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教育类
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小:16.38 KB 发布时间: 2022-09-23 09:12:02 ** **
下载文档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形势与政策论文两岸关系之深思

摘要:两岸关系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热点话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心时事,认识两岸关系的动态,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这是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两岸关系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该尽到的义务。

关键词:两岸关系历史问题交流台湾问题新形势

一历史视野中的两岸关系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二两岸经济关系新进展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三两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障碍、樊篱,推动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合作是为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陆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颇有渊源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共迎百年校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两个清华大学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流互动,这是整个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缩影或者说文化交流的一个面向。两岸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教育合作,以及台湾开放大陆学生就读等文化合作为增进两岸相互了解,深化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甚至对于提升国家民族的竞争力都有很大帮助。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基础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增强这个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将有力地增强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民意支持。

在两岸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已经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知到通过文化交流去提升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特别重要性。两岸同胞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进而认为大陆和台湾是自己共同的家园,要守护好、建设好这个家园;再进而认为自己负有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够消除许多误解和不必要的疑虑,进一步彼此理解、信赖和关怀,进一步交流合作、互利双赢;也就能够超越政治歧见,在发展中去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前进的道路。

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是保障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一个文明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进步的社会。两岸关系发展也应当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两岸关系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创造很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来推动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两岸已有共识,敏感、高层次政治问题暂时先搁置,给两岸老百姓尤其是两岸青年比较好的、宽松自由、共同发展的空间。在共同发展的时空环境背景下,两岸相互促进,相互了解,为达成两岸问题最终政治解决的共识创造较好条件。

五启示与展望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细数两岸名校渊源台多名知名校友倾力两岸关系[N],中新网,2011-04-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新闻资料:两岸经合会的来龙去脉[N],中新网,2011-02-22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郑必坚

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问题——高等教育改革路径的探索

摘要: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及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道德和精神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多样化继续教育,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院校。

关键字:高等教育改革政府管理发展内部体制

一、西方管理体制的启示,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正呈现如下态势:

1.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大批中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才结构。

2.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的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从宏观上看,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的、同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将是世界各国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模式。

4.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让本国的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以促进学术、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和协作。

5.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社会在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使在职人员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的新型社会生产者,已成为各国迎接跨世纪挑战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

总得来说,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在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改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正在复兴过程之中,我们感到很自豪。

基础教育普及化。我们在1986年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13亿人口基本上实现了义务教育,也就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就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少有的。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了大众化,这是了不起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在1998年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变化。我们国家的教育管理取决于我们的体制,是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管理的原则,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中央领导、两级管理、三级办学,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特点。而且目前来说还有一种权力向上集中的趋势,尤其是高等教育。

三、中外教育体制改革比较,中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比较,总的来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我们说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下放权力、分权制国家在集中权力;就是政府与学校之间。西方国家无论是集权国家还是分权国家都在加强学校的主体地位,注意这是一个共同的趋势;学校内部的管理。西方国家的学校是独立办学实体,而我国形式上是办学实体;社会关心教育。西方国家普遍重视社会参与和市场作用。通过这个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管理和西方是不同的。

四、中国高等教育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其改革的步伐也显得步履蹒跚。上述种种路径,有的仅仅可以提供借鉴意义,有的则是在现实中积极运行着,有的还在积极尝试和探索的路上。凡此种种,说明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出现无数的波折。中国高等教育的康庄大道在哪里?一切都需要我们在现实的环境中一步一步探索,一点一滴前进。

中国的教育改革同样可以参照美国以及其它国家的改革模式,其中具体改革方式如下:

1.给各高校施加外部压力让它们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比如接受其他国家的招生需求,与内地高校形成竞争;

2.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当今之所以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况,单一的高校评估指标体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评估指标体系往往使得大学发展目标趋同、招生专业趋同。要避免这类问题发生,就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要实现“有特色、高水平”,就要体现出高校在类别上、层次上所应有的不同;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要改变这种现状,拓宽教育教学的方式非常关键。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国家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

4.高校应去行政化,行政权力和教育本身是两码事,用行政权力主导学校的运作,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因此,如果要真正让教育形成一个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的话,高校要“去行政化”,厘清与政府的关系,改变当前政府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模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切实保障大学的自主办学权。但就像深大的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一样,由于人事改革是一项牵涉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步骤和方法上既要加重革的力度,又要维护高校整体的稳定局面,这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5.如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表现在经济、贸易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包括文化、教育在内的整个思想观念系统的全面开放。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方法,提升办学层次,拓宽办学途径,充实竞争力量。当然,国际化并不等于全盘西化或外国化。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中核心问题是教学改革。尽管目前全国各高校纷纷结合各学校的特殊校情,出台了许多改革方案,为探索高校改革之路,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在办学方式、办学途径上仍然十分封闭,与世界名校相差很大。显然中国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艰巨、曲折的过程,其成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三、中外教育体制改革比较,中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比较,总的来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我们说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下放权力、分权制国家在集中权力;就是政府与学校之间。西方国家无论是集权国家还是分权国家都在加强学校的主体地位,注意这是一个共同的趋势;学校内部的管理。西方国家的学校是独立办学实体,而我国形式上是办学实体;社会关心教育。西方国家普遍重视社会参与和市场作用。通过这个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管理和西方是不同的。

四、中国高等教育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其改革的步伐也显得步履蹒跚。上述种种路径,有的仅仅可以提供借鉴意义,有的则是在现实中积极运行着,有的还在积极尝试和探索的路上。凡此种种,说明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出现无数的波折。中国高等教育的康庄大道在哪里?一切都需要我们在现实的环境中一步一步探索,一点一滴前进。

中国的教育改革同样可以参照美国以及其它国家的改革模式,其中具体改革方式如下:

1.给各高校施加外部压力让它们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比如接受其他国家的招生需求,与内地高校形成竞争;

2.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当今之所以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况,单一的高校评估指标体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评估指标体系往往使得大学发展目标趋同、招生专业趋同。要避免这类问题发生,就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要实现“有特色、高水平”,就要体现出高校在类别上、层次上所应有的不同;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要改变这种现状,拓宽教育教学的方式非常关键。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国家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

4.高校应去行政化,行政权力和教育本身是两码事,用行政权力主导学校的运作,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因此,如果要真正让教育形成一个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的话,高校要“去行政化”,厘清与政府的关系,改变当前政府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模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切实保障大学的自主办学权。但就像深大的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一样,由于人事改革是一项牵涉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步骤和方法上既要加重革的力度,又要维护高校整体的稳定局面,这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5.如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表现在经济、贸易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包括文化、教育在内的整个思想观念系统的全面开放。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方法,提升办学层次,拓宽办学途径,充实竞争力量。当然,国际化并不等于全盘西化或外国化。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中核心问题是教学改革。尽管目前全国各高校纷纷结合各学校的特殊校情,出台了许多改革方案,为探索高校改革之路,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在办学方式、办学途径上仍然十分封闭,与世界名校相差很大。显然中国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艰巨、曲折的过程,其成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关键词: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去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的一年。两岸虽然在一些小的议题上争论不断,但大陆展现对台战略新思维和新高度,不仅维系了两岸既有沟通管道,两岸交流合作持续开展,而且使举世瞩目的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成功举行。大陆对台政策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四个“坚定不移”,而且实现了两岸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面。

在四个“坚定不移”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内会见了三批重要台湾客人。一是“习马会”。2015年11月7日,在全球瞩目下,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习马会”强调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显示大陆肯定过去7年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设规立制。二是“习朱会”。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来大陆出席第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这是大陆领导人首次和台湾执政党的党主席会面,具有重大意义。三是“习连会”。9月1日,大陆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热情接见。

2016年举行台湾“大选”前,蔡英文在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其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持两岸现状”,即“维系台海和平及持续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现状”。6月蔡英文访美期间,进一步将“两岸现状”阐释为“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对于“九二共识”,蔡英文的讲法也有所变化,从一开始的“根本不存在”到诬称是“国共共识”到“求同存异”的变化。

两岸关系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总结: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3]孙亚夫.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鹏.两岸和平发展的机制化需求与建构[j].台湾研究集刊,2009,(2).

去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的一年。两岸虽然在一些小的议题上争论不断,但大陆展现对台战略新思维和新高度,不仅维系了两岸既有沟通管道,两岸交流合作持续开展,而且使举世瞩目的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成功举行。大陆对台政策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四个“坚定不移”,而且实现了两岸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面。

在四个“坚定不移”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内会见了三批重要台湾客人。一是“习马会”。2015年11月7日,在全球瞩目下,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习马会”强调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显示大陆肯定过去7年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设规立制。二是“习朱会”。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来大陆出席第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这是大陆领导人首次和台湾执政党的党主席会面,具有重大意义。三是“习连会”。9月1日,大陆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热情接见。

2016年举行台湾“大选”前,蔡英文在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其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持两岸现状”,即“维系台海和平及持续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现状”。6月蔡英文访美期间,进一步将“两岸现状”阐释为“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对于“九二共识”,蔡英文的讲法也有所变化,从一开始的“根本不存在”到诬称是“国共共识”到“求同存异”的变化。

两岸关系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总结: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3]孙亚夫.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鹏.两岸和平发展的机制化需求与建构[j].台湾研究集刊,2009,(2).

总结: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3]孙亚夫.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鹏.两岸和平发展的机制化需求与建构[j].台湾研究集刊,2009,(2).


形势与政策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2880号-7