽利略走下斜塔之后》。

作业设计:

1.写出“着”在下列词语中的正确读音。

高着( )着火( )着地( )看着( )

2.辨字填空。

辩 辨 辫 瓣花( ) ( )子( )论 ( )别

3.解释下面词语。

信奉:______________

辩论:______________

4.课文的( )和( )两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 )和( );从( )到( )自然段讲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经历了怀疑——反复验证——公开试验的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5、《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能尝试用各种方法体会新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的句子或词语,体会罗丹忘我的工作精神,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

3.学习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从神态、动作和语言等方面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的句子或词语,体会罗丹忘我的工作精神,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从神态、动作和方面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完成课前导学材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两段资料。

出示一段文字资料:快速默读,说说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他5岁上学,开始成绩中上,后来成绩越来越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有时还被罚站9岁被迫转学,他没有考上大学。

2.再出示一段文字资料: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段资料中的他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是法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如果我说这两段话介绍的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人公罗丹。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指名学生说。

(为什么他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他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雕塑家的?……)

二、揭示课题,初知大意

是啊,罗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罗丹的挚友——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起走近罗丹,学习一篇关于罗丹的课文。

1.读课题《全神贯注》。

2.同学们,什么是全神贯注呢?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3.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谁能用“全神贯注”来造一个句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说说。

4.小结: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一些内容,连成一句话,就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这种方法叫“题目扩展法”)

三、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件事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起来,读一读。

四、重点学习第二段,体验“全神贯注”

过渡:文中的哪一个部分最能体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呢?(第二自然段)。

现在,请你默读课文,并尝试用理解句子的各种方法在你认为表现了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

1.学生默读写体会。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

指导要点:

(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罗丹很激动?把他激动的情绪读出来。

(2)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模拟表演他的动作)

(3)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他工作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他如痴如醉地工作着,甚至忘记了有他的挚友在。)

4.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这一段的描写真精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想作者是通过描写罗丹的哪些方面把他全神贯注工作的样子写具体的?(动作、神态等)

在文中哪个句子用了语言描写?你们看,原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时,尤其是写人篇的时候可以多使用这种方法。

五、拓展训练,深化主题

1.是啊,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打动着被他所遗忘的挚友茨威格,怪不得给茨威格留下如此深的感受,甚至影响他的一生。顺势出示茨威格的话: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2.学生齐读。

3.小练笔:同学们,茨威格的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名言,使很多人受到启发。你又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能不能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说一说呢?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4 指名学生交流。

六、作业布置

1.选择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2.模仿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罗丹在全神贯注地工作时,茨威格在做些什么。

3.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罗丹的作品,好好地欣赏感受。

作业设计:

1.写出几个“全神贯注”的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课文,完成填空。

本文主要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邀请___________到家里做客,自己却___________投入到工作当中,完全忘记了___________。

3.给下列句子加标点,体会标点的用法。

(1)茨威格莫名其妙 赶忙叫住罗丹 喂 亲爱的朋友 你怎么啦 我还在屋子里呢

(2)他推开门 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 哎哟 你看我 简直把你忘记了 对不起 请不要见怪

4.根据课文填空。

通过罗丹语言中的( )、( )、( )等词,说明在朋友认为是( )的情况下,罗丹仍能找到( )并( )修改,表明他( )的工作态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6、《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 鱼儿本来离不开水,只能在水里游。鱼儿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大家一定会感到非常奇怪。学习了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相信大家一定会恍然大悟的。(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2.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检查预习

1.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2. 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三、学习交流

1. 出示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 识记生字。

(1)加偏旁记忆的字。

巷—— 港  工—— 缸   去—— 罢 句—— 苟

秀—— 绣 军—— 挥 龙—— 聋 亚—— 哑

(2)换偏旁记忆的字。

澈—— 撤

(3)区别近义字。

壶——壳 徽—— 微

四、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 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 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 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 “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 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3. “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2 学生讨论思考,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青年的画画得好极了,画上的金鱼栩栩如生,就像金鱼游到他的纸上一样)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状态。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在专心致志地画鱼,此时他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合在了一起。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因为聋哑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对金鱼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鱼的特点,胸中有鱼,所以才能画活。“先”点明了鱼游到心里在前,游到纸上在后。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 教师范读课文。

3.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的?

2. 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3.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1. 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2. 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作业设计:

1.说说你对聋哑青年的初步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到描写青年看鱼的句子,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1)“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说明青年作画______、_______,把金鱼画得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_____、______、______看出他观察金鱼入了迷。

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7、《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父亲的执著、勤劳和对土地的信赖和珍惜。

3.品味语言,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父亲的执著、勤劳和对土地的信赖和珍惜。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教师:孩子们,你家有菜园吗?这些菜园都在平地上是吗?那菜园里都种了些什么?(学生自由说)

2. (出示荒凉的山坡图片)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居然有“一块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板书课题)荒山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菜园呢?读完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 请同学们快速地搜索读,父亲的菜园里有什么蔬菜?

2. 孩子们仔细看看最后一段,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3. 为什么要把“我家的菜园”称之为“父亲的菜园”呢?带着这个问题去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学生默读后汇报交流)

三、精读,感受人物品质

1. 要使这块荒凉的坡地变成一片碧绿的菜园,父亲做了哪些事情呢?如果我们把课文分为几个场景,那么,第一个场景是劳作在黎明前的父亲,你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语句吗?

2. 学生反馈,教师适时点拨。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来。

教师:父亲这样的劳动坚持了多久?(一个星期)

教师:整整七天,父亲都是这样。

教师:炎炎烈日下,父亲满身泥土,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掉下来;傍晚,父亲披着夕阳的余辉一个人默默地带着他的劳动工具回来了,顺便还带了一担柴草。尽管如此艰难,可父亲一直都坚持着。孩子们,将你的感受,再次融入到朗读中,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学生读)

读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伟大,坚持不懈,勤劳,不怕困难。)

过渡:父亲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家与山坡之间。终于,一块三四分的地翻好了,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来了,将父亲的菜园摧毁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第二个场景,去看看暴雨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2)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岩石来。

教师:你看到暴雨中的父亲了吗?请找到句中的三个动词(丢、抓、冲)一丢、一抓、一冲,真是闪电般的速度,然而,作者却让镜头在这里戛然而止,省略号省去的是什么呢?省略号背后藏着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你能想象吗?

教师:也许此时此刻的父亲身上已经溅满了泥水,也许,地上很滑,父亲摔倒了,然而他又爬起来……如果你是他的孩子,你看到自己的父亲那一刻奋不顾身地抢救菜地,你是什么心情和感受?

可是,那样奋不顾身地抢救,还是无济于事,还是被冲得面目全非,课文当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写岩石?“狰狞”是什么意思?

是的,那么多天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等于之前的心血全部白费了,所以此时此刻,这石头显得比老虎狮子还要狰狞,还要恐怖。然而,大雨冲走的仅仅是那层薄薄的泥土吗?大雨还冲走了什么?冲不走的又是什么呢?(冲走了父亲的心血、功劳、劳动成果和全家人的希望;冲不走的是父亲的信念。)

父亲的信念是什么?(那就是一定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碧绿的菜园。)

(3)父亲没有气馁……也磨起了泡。

教师:父亲在做什么?从哪里挑?挑了多少?这块地有多大?父亲默默地,坚持不懈地挑着,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一位怎么的父亲呢?(有恒心、有毅力)

过渡: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这片菜园长出了第一抹喜人的绿。然而,就在儿子做着美梦时,父亲却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4)父亲说:“我们不能……就用来肥土吧。”

教师:“拼了命才养出来”可见这是块怎样的土地?你能为“贫瘠”找一个反义词吗?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种豌豆,父亲有信心吗?从哪个词看出来?(信心十足),而我却似信非信。当父亲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里的时候,我还有些(疑惑不解)。但是听了爸爸的这番话以后,我一下子又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良苦。

四、总结,体会菜园的来之不易及其象征意义

1. 教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了是什么让这一片荒凉的山坡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菜园?

2. 父亲付出了那么多艰辛和努力,才有了这个生机勃勃的菜园!想到这一点,更让我们觉得这菜园是那么来之不易。让我们再读读第十一自然段。

3. 父亲的菜园那么生机勃勃,我从父亲的菜园里收获到些什么?(一年四季不断的蔬菜。)仅仅是蔬菜吗?(还有父亲那种坚持不懈、勤劳的精神。)

4. 父亲的菜园如翡翠般醒目地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父亲的精神更如翡翠般久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课文中父亲的言行一定让你有所感悟,请你摘录在好词好句纸上。

作业设计: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婴( )肿( )榨( )憋( )诱(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山坡( )的土地( )的岩石( )的翡翠

3.我会读文。

(1)父亲要开垦新菜园,家人态度如何?用一个词语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的态度如何?也用一个词语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看你能找到几条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七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互相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物的事迹。

2.交流时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学习重点】

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 ,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着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纸上的聋哑青年和坚持不懈、勤奋朴实的父亲。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二、小组交流。

1.提示: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中,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情说清楚、具体。

三、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点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自然真实。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

四、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小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学习目标】

1.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学习重点】

学习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理清习作思路。

1.写人,就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请大家抓住“敬佩”一词展开讨论。“我”为什么会敬佩他?他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事让“我”如此敬佩?

2.学生发言,老师归纳: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刻苦学习、能歌善舞等等。

3.根据你所选择的人物的特点,回忆人物的有关特点事例,一件事或两件事都可以,回忆的越具体越好。

4.敬佩一个人,说明这个人有很多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的文章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地去写,写你最敬佩的那一方面,并且要用一两件事突出表现他的好品质。比如,你要赞美的人物的特点是拾金不昧,你就要选择拾金不昧的事例来体现(先概括后具体)。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5.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他身上还有许多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看,更应用心去体会的品质。比如我们要写一个同学,你佩服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应该通过具体的事儿,让别人读了特别感动,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是好文章。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具体事例呢?或者说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述呢?请大家联系学过的课文说一说。

6.学生交流,老师总结: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细致地描述,突出人物的特点。

7.组织学生讨论,以“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为主题,要重点写好哪几部分,怎样突出人物的品质等,互相启发。在心里想好写作提纲,小组内交流体会。

四、习作。

1.学生动笔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边写边修改。

2.同学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我们一起对如何写好一个人的方法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都悟出了许多种写人的方法和要点,课下要把作文写好、写完整。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学习目标】

1.组织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2.让学生逐渐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组织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回顾要求,谈话导入。

导入:上节课我们进行了习作指导,很多同学完成了本次习作,现在请同学们回忆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生说一说本次习作的要求)根据习作要求,我们来进一步完善、修改习作。

二、评文指导,修改提升。

1.学生自由朗读自己的文章,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2.小组内交流,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对别人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3.小组内选择一篇最佳的文章,准备参加班级交流。

4.选择学生例文,师生共同点评。

(1)过渡:下面我们对几位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点评要求:从优点和建议两方面去评。可以整体评文,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点评。

(3)两名学生汇报读文,引导点评学生的习作。

①出示片段:

你瞧他,长着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这一大一小之间,彰显着令人无法阻挡的个人魅力!

②学生点评修改。

生1:我认为他在抓住人物外貌特点方面做得很好。没有面面俱到地交代鼻子、眉、眼分别是什么样子,而是抓住五官中最有特点的地方来写,不但突出了特点,而且很有创意。

生2:是啊,这句“这一大一小之间,彰显着令人无法阻挡的个人魅力”说得既幽默又实在,将人写活了!

师:(总结)写外貌就要善于抓住特点来写,可以运用丰富的形容词,但是千万不要一写到眼睛就全用“炯炯有神”啊,那样就千篇一律了……

5.小结:大家能够在互相交流中获得收益,这一点是最为可贵的。擅长写作的作者,大都会修改!这也是我们作文学习的一大法宝,下面的时间,同学们再来审视一下自己的作品,看看还能否获得其他的灵感!

6.同学互相阅读习作,相互点评。

7.学生修改习作。从“增、删、调、改”四个方面进行修改。注意使用修改符号。

三、总结习作,提出建议。

这节课,我们对习作进行了点评,修改、完善了习作。课下,同学们要认真地把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做到工整、正确。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好、更动人的文章。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引号的不同用法。

2.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3.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思,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明白引号的不同用法。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朗读文中的四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这四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作用。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它发挥的是哪一种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正确。

2.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地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三、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获得的启示,并试着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相关的成语故事。

作业设计:

1.写出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1)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早”字。( )

(2)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

(3)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

2.你还收集了哪些有关人物品质的成语?请写出几个。

( )( )( )( )( )( )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单元备课

备课人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 年级下 册

单元主题

第八单元:故事长廊,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课文全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有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本组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寓言两则》中《纪昌学射》告诉人们学习要打好扎实的基础,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扁鹊治病》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文成公主进藏》课文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突出了文成公主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

《普罗米修斯》课文写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传说中的提坦神。本文就是写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单元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认识本单元28生字,会写27个生字及词语。

2.通过阅读故事,感受祖国文化的美丽,受到情感的熏陶。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领略正义和智慧的无穷力量。

3.了解故事的各种形式,喜欢读故事、讲故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概括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阅读中去,整合课内外资源,班助学生理解。

2、突破方法:朗读感悟,结合重点词句,质疑探究,大胆发言,合作解决问题。了解不同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感受祖国文化的美丽,并能使孩子受到情感的熏陶,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领略正义和智慧的无穷力量。

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的教学共计1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寓言两则》 2课时

《文成公主进藏》 1课时

《普罗米修斯》 1课时

《渔夫的故事》 2课时

语文园地八 6课时

教学策略

1、学习民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层次结构清楚。

2、懂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要为促进民族团结作贡献。

3、在体会人物心情和拓展阅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8寓言两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箭、拜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习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是一个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板书课题)

2.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交流生字词:昌、刺、绑、虱子、妻子(注意轻声)

三、精读课文

1. 纪昌学射箭的过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哪些自然段?

2. 比较异同,探究“练眼力”。

(1)写纪昌“练眼力”的这两个自然段,其实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今天也来练练大家的眼力,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2)“提要求”部分。

①指名读飞卫的话。

教师:师傅飞卫的意思我明白,可能纪昌还不明白,你读课文时,能不能把意思强调出来?

指名1~2名读,齐读。

②第二次提要求,谁能把飞卫的要求读得更清楚?

指名读,齐读(突出极小和很大)。

都是飞卫对纪昌的要求,但是——要求不同。

(3)“练习过程”部分。

①比较纪昌练眼力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从哪些字词感觉出来的?

你听出来没有,他特别强调了“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着”,那是怎样地看啊?

②创造情境,展开对话。

教师:纪昌的妻子,看在眼里,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纪昌说。

(提示:可能是妻子对丈夫的劝阻,可能妻子很支持丈夫,她怎么说?纪昌会怎么回答?)

(4)“结果”部分,理解破折号。

①“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教师:你是怎么理解“到家了”的?(本领强,本领高,本领好)

教师:你觉得纪昌看虱子的本领到不到家?谁能够这样来具体解释一下?

②“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教师:你觉得读这句话有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喜的,惊奇的,出乎意料的)

③纪昌三次去找飞卫,说明了什么?说明他虚心听从指导,并且持之以恒,直到老师认可。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后,纪昌怎么做?飞卫怎么做?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2. 理解“百发百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教师:你眼中的射箭能手是怎样的人?(射出多少箭,箭箭都能射中目标,这叫“箭无虚发,百发百中。”这样的人是最厉害的射箭能手。)

五、引导质疑,揭示寓意

1. 教师:我们知道学射箭,拉弓、放箭也非常重要,为什么课文写练眼力部分写得那么具体,而没有具体写纪昌练开弓,练放箭呢?

学生回答寓意。

2. 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的道理。你还能从这则寓言中读懂什么?

3. 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你能想到什么?从纪昌练习的态度,你有什么启发?

(练眼力是学射箭的基本功。任何本领都需要基本功,而练基本功需要有——恒心和毅力)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了射箭的基本功是眼力,那么我们学习的基本功是什么呢?

提名学生回答。

教师:所以,同学们,我们也要练好基本功,为我们的将来打下基础。

七、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1.说一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

2.辨字组词。

妻( ) 昌( ) 绑( )

姜( ) 冒( ) 帮( )

3.想一想:《纪昌学射》中,作者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4.通过学习《纪昌学射》,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2. 读题,释题。(扁鹊为谁治病)

二、品读体验,理解内容

1. 自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 扁鹊既然是名医,那蔡桓公为什么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话。(采取多种形式读)

3. 蔡桓公的病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

(由皮肤上 →皮肉之间→肠胃→骨髓→病死)

4. 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

5. 扁鹊对待治病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由“站了一会儿”→“又来拜见”→“再一次来拜见→”“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6. 你认为蔡桓公病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隐瞒疾病,害怕医治,不接受他人劝告)

7. 蔡桓公是怎样对待扁鹊的劝告的?

(不高兴——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奇怪——派人去请)

8. 你觉得蔡桓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三、巩固延伸

学生分角色表演本课。

四、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1.你知道关于扁鹊的哪些故事?说一说。

2.看拼音,写词语。

lǐ cǎi chánɡ wèi tānɡ yào ɡǔn tànɡ

( ) ( ) ( ) ( )

3.我会填。《扁鹊治病》讲的是名医( )去拜见 ( ) ,并多次要给 ( ) 治病,可 ( )不听他的劝告,终于( )的故事。

4.如果能够跨越时空,我想对蔡桓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教学反思:

29文成公主进藏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的美妙与神奇。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三、教学难点

课文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学习了两则令人佩服的寓言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板书课题:文成公主进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扫除生字

教师: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多媒体出示)

当时,大唐周边许多小国甘愿称臣。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非常愿意与唐交往,以求婚方式以求永好。这次联姻与历史上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一样,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

教师: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请同学们轮流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有错及时纠正。

1. 指名读。

2. 学生评议,教师板书易错字。

bō  juàn  kē

蕃  卷  稞

3. 齐读易错字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划分层次

教师:课文的字音大家都能读准确了,现在我们来试着给课文分段,在文中用“‖”表示,并写出段意。

1. 学生自学。

2. 交流结果。

第一段(1~4自然段)主要讲了求婚成功。

第二段(5~13自然段)文成公主进藏。

第三段(14自然段)文成公主的贡献。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文意

教师:刚才大家说得很好,学会了给课文分层次,相信大家能很好地复述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将故事简要地讲下来,注意合理安排语言。

1. 学生自由复述。

2. 教师巡视。

3. 指名答。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重点理解

1. 文成公主进藏路上遇到什么困难?

(她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一条过不去的河,还遇到了沼泽地;到了达尤龙真这个地方,可恶的乌鸦飞来说坏话,阻止文成公主进藏;后来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不方便。)

2. 文成公主是怎么克服困难的?

(在经过路纳这个地方遇到河,过不去时,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遇到沼泽地时,公主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当乌鸦欺骗文成公主说松赞干布已死时,文成公主在达尤龙真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了下来,还咬破了指头,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来纪念松赞干布。没有心思梳妆,右边的头发散了也不理会。当乃巴山挡住去路时,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到达西藏。)

3. 你觉得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

(文成公主是个机智、勇敢,不怕困难的人,她为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文成公主进藏有什么重要意义?

(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的往来,为两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加强了民族团结。)

六、总结全文

1 思考:文成公主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试述课文主要内容。

七、指导复述故事

1. 叙事要清楚,要有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

2. 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3. 要有表情。

八、拓展延伸

把你知道的民间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九、课堂小结

你喜欢文成公主吗?你在文中受到哪些教育?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作业设计:

1.谈谈你所了解的文成公主的故事。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吐蕃( ) 沼泽( ) 西藏( ) 绢花( )

3.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查资料。

(1)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包括( )、( )、( )、( )。

(2)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0 普罗米修斯

教学目标:

1.会认 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喷射、火焰、驱寒取暖、驱赶、领袖、气急败坏、惩罚、敬佩、造福、违抗、狠心、双膝、啄食、肝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

4.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和献身精神。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神话

1.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神话中的人物,你们看看是不是认识他们。(出示人物图片:普罗米修斯、宙斯、阿波罗、太阳神、赫拉克勒斯,重点读好赫拉克勒斯,加快速度把这个词读几遍。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随机教学“领袖”一词。)

2. 揭题:在这些神中有一个神被人们称作是“英雄”(板书“英雄”),他就是普罗米修斯。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感知神话,理清脉络

1. 自由读课文:

(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文章读通顺。

(2)想一想课文围绕这些神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 交流。

试述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走进神话,自主品味,引导阅读感悟

1. 品读普罗米修斯的语言。

面对宙斯最严厉的惩罚,普罗米修斯有机会避免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引出语言: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齐读普罗米修斯的语言。

(2)读有关有火前后人们生活的句子,体会普罗米修斯的语言。

①朗读描写有了火以后人们生活的句子。句子: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带着我们这样的想象,读一读这个句子。

②朗读没有火的时候人们生活的句子。

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你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吗?有火和没有火的日子真是完全不一样啊,但是,普罗米修斯来了,普罗米修斯带着冒着生命危险盗来的火种来到了人间,于是……

(3)再次引读普罗米修斯的语言。有火的日子是这样的幸福,没有火的日子又是这样的痛苦。正是因为看到了人们在无边的黑暗中苦苦挣扎,普罗米修斯才会摇摇头,坚定地说……

正是因为看到人们拥有了火以后,那样快乐,那样幸福地生活着,普罗米修斯才会摇摇头,坚定地说……

2. 品读“受惩罚”的句子,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形象。

(1)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用一个词说说普罗米修斯所受的惩罚。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痛苦?

学生齐读,教师接读:“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2)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齐读,说说你读了这段话以后的感受。最让你感到痛苦的地方是什么?

理解“啄”,为什么不用“吃”,理解“啄”是一小口一小口,延长痛苦的时间;“啄”这个动作有扯的过程。

(教师可用手进行示范)

而最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是,他的肝脏白天被这样一口一口地啄食光了,到了晚上又长了起来,这样,他的痛苦就永远没有尽头。

带着你此时的感受,齐读这段话。

(3)此时此刻,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

3. 假如若干年后,火神又一次来到了普罗米修斯身边,劝他交出火种,你觉得他会怎么回答?(引出“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再次朗读回味。)

4. 阅读最后一段,普罗米修斯获救说明了什么?

(体现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真理。)

四、走出神话,拓展升情

和我们大家一样,很多人都对普罗米修斯心怀敬佩,让我们起立向英雄致敬吧!

五、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1.查阅资料。《普罗米修斯》是一篇 ( )神话故事。

2.给多音字组词。

zànɡ( ) tán ( )

zānɡ( ) dàn ( )

3.辨字组词。

焰( ) 狠( ) 饶( ) 脏( )

馅( ) 狼( ) 挠( ) 肚( )

4.我知道文中共出现( )个天神,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是按照( ) 、( ) 、 ( ) 三部分来叙述的 。

6.说一说: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人类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7.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8.说说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能忍受巨大的痛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1 渔夫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规矩、笑逐颜开、披头散发、倒霉、恩将仇报、起誓、下流无耻”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嫉恨王后不忠于自己而将她杀死。此后每天娶一个少女,第二天早上就杀掉,这引起老百姓的恐惧。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千千万万无辜的少女,自愿嫁给国王。她每夜都给国王讲故事,这引起了国王的兴趣,而她也免遭杀害。她的故事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化了国王,愿意和她白头到老。而这位聪明的姑娘所讲的一千零一个故事,也被串连成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这本书又叫《天方夜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等都出自这本书。今天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渔夫的故事》。(板书)

2. 从图入手,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正如同学们看到的一样,故事讲述了发生在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它一定会吸引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习本课有一定难度的生字词。

三、深入探究,感知人物形象

1. 提出要求: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渔夫和魔鬼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拿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2. 学生交流汇报。

3. 感受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愚蠢。

(1)从课文5、6、7自然段中,可以看出魔鬼是十分狡猾的。开始,它以为是所罗门放了它,所以就赶紧说好话。可是,一听说所罗门已经死了,面前是个弱小的渔夫,马上凶相毕露,恢复了本性,要杀了渔夫。

在学生谈了自己看法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一步体会魔鬼的虚伪、狡猾。

(2)从课文第11自然段中,魔鬼对为什么要杀渔夫的解释中体会魔鬼的残忍、凶恶和狡猾。设想假如渔夫是在400年前救了它,会真的有好结果吗?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白,魔鬼只不过为自己杀害渔夫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从中更可看出其虚伪的本质。

(3)课文第24自然段,魔鬼知道自己上当了后,说自己是同渔夫开玩笑的。说说魔鬼的话可信吗?从中看出了其虚伪、狡猾的本质。

4. 感受渔夫的从容、镇定和聪明。

(1)第16自然段: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这是渔夫的心理活动,渔夫此时已经镇定下来,他知道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自己能与魔鬼较量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让魔鬼重新回到瓶子里,才可以制服它。所以下面的对话,渔夫的语言就充满了智慧。

(2)“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渔夫的激将法用得十分巧妙,让魔鬼中了圈套,多么有智慧。

(3)课文第25自然段,当渔夫收服魔鬼,没有被魔鬼的谎话所迷惑,坚决地把它投进大海。这说明了什么?

渔夫很有智慧,坚决不为所动,令人佩服。

总结: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也是能战胜邪恶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领略到了智慧的巨大力量!

四、探究活动三:分析人物形象

1. 同桌二人分别扮演渔夫和魔鬼,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心理活动中,感受你所扮演的是个怎样的人?

2. 交流思考的问题。

(1)交流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对魔鬼的看法。魔鬼无恶不作、杀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又是狡猾的(编理由)、说谎成性(开玩笑、求饶)、卑鄙无耻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恩将仇报)的,愚蠢上当。引导学生读懂第七至十二自然段。

(2)交流对渔夫的看法。

渔夫机智勇敢,充满智慧。

五、要求学生从概括形象入手,归结寓意

看了渔夫和魔鬼斗争的过程,你明白了什么?(寓意: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六、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 情境(多媒体播放家门口渔夫和妻子的对话图):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把海边的故事讲给妻子听?

2. 情境(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渔夫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他们又会说什么?

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七、拓展阅读,鼓励课外阅读

1. 这是一个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我国古代有没有类似的故事?

读《东郭先生和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

2. 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一千零一夜》的兴趣。

八、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将( )报 荣华( )( )

披( )散( ) 笑( )( )开

2.给多音字组词。

sāi( ) sā( )

sài( ) sǎ( )

3.读完课文,我想对渔夫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想对魔鬼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最后渔夫有没有把胆瓶扔到海里去呢?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把这个故事接着写下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推荐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书的兴趣。

2.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3.读“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读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学习歇后语。

5.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人物的才思敏捷。

教学重点:

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推荐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难点 :

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伏尔泰说:“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二、自由交谈:自己读过哪些好书

三、介绍一本好书

1. 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2. 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3. 各小组评出最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 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 根据介绍,鼓励大家读一读这些好书。

6. 小结:好书就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四、交际例文

陈浩然:我向同学们推荐《水浒传》。这部书写的是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故事,刻画了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的形象。这些好汉个个身怀绝技,行侠仗义,打抱不平,除暴安良。他们痛打贪官污吏、惩治地主恶霸的英雄行为,看后令人拍案叫绝,痛快淋漓。

汪丽丽: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字叫《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作者是德国的文学家米切尔·恩德。小说的主人公名叫巴斯蒂安,他在上学的路上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名为《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的奇书。书中有一个幻想王国,正面临毁灭,天真女王生命垂危,只有一个人间的小孩为女王起一个新名字,她和幻想王国才能得救。于是巴斯蒂安被拉进了故事之中,成了天真女王和幻想王国的拯救者。这本书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大故事中还包含着许多小故事,十分吸引人,真是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李明宇:我最近读了《民间故事精选》,讲的是世界各国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读了这本书,我深入地了解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惯,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句子,比如说:“孩子,要记住,只有劳动才能让你幸福;好吃懒做的人,即使钱再多也帮不了你。”……

杨芳芳:我向大家推荐《国家由来故事》这本书。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美国是怎样形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哪些国家参与等知识,还能让读者领略到世界风光、异域风情。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你们也来读一读吧!

五、生活拓展

1. 鼓励学生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

2. 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情,拓展思路

1. 我们已经写了不少作文了,每次都有内容的要求。有的同学说,要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那该多好!今天,就请同学们自由习作,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2. 读习作提示,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

3. 全班交流:最想写什么?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如内容,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可以写事实,也可以写虚拟、想象中的事。体裁不限,

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童话、寓言,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二、自主习作

三、师生评议作文

1. 小组之内交流读习作,选出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并说说好在哪。

2. 同学读自己的习作。根据实际情况,可体现以下特点:内容各异,体裁各异,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3. 教师推荐一篇有明显优点也存在问题的文章,引导大家读、修改。修改后再读一读。

四、拓展阅读风格各异的小文

1. 导读:写作文最好是有感而发,写自己真实的想法,真正要说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这样的作文才会感染人。我们来欣赏一下几篇风格各异的文章,有的是专家写的,有的是小学生写的,相信一定会给你很大启发。

2. 自己读文章。

五、范文赏析

21世纪的服装设计师

2025年元旦的那一天,在一间华丽的时装表演厅里,坐着许多记者和国内外的商人。T形台上,一群漂亮的模特正穿着时装,伴着动听的音乐进行表演。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 T形台,大厅里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一位气质高雅的女士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那就是我——年轻的时装设计师方慧。

今天,我要趁这个机会,向各位新闻媒体和订货商推荐我刚设计的新产品。

第一件是“纯天然‘杀菌衣’”。这件衣服不仅外观新颖美丽,更重要的是可以杀菌,因为它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精制而成的。这种材料可以把细菌全部消灭掉,从而防止细菌对人体的侵害。

第二件是“防盗衣”。衣服上有一个指纹控制器。可以储存几种亲朋好友的指纹,控制器可开可关。一旦开启,如果有陌生指纹接触到种衣服,衣服就会发出鸣叫声,以达到防盗的目的。

第三件是“多功能四季衣”。这件衣服最大的特点就是四季皆可穿。衣服上装有一个温度调节器,它可以自动调到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现在,有许多人得了风湿,这种衣服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这些新型的时装刚展示完,台下便掌声雷动。记者纷纷向我提问,厂家的订货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我的助理安娜乐观估计了一下,这些订单大约可为国家创汇十二亿美金。

在展台上,我自始至终都带着自信的微笑,因为我相信我将成为新世纪最年轻、最成功的女服装设计师。

评析:作者在文中畅想了未来自己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向人们介绍新产品的故事。故事中,三种新型衣服美丽、奇特,也衬托了一位成功人士的美好形象。

第三课时

一、读对话,了解内容

1. 自读“我的发现”,你知道小东有什么发现?

2. 同桌分角色读,进一步读好对话。

3. 抓主要内容,你还发现有什么好方法?

二、读课本中的歇后语

1. 读六个歇后语,说说发现了什么?

2. 熟读歇后语。

3. 讲解三个典故“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周瑜打黄盖”。如果学生知道,可请学生讲一讲。

4. 学生读背歇后语,体会歇后语的特点。

5. 你还知道哪些歇后语,全班交流。

三、说说在读书过程中,关于用歇后语的句子

教师出示几个带有歇后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形象生动。

1. “水滴石穿——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张小亚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 他对人了解得很深刻,讲起某人的特点来,那真是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3 你才有了一次好成绩,看,一大意又落后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四、趣味语文

1. 自读两个小故事,读熟练。

2. 你觉得趣在哪?说一说。

3. 读对子,反复吟诵,感悟趣味。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五、阅读延伸

1. 读选读课文。

2. 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2019年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288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